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市場經濟具有自身的固有缺陷:盲目性、自發性、投機性和逐利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過分追求財富,只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損害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浮躁思想、投機心理加重。在個人的獨立自主意識增強的同時集體意識也在下降,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很強的凝聚力,相互之間變得冷漠疏遠,另外,國內的封建腐朽思想、邪教和迷信思想也有所抬頭,人們思想觀念的這些消極變化需要我們時刻警惕并及時予以糾正。論文發表:《政治與法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政治與法律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政治與法律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政治與法律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經濟轉型,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夠成熟,社會生活各方面正逐步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新舊觀念碰撞沖突一個時期共同存在并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政治素質和道德意識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一、經濟轉型時期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化一)思想觀念上的變化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下形成了依賴性、保守性、封閉性和僵化性的思想觀念特點。雖然那時人們的思想偏向保守,但普遍具有較強的集體精神和協作意識,在面臨一些重大工程項目時,能夠集中人力物力去完成個人不能完成的工作。
二)價值取向的變化計劃經濟時代為確保集體利益的實現,絕大部分人都具有積極的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對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導致價值取向上的扭曲。由于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思想和行為已不罕見,甚至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不再看他是否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和貢獻大小,而是錢有多少,官有多大,錢、權與地位直接掛鉤。當今社會借用公權壓制私權、金錢交易和權力尋租現象泛濫。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窮人對富人的仇視,富人對窮人的蔑視,這些心理造成了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對立,人們對利益分配的不滿情緒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人的自我價值的過分膨脹已經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價值取向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必將阻礙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三)政治素質的變化計劃經濟時期廣大人民群眾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綱領和黨的領導,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當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人們的政治熱情普遍較高。而市場經濟中物欲的膨脹使思想政治教育所宣傳的公正、平等、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理想好像是空中樓閣,一些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學習的風氣蕩然無存,思想教育的優良傳統喪失殆盡,以行政手段和 經濟手段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夸大物質刺激的作用將理想信念教育束之高閣,讓人們感覺理論脫離實際,認為理想與自己距離遙遠,不再有責任有義務去為了共產主義信念而奮斗。一部分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脫節,再加上一部分人抵擋不住物欲橫流的沖擊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滲透,很多人放棄了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在欲望面前隨波逐流、消極墮落、生活糜爛,部分官員政治素質不過關,貪污腐化、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現象嚴重。
四)在道德意識上的變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能夠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人與人和睦相處、謙恭禮讓,在經濟活動中也能做到誠實守信、公平競爭。而市場經濟中人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方設法追逐財富以滿足自己的物欲和虛榮心,在謀取利益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與道德格格不人的情況,有些人甚至觸犯法律,個人利益至上的觀點嚴重擾亂了社會道德。很多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搞不正當競爭,加劇了社會生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一些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不講誠信、欺行霸市、以次充好、摻假制假、偷稅漏稅,哄抬物價、投機行為猖獗,以至于違法企業和買賣行為屢禁不止。一部分人為了滿足私欲不講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做出很多有損社會利益和違法亂紀的事情。
面對社會現實,在市場經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發揮其教育功能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并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從而使社會穩定有序發展,是其繼續存在并健康發展的意義所在。
二、經濟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析經濟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復雜的,既有宏觀環境如經濟、政治、文化等,也有微觀環境如家庭、學校、工作單位、人際關系等,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建設性地提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經濟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環境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環境改善,經濟體制愈來愈完善,市場經濟秩序趨向穩定,市場主體多元化,市場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國內的經濟環境已經融人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的經濟力量在國際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經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和發生的一些問題。例如,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不足且利用效率低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的問題,經濟受國際上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金融風險擴大的問題,科學技術轉化直接企業力的周期長的問題,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問題,收入差距擴大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居民的消費結構不合理問題等。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仍得不到滿足,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導致物價大幅上漲而人們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就業、住房困難,醫療、保險水平不高。在國際范圍內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還很薄弱,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
經濟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環境隨著經我國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加快,很多問題暴露,如黨政不分,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一些黨政部門和人員仍然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集權主義現象,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將自己凌駕于群眾之上,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國的民主化和法制化還不能充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化不夠高,法制不夠健全,社會上仍然存在很多官與民之間對立的現象,強權勢力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尖銳。目前,民主與法制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一小撮分裂分子的分裂行為和危險分子的暴力行為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對公共企業和人們的正常生活都構成了危害。在國際上,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政治影響力是有限的,一些國家利用國際貿易中的問題、人權問題、領土問題以及一些領土、領海爭端給我國制造壓力,干涉我國內政,在國際上對我國進行打壓、排擠、威脅。
經濟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也存在很多背離時代潮流的現象:保守封閉的封建思想和愚昧無知的迷信思想仍然毒害著人們的思想,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利用文化交流對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侵蝕,邪教組織借助宗教外衣蠱惑人心,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言論和行為嚴重擾亂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秩序;分裂主義分子打著民主、自由和主權的旗號到處宣傳鼓 動,不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安定;網絡文化環境中人們的法制意識淡薄、倫理道德缺失,信息企業失控、文化垃圾泛濫、網絡犯罪行為猖獗,敵對勢力借助網絡從事陰謀活動也難以遏制。此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等消極墮落的思想觀念對文化環境也造成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