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8-30瀏覽:次
摘 要:隨著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的快速發展,涉外勞務合同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將中文合同翻譯成英文版本的過程中,由于沒有考慮典型的錯誤,包括人工智能翻譯錯誤、英漢語理解歧義所致的翻譯錯誤及語言文化差異所致錯誤,導致勞務糾紛的現象屢見不鮮。本文旨在分析涉外勞務合同英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語料庫等有針對性的翻譯策略幫助解決問題,避免導致勞務糾紛,促進國際勞務合作。
關鍵詞:涉外勞務合同;英譯;文化差異;人工智能翻譯;語料庫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勞動力對外輸出伴隨著企業“走出去”而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涉外勞務合同是跨境勞務合作的基本保障。作為法律文書的一種,涉外勞務合同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用詞嚴謹、表達明確,且往往需要將中文版本翻譯成英文版本。但合同英譯過程中的一些錯誤造成了不必要的國際勞務糾紛,對涉外勞務合作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根據涉外勞務合同英譯的現狀,針對涉外勞務合同英譯存在的瓶頸與障礙進行分析,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希望促進涉外勞務合同英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為國際勞務合作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涉外勞務合同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一)多義詞導致的理解歧義
在涉外勞務合同英譯研究中,人們更關注于英語表達,而忽視了漢語語言上的研究,出現漢語的理解歧義,導致涉外勞務合同英譯時出現問題,甚至是重大錯誤。
案例一“包”字引發的勞務合同糾紛
合同勞務報酬條款中規定:用人單位應付給勞動者每人每天一百元,包勞動者的伙食費和住宿費。英文翻譯為"The Eimployer shall pay the laborers 100 yuan per person per day,including accommodation and meals."在結算工資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卻發生了爭議。其原因就是對“包”字語義與其譯文"ir cluding"的語義存在不對等。漢語中的“包”是多義詞,“包”在這里兼有兩種語義,其一是總括在一起(包含伙食費住宿費在內每人100元一天):其二是約定的,負全責(用人單元負責伙食和住宿費,除此之外每天每人100元)。用人單位認為,合同條款中約定的一百元已經包含勞動者的用工報酬和食宿費在內,勞動者食宿費自理:但是勞動者認為合同條款明確約定食宿費應該是由用人單位包的,而不應該將食宿費從一百元中扣除。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并鬧上了法庭。在這起案例中,合同雙方爭議的焦點就在于這個“包”字。所以,在合同英翻譯過程中,應該首先向合同擬定
者進行求證后,確定“包”字的具體含義,然后將意思明確表達為"The Employer shall pay the laborers 100 yuan per person per day,and shall bear the cost of accommodation and meals.",而不是簡單地將“包”翻譯為"including(包含)",就可以避免此類勞務糾紛。
(二)英語術語互譯產生的相關風險
在外籍雇員或外企簽訂雙語勞務合同過程中,對一些術語的理解產生嚴重分歧,導致勞務糾紛甚至走上了法庭。
案例二“termination"引發的勞務合同糾紛
企業與雇員對勞務合同中"termination"的理解產生嚴重分歧,雙方就是否支付解除勞務合同補償金而走上了法庭。庭審中,法官發現雇員與企業簽訂的勞務合同有術語翻譯錯誤的現象。如在翻譯“合同終止或解除"時 ,應 該 選 用“dissoluton”來表達“解除”,同時使用"termination"來表達“終止”。雙方發生爭執的焦點在于該勞務合同只是用了"termination"來表達。當"termination"意為“終止”時,雖然是雇員主動提出辭職,企業并無過錯,但仍需要支付解約補償金。當"termination"意為“解除”,則企業并未解除與雇員的勞務關系,辭職是雇員的個人行為,該企業無需承擔解約補償金。本案例的糾紛是由于翻譯中對專業術語的理解不夠引發的歧義,造成的勞務糾紛。
(三)語言表達差異和文化差異所致的錯誤
合同翻譯由于主要是書面翻譯,加上國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法律用語和文字表述都存在不同理解,如果只從國內的語言文字表述要求出發,或者套用某種合同文本,就會產生糾紛。
案例三中國特色語言表達引發的爭執在一份涉外勞務合同中,對于勞動工種的條款約定如下:甲方(XXX有限公司)聘請乙方到XXX商場進行運貨和理貨等勞動。然而,當外方管理人員要求中方員工清運貨物包裝箱時,雙方發生了爭執。這一條款中的“等”表述模糊,任人聯想,除了“運貨和理貨”工作,是否還需承擔其他工作。因為“等”字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列舉列完:二是表多數,為列舉作結。中方員工的理解是,其工作范圍只有運貨和理貨。因此,清運貨物包裝箱并不在其工作范圍之列。另外,本合同一式五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另外兩份分送至商場有關部門存查。條款中的“有關部門”這個詞經常出現在報紙雜志及新聞報道中。2010年,網絡上掀起了“有關部門到底為何
部門?”的討論狂潮。而在合同英譯中,對于國人常用的“等"“等等"和“有關單位”“有關部門”這些中國特色表達,須在進行求證后具體指明等等包括哪些工作內容,有關單位是何單位,否則就容易避產生歧義,影響勞務合作。
(四)簡單粗略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對于涉外勞務合同文本,機器翻譯確實可以提高合同文本的翻譯效率,提供可理解的粗略譯文,但是在翻譯過程中也出現了包括修飾語不明導致的機器翻譯錯誤。
案例四勞務合同英譯中修飾語的調整船長在航行中死亡或者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應當由駕駛員中職務最高的人代理船長職務。被翻譯成:Should death occur to the Master or the Master be unable to perform his duties for whatever reason,thedeck officer with the highest rank shall act as the Master.在中文文本中修飾語“因故”放在“不能執行職務”前,其翻譯文為"for whatever reason"會引發歧義。因為狀語"for whatever reason"無法確定其修飾的范疇是"the Master be unable to perform his duties",還是同樣涵蓋了"death occur to the Master"?為了避免歧義發生或因其產生的不必要的勞務糾紛,可以將英文語序進行調整,修正為:If the Master die or is for whatever reason unable to perform his duties,the deck officer of the highest rank shall act as the Master.在處理勞務合同英譯過程中,如簡單粗略地使用機器翻譯,不對修飾語在譯文中位置進行調整,就會出現語義模糊,引發勞務糾紛。
二、涉外勞務合同英文翻譯中的優化途徑
(一)要提高工作責任感與翻譯水準,從實際出發擬定和翻譯合同文本
涉外勞務合同翻譯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合同雙方的勞務合作。一旦翻譯出現錯誤,便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故翻譯人員要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斷提升自身職業修養,在翻譯時保持足夠的耐心與細心,從而提高合同翻譯質量,為合同雙方提供保障。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語言在不斷的變化,翻譯人員也必須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完善自己的翻譯技能和知識儲備。在翻譯過程中也出現了包括法律類文本特色用詞錯誤在內的問題。例如,在勞務合同條款中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時用到的“應”和“應當”,常被錯誤地譯為"should"。這里應從實際出發將其譯為"shall",以表明其內容為“強制性規定”,即當事方必須遵守,確保譯文不產生歧義,避免合同糾紛。
(二)要建立專門語料庫,統一術語翻譯標準
語料庫是一個先進科學的方法。創建語料庫就是對過往經驗搜集整理并分析,語料庫可以為研究語言的人員提供來自于實踐的大量語言資料。建立一個因合同語言導致糾紛的涉外勞務合同語料庫,整理分析合同中出現過爭議的詞語,將這些詞語和出現語言問題的合同文本輸入到語料庫中。語料庫的查閱者可以運用語料庫的搜索功能查看在涉外勞務合同中,詞語不當會導致怎樣的不利后果,還可以運用語料庫的頻率統計功能查看哪些語言問題出現的頻率較高,在翻譯過程中要尤為注意。在擬定合同的時候,參考語料庫中收集的資料,使用合適的詞語編寫合同文本:對于曾經出現過爭議的不當用詞仔細斟酌,確保選用合適的表達:如合同語言問題發生糾紛的時候,借助語料庫中相似的案例進行語言解釋,尋求和解方案。總而言之,幫助解決合同糾紛中的語言問題才是創建語料庫的終極目的。
(三)要充分考慮語言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譯活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種族歧視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敏感而尖銳的社會問題,很多人一直在反抗種族歧視。在一份涉外勞務合同有關于中國員工與當地黑人協作的條款,翻譯人員將黑人譯為Negro/colored,因未考慮到這兩個詞有濃重的種族歧視的含義,而引發黑人勞工的不滿甚至罷工。翻譯人員應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文化敏感性。作為溝通的橋梁,翻譯人員應充分考慮語言文化的差異,杜絕因絲毫的錯誤造成合同翻譯方面的問題,幫助合同雙方有效溝通,促進國際勞務合作。
(四)妥善應用人工智能工具,促進其精細化
傳統的人工翻譯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來自各領域的翻譯需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翻譯、AI同傳等快速進入經濟、法律、貿易、教育等領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機器翻譯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將文字從一種自然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自然語言。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借助語料庫技術,機器翻譯可以多維度處理語言的文法結構、詞匯辨識、習語的對等翻譯。人工智能的發展促使機器翻譯成為可能,并滿足一般性文本翻譯需求。但是,涉外勞務合同文本專業性相對較強,常涉及術語近義表述、慣用語、文化差異等社會文化內涵問題,機器翻譯目前仍然難以完全替代人工翻譯,需翻譯人員再進行譯后編輯、修改、潤色等促使譯文更為精準,促進有效溝通,避免勞務糾紛。
三、結束語
造成勞務合同糾紛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涉及的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導致的譯文歧義也是其中-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當合同原文存在易產生歧義的詞匯和表達時以及譯文的表述可能引起歧義時,應該確認這些詞匯和表達的具體含義并和合同擬定者取得共識,將不明確的語義明確化,讓其表達出僅有一個明確含義。同時,中外文化也存在極大差異,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也需格外留意。只有這樣,作為合同載體的合同語言才可能準確得體且全面完整;只有這樣,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譯文的準確性與嚴謹性,避免語言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導致的合同爭議和糾紛。
參考文獻:
[1]曹晴.從隱性翻譯角度看國際技術轉讓合同的英譯[J].對外經貿,2020(6): 133-136.
[2]程欣.商務語境下的國際經貿英語翻譯應注意的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17(1):68-71.
[3]“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探討 [J]. 經濟師,2019(7): 65-6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涉外勞務合同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途徑
文章地址: http://www.ke-jian.com/mianfeiwx/59279.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