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食品工程論文發表了《食品分析》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論文結合《食品分析》雙語教學的經驗,提出了當前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培養出既有深厚專業知識又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食品工程論文,食品分析,雙語教學,教學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展日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于2001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15年先后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雙語教學”。雙語教學質量不僅是衡量本科院校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熱點。《食品分析》課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現代食品工業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在《食品分析》的課程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對培養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食品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雙語教學的含義
雙語教學是指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由于英語是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語言,目前我國的雙語教學均指采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進行非英語課程的教學。開展雙語教學的目的是雙重性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杜絕不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效果,強行使用英語而進行的雙語教學。
二《食品分析》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一)開展《食品分析》雙語教學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食品分析人員的重要舉措
我國是農產品貿易大國,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食品的出口不斷增長。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關于農產品的貿易壁壘,尤其是非關稅貿易壁壘不斷加強,例如,限定嚴格的農藥殘留、真菌毒素等污染物的檢測指標,使得我國每年出口農產品屢遭退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培養高素質食品分析檢測人員,建立高靈敏的檢測方法,提高我國農產品、食品品質,從而打破貿易壁壘。《食品分析》是研究各類食品組成成分的檢測方法和相關理論,進而評定食品品質的一門科學,是食品分析檢測人員所需要學習的基礎課程。開展食品分析的雙語教學是提高和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高水平食品分析人員,與發達國家食品分析檢測技術接軌的重要舉措。此外,科技論文、各國食品標準以及食品安全的前沿動態均是以英語為傳媒發布,學生只有具有較強的英語能力,才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對科研或食品安全相關工作都至關重要。
(二)開展《食品分析》雙語教學是國際化辦學的必然要求
2016年,我校與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合作舉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3+1”本科教育項目,培養模式為“3+1”,即學生前三年在我校學習,達到要求后,第四年赴美國學習。本項目旨在發揮兩校各自學科優勢,在教學觀念、教學管理等方面整合優勢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化人才。在前三年的教育中,雙語教學不僅是全英文教學的過渡,也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達到赴美學習要求的重要方式。《食品分析》是中美兩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只有在教學內容、實驗以及考核指標等方面達成統一才能實現聯合辦學的目標。
三《食品分析》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雙語教學水平有限
優秀雙語教師的缺乏一直是制約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瓶頸。目前,各高校食品專業的教師往往專業水平很高,很多教師也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具有有一定的英語讀寫能力,然而采用英語進行專業課教學仍存在較大的挑戰。唐輝等[1]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師英語口語發音與專業英語水平直接影響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應具備較高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筆者經驗為例,在備課過程中,對《食品分析》全英文教材中列舉的部分范例不能完全理解,中文譯本中的翻譯也非常模糊,造成無法全面解讀教材的問題。此外,筆者沒有受過任何專業的英語教學培訓,講課方式、語言組織只能靠個人經驗,很多問題都是在上過一次課之后才發現,解決問題滯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就此,筆者建議一方面學校可通過選派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外語培訓與國外教學培訓,學習專業的英語教學方式,強化教師的專業外語與口語水平,以提升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請外教來學校上課,專業教師作為助教聆聽學習,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很快步入雙語教學的正規,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必然有很大的提升。
(二)教材的選擇
教材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一個主要參考,對于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關系到學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的質量。有的學校仍沿用中文教材,對其進行翻譯,這種方式使得學生的接受度較高,然而,缺乏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對于學生掌握英文專業詞匯與表達方式不利。從國外引進原版教材進行教學,能將國外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傳遞給教學者,能夠從中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符合雙語教學的目標。然而,這種方式同樣存在問題,例如,教師的英文水平有限,對于原版教材的領會程度不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我院在食品分析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引進了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食品成分與分析課程的原版教材——由S.SuzanneNielsen主編的《FoodAnalysis》第四版[2],同時參考楊嚴俊等翻譯的《食品分析》第三版[3]。第四版教材與第三版相比有了部分改動,這就造成使用第三版《食品分析》教材與第四版的最新內容部分對不上。此外,在各成分的檢測方法部分,教材中主要介紹美國USDA的相關標準以及使用的儀器設備,一些標準與檢測儀器與我國的標準存在較大差別,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中補充加入我國相關檢測標準與檢測設備。因此,就本課程的雙語教學,筆者認為應選擇三本教材作為學生的參考,包括英文原版教材、翻譯教材以及中文優秀教材。
(三)授課中中英文所占比例
雙語教學,顧名思義,教學中既有中文又有英文,中英文均應占多大比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最佳呢?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是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學生能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采用英文教學,中文作為輔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的媒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學生由于對英文課件、英文試卷的領會能力有限,造成學習效果差、成績落后,難以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因此,既要照顧到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又要使英語水平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高。以筆者開展《食品分析》雙語教學的經驗,課程幻燈片采用全英文,對每一章節出現的專業術語進行中英對照總結;講授過程中,課程前兩次課以中文為主,穿插部分英文用于強調專業名詞,后面慢慢過渡到一半英文一半中文的講授模式;平時測驗、期末測驗均采用全英文試卷。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接受度較強,同時能掌握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方式。
四結語
雙語教學在本科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國目前的雙語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全體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不斷完善雙語教學模式。相信在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可以發揮雙語教學的獨特優勢,培養出既有深厚專業知識又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王妍入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推薦閱讀:《食品與發酵科技》(原名:制糖發酵;四川食品與發酵)創于1973年,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關于食品和發酵的技術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