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口譯訓練模式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5-10瀏覽:

  摘要:傳統譯論影響下的口譯訓練模式多以文本為中心,鮮少關注譯員。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譯員在真實工作場景中的轉換能力需求不斷提高,生態翻譯學的“譯者中心”觀點應運而生,強調發揮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譯員中心地位,這對口譯培養模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啟示。文章研究生態翻譯學在口譯訓練模式中的詮釋,探索通過口譯生態環境模擬課堂提高譯員在真實口譯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選擇能力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口譯;生態翻譯學;多維轉換;譯者中心

  1概述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普及,語言融通成為連結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工程。許多新手口譯員,包括參與翻譯志愿者服務的翻譯專業高年級學生和初入職場的口譯員得以參與到各地“一帶一路”相關會議、論壇的語言服務中,為各國公司、學校、機構提供具體的口譯服務。服務于這一龐大而復雜的語言工程,新手口譯員們不斷發現在真實口譯工作場景中的適應能力和選擇能力是學校口譯訓練模式所缺乏的。

  2017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建議口筆譯專業培養應當把譯員的“靈活變通能力”放在首位。根據該調研結果,目前翻譯市場上的口譯崗位超過百分之七十要求譯員要有工作經驗,超過百分之三十要譯員有非口譯崗位工作經驗"。這是因為大部分新手口譯員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提高語言轉換能力上。表現在平時練習中,就是將參考譯文作為評估譯語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單一標準;表現在實際口譯工作中就是在翻譯前火力全開,準備專業詞匯,一旦開始翻譯又陷入字詞對照,機械翻譯的狀態。其實,實際口譯工作的習慣很大程度上都是遺傳自平時的口譯訓練模式,譯員在口譯訓練時就已經只考慮到語言轉換,并且評估標準也是一紙答案,自然在現實工作中也容易忽視其他各方對口譯的要求以及口譯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然而,成熟、有經驗的口譯員往往非常注重各方對翻譯的要求和期待,在翻譯時又能夠靈活變通、關注細節。

  由胡庚申教授創立的生態翻譯學從生態學角度對翻譯過程進行了整體性的觀察和研究,為口譯訓練模式提供了新的啟示和思路。本文將以生態翻譯學為基礎,以閩南理工學院高年級翻譯專業學生為主體,探索口譯生態環境模擬的訓練模式,促使口譯學生提高靈活變通能力,即提高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能力。

  2口譯理論及訓練模式綜述

  在國際上,最早提出且最具影響力的系統性口譯理論是由法國釋意派創始人Seleskovitch提出的“口譯思維過程的三角模式",Seleskovitch強調口譯不是單向的語言解碼,而是對原語語篇的釋義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理解原語意思-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語言結構和短句字詞)-用譯入語表達(原語的意思和感情)。該理論對于糾正“字詞對照”的口譯模式仍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在倡導譯員傳遞原語意思的同時,較難保證新手譯員對原語語言形式給予應有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法國著名口譯研究者Daniel Gile提出“精力分配模式"(Efort Models),Gile指出,一名優秀的譯員在具備處理單個任務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處理多個任務的協調能力及局部任務的自動處理能力。精力分配模式清楚地展現了口譯過程及其所涉及的基本技能,研究范圍主要是譯者的心理層面和認知層面。

  在國內,廈大模式和廣外模式是口譯訓練模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廈大在Gile多任務處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廈大模式,除了技能訓練,又加上了語言訓練和跨文化交際訓練。而廣外提出,一個好的譯員的知識結構應該由語言知識、百科知識和技能三個板塊構成。技能分解、技能強化、技能整合又構成了口譯能力培養的核心板塊。廈大模式和廣外模式為口譯教學提供了專業化、系統化的口譯技能訓練體系。

  綜上可見,主流的口譯理論和口譯模式已經針對譯員的語言能力和口譯技能形成了專業化的培養體系。但是,要培養譯員的靈活變通能力,還需要尋找整體性、全面性和關聯性更高的口譯理論,創建生態化訓練模式,在訓練中提高譯員的角色意識,以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關注各方需求的能力。

  3生態翻譯學對口譯訓練的啟示

  生態翻譯學特別關注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以及對適應程度的選擇和對最終行文的選擇。該理論對于譯員和翻譯生態環境的動態關注有利于培養出靈活變通的譯員,在真實口譯環境中能夠胸懷語境的全局觀,并做好譯文重構。

  翻譯生態環境不是指狹隘的語境,而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系統,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對譯員產生影響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比如語言、交際、文化、社會等因素,以及譯員、聽眾和委托者等構成的互聯互動的整體。與筆譯不同的是,口譯生態環境是動態的,譯員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翻譯生態、翻譯文本和翻譯群落,比如:發言人的語速、音量、口音、口頭禪、意圖;原語的詞匯、句子、語篇、來源(PPT、講話稿、現場講話);譯語聽眾的需求、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專業背景;委托者的目標、要求;語用場景的特色和要求;話輪轉換的處理;口譯方法的使用和轉換;口譯目的的適應等。譯員是否能夠適應動態的口譯環境并與之互為作用是口譯質量和口譯工作效果的關鍵1。

  以上可見,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以及對翻譯生態環境適應程度的選擇都只能由譯員主動完成。因此,譯員中樞地位的確立,以及在口譯訓練中加強角色訓練,對于提高譯員的適應和選擇能力至關重要。沒有譯員的中樞地位,口譯的交際行為就會中斷和停止。

  總而言之,生態翻譯學消解了傳統翻譯研究因圍繞原文與譯文取向而存在的只見“文”不見“人”的偏頗,促使譯員主動觀察翻譯生態環境以及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幫助譯員在多維度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選擇最佳譯文。

  4口譯生態環境模擬課堂

  4.1設計思路

  口譯教師在授課中主要采取的兩種教學模式是理論演繹型和實踐歸納型。前者首先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講授,接著以例證闡釋如何應用,最后輔之以課外練習進行鞏固;而后者首先布置口譯任務,再通過比照參考譯文對口譯實踐做出評價,最后與學生共同歸納口譯技巧。這兩種教學模式均以教師為主導,重視語言能力和口譯技能訓練,課堂效率高,只是對提高譯員觀察口譯生態環境各方需求的能力難有企及。因此,本研究采取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植入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口譯訓練模式,即口譯生態環境模擬課堂。

  本文研究對象為閩南理工學院2016級翻譯專業3班,共27人分成9個小組,每組3-4人。本專業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教材為《商務英語口譯》,共32課時。筆者在講授過程中,以教材為框架,每單元進行口譯模擬,每次用時30分鐘。

  鑒于學生已經上過交替傳譯和專題口譯課程,且參加過幾次口譯志愿者服務,對口譯場景比較熟悉。因此,本研究由教師提供話題背景和角色,由學生建構口譯生態環境,設計情景、對話、演講以供翻譯。這樣一來,負責建構口譯生態環境的學生不僅對話題背景、行業情況、專業語言有了更深了解,換位思考的能力也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譯員也能夠擁有更貼近現實的多元動態口譯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譯員在交際場合中的角色意識、人際互動能力、情景決策能力。

  4.2實踐步驟

  提供素材:教師根據每單元不同話題、文體、難易度收集具有高實效性的口譯題材,在開學時公布給班級全體成員并完成分組。絕大部分話題都是學生實際生活或未來工作中可能接觸到的場景,如英國斯旺西大學訪問閩南理工學院并商討暑期夏令營合作事宜;第五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產品推介會;海上絲綢之路菌草技術培訓班開班儀式等。

  構建情景:各小組成員按照教師提供的素材構建口譯生態環境,包括由經濟、文化、政治、行業背景等構成的翻譯生態,由發言人、聽眾、委托者等構成的翻譯群落,由語言、文化、交際構成的原語生態。此外,小組需準備10分鐘左右的對話或是演講,并提前一周公布講話人身份、聽眾、地點、委托者及譯前準備詞匯。

  譯前準備:除了小組成員以外的其他同學都可能成為譯員,因此都要做好譯前準備工作,提前預設和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包括發言人及其意圖、聽眾分析、語用場景、委托者目的、背景知識及相關術語等。為了訓練譯員獲取信息的能力,譯員可聯系委托者講話者進一步了解信息,但委托者/講話者可以選擇是否提供。

  模擬現場:譯員由教師當堂指定。除參與情景構建的同學以外,其他同學按照座位分為幾組,分別代表翻譯群落的各個主體,比如講話人、委托者、聽眾等對譯員的表現進行觀察、做好筆記、打分和點評。每次演練翻譯部分用時20分鐘,同學及教師點評用時10分鐘。

  譯評標準:"整合適應選擇度”是生態翻譯學提出的翻譯標準和翻譯評價,指的是譯員在翻譯生態環境眾多因素中的適應程度和選擇適應程度。比如譯員可以決定對原語的忠實程度,對聽眾需求的適應程度,對發言者意圖的順服程度等,但適應和選擇的程度越高,譯語就越能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達到“適者生存”的目標。口譯生態環境模擬課堂的譯評由教師和代表翻譯生態群落各主體的同學組成,改變了以往課堂反饋者、評估者均是教師的單一性,實現口譯評價的多元化和生態化。

  4.3反饋與總結

  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們建立了“譯員中心”意識,譯員

  “使命感”明顯提升,開始主動承擔起適應和選擇的責任,比如平時開始積累經驗”、建立“術語”庫和“句模”庫;譯前準備時,收集的信息越來越精準、權威;現場翻譯時更加自信,靈活度更高。同時,多元的譯評機制使他們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各方需求以及自身不足,并能夠有的放矢地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和選擇能力。

  5總結

  口譯活動的即時性和即席性要求譯員要有很高的適應和選擇能力。在生態翻譯學的光照下,譯者為了達到"適者生存”

  的目標,必須不斷適應、優化選擇,得到“適應度”高的譯語。口譯生態環境模擬課堂的訓練模式有利于新手口譯員不再拘泥于原文文本和字詞對照的翻譯,而是要帶著“譯員中心地位”的使命感,了解原語生態環境,并不斷修補、重構、完善譯語生態環境,使之與原語環境相平衡。

  參考文獻:

  [1]穆雷,沈慧芝,鄒兵,面向國際語言服務業的翻譯人才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全球語言服務供應商100強的調研分析[J.上海翻譯,2017(1):8-16,94.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4]郭蘭英.“適者生存”:翻譯的生態學視角研究[D].上海:上海語大學,2011.

  [5]陳圣白.口譯研究的生態學途徑DJ.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6]羅迪江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中心”的客觀意旨-兼論"譯者中心”面臨的質疑[J語刊.2019(1):92-96.

  [7]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44.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口譯訓練模式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ke-jian.com/mianfeiwx/57354.html

國際期刊論文 SCI/SSCI選題匹配!

選擇豐富服務快速通過率高一鍵快速領取私人專屬發表方案!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岢岚县| 麦盖提县| 博客| 辉县市| 佛冈县| 满洲里市| 宣化县| 兴仁县| 崇阳县| 井研县| 望奎县| 海晏县| 沿河| 自治县| 江陵县| 府谷县| 财经| 九江县| 汝南县| 周宁县| 临沭县| 桂林市| 恩施市| 永安市| 顺义区| 吉木乃县| 永州市| 扎兰屯市| 绥芬河市| 成都市| 张家口市| 灵山县| 大关县| 右玉县| 湖口县| 金坛市| 锡林郭勒盟| 贺兰县| 海口市|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