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5-12瀏覽:次
摘要:當前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在社會企業財務部門的大規模應用,使得社會出現了以財務智能化機器學習、財務共享中心、云計算等為特征的會計行業發展趨勢。作為財務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積極適應社會經濟財務共享背景,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朝信息化、復合化方向轉型,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提升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
關鍵詞:財務共享;會計專業;教學創新
當前,傳統產業與新催生業態的商業模式不斷體現出信息化特征,國家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也深受大經濟環境影響。會計行業也產生新的行業需求與理論發展,云計算、智能財務系統、大數據共享中心等信息化科技推動了現代財務共享會計模式的發展。因此,高校會計專業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以培養出適應社會生產一線的合格的會計學人才,專業課程設置與師資力量、教學模式等方面必須與時俱進地探索創新與實踐的科學途徑[1]一、財務共享時代背景下會計專業教學現存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當前,高校會計學專業教材改革沒有對接財務共享背景下的行業新制度與社會需求。例如,信息化專業課多為單獨設置或應用網絡教材,基礎課程仍然以傳統會計學教材為主,信息化技術和知識革新的內容占比非常小,在校教師的實操經驗、理論基礎也與社會需求脫節,未能將信息化財務共享制度與應用技術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二)教師的社會實踐教學能力缺失會計學是一門實操專業,教學質量非常依賴于教師的實踐經驗。當前,我國高校會計學專業教師年齡分布失衡:骨干教師年齡偏大,深受傳統會計制度與理論教學影響,實操經驗相對落后于時代發展年輕教師大多是應屆研究生,側重于理論教學,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因此,當前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師資力量對于學生的提升十分有限。除此之外,當前會計教師與社會經濟業務聯系不緊密,無法給學生提供良好的企業資源與渠道。學生的實訓機會相對有限,接受理論知識教學多于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接觸當前社會經濟會計崗位的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業務流程的機會較少。(三)課程設置和開展不夠合理會計專業的專業性體現在學生的實操能力上,但當前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以理論教學為主,仿真模擬和實操為輔。教學經驗證明,此種課程設置所培養的學生理實一體化素質欠缺,所學的實操技術與社會需求的人才素質存在偏差,學生崗位勝任能力有限,需要企業額外進行技能培訓。尤其是在財務共享背景下,所需的知識結構和實操經驗涵蓋了流程一體化、信息協調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基層財務工作基本由信息平臺進行計算處理,學生經過專業課程所培養的能力以簡單重復的賬務處理居多,不能勝任海量財務信息的管理要求。
(四)人才培養方向轉型困難財務共享背景下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應該是從企業日常賬務處理轉向企業財務現狀信息分析與管理,尤其是企業財務共享系統的熟悉與操作。簡而言之,企業使用什么信息化操作系統,高校會計學專業應配置同級別的模擬實驗室[2]。但目前許多高校并不具備這一條件,學生的培養方向仍然受傳統會計人才培養的限制,學生在財務管理方面的經驗、技術有所欠缺,不利于財務數據的收集、分析、對比等能力的培養。此外,也難以培養出學生對各種財務信息系統平臺的運用能力,阻礙高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轉型。
二、會計專業教學創新的課程設置優化途徑
(一)新增信息化財務平臺操作設置課程當前課程設置優化最迅速、阻力最小的一個辦法是,在課堂理論教學課程中增加統計學、金融學基礎課程。例如,在入學初期專業核心課程中增加成本管理、金融資產、投資管理、數據統計等應用型課程,中期增加信息管理方向基礎課程與實踐課時,如數據庫系統、財務共享系統操作應用、財務云實踐課程等企業從業人員常用信息化財務工具,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社會實際需求的基礎能力,增強學生在當前財務共享背景下的專業變革趨勢的適應性,使其具備跨專業交叉、數據整合統計的實際能力。
(二)刪減傳統會計專業課程的課時當前高校會計學基礎性課程當中,有關財務管理、審計、財務報表分析等財稅應用專業課程可以適當保留,刪減會計學專業課程中經濟學基礎、基礎會計等基礎課程的課時,對財務、成本、稅務、電算會計等平行課程進行系統整合,減少會計核算、納稅申報等企業傳統財務的課時,為財務共享信息化系統等應用課程、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等實踐性課程讓路。
(三)整合跨學科課程資源
當前,社會企業對財務人員的跨專業整合能力要求進一步增強。例如,對成本會計的專業要求不再局限于逐步結轉分步法、平行結轉分步法等傳統的基礎性方法,對產品知識、合同管理、價格體系等一系列專業要求也提上日程,以滿足企業的成本計算、成本控制、資本化收益、現金流管理需求。在會計專業教學方面,高校應積極整合股權收益、期權收益、對沖交易、匯率結算、商品構成等方面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復合程度能夠匹配企業所應用的財務共享中心等信息化技術平臺。同時,積極開發整合性課程或教材,支持學生的個人能力發展需求,增強學生收集、解讀、分析國家與地方的稅務政策、補貼制度的能力。
三、會計專業師資力量優化途徑
(一)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當前,我國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留校的比例很小,多流向金融企業、上市公司、國有大型銀行等,導致高校師資力量日漸匱乏[3]。因此,高校會計專業應多向市場尋求優質師資力量。可考慮發揮體制內校企合作的渠道關系,聘任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大型國有企業中高級管理者擔任客座教授,分享企業實際需求與成熟的財務共享平臺操作經驗,有針對地摸清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引進信息、金融等專業具備注冊會計師資格的高學歷人才,強化會計專業復合人才的培養。
(二)提升現有師資力量的專業素質高校應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增強自身專業能力與實踐經驗,鼓勵青年教師朝“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積極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或專業學術會議,提高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在科研、教學等方面的專業素養。鼓勵會計專業教師進入大型企業財務部門掛職鍛煉或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兼職、頂崗,借此提升會計專業教師的實操經驗與政策、市場敏感性。
四、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優化途徑
(一)鼓勵線上信息教學模式高校可開設遠程教學、線上教學課程,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學習當前財務共享背景下的先進財務管理思想與經驗,調動本校不局限于會計專業的師資力量,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輔導。借助信息化技術深度挖掘教學資源,為傳統理論教學提供必要的補充。也可在教學標準中增設企業常見財務管理問題,多方收集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開闊專業眼界,提升自主學習的方向感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學習視頻講座、仿真軟件課程,多關注國家、地方財稅部門網站的政策法規等具有教學價值的網絡資源。
(二)鼓勵學生線下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外增加學術交流并積極吸收外部經驗技術,多收集、分析企業實際財務問題,整合課堂理論知識,并積極與教師作溝通、研討,吸收內化實踐性教學資源為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可發動學校、教師自有資源,為學生參加課外講座、企業財務外包業務提供便捷渠道。同時,創設頂崗實習的實操機會,使學生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進一步內化[4]
(三)調整學生的評價體系
對于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崗位適應力,高校應改變傳統以自評為主的模式,積極與社會企業加強溝通聯系,完善頂崗實習的企業評價系統,針對學生的信息化財務系統操作能力、信息管理與分析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在內的企業關注的人才素質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可以采取自評與他評結合的方式,針對專業培養人才的偏差情況作出判斷,積極調整自身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方向,關注現有教學改革的教學效果,更準確地培養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結語
財務共享背景對當前高校會計專業“以核算為基礎”的教學方向提出了挑戰。簡單重復的財會工作不能適應信息化的時代需求,因此,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應在智能化的信息系統平臺應用、交叉學科財務信息管理、線上線下深度教學方面不斷優化,以保證人才培養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何瑛,宋康寧,大數據時代商業模式創新對管理會計轉型的影響研究[J].商業會計,2018(15):6-9.
[2]李愛娥.“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7(32):128-129.
[3]林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的發展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3):5-7.
[4]史璇,彭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24):185-186.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財務共享背景下會計專業教學創新與實踐
文章地址: http://www.ke-jian.com/mianfeiwx/57395.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