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不斷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足見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性。另外,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于2019年7月在四川召開,其主題為“奔向2035,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千余名教育名家和知名校長匯聚一堂,探討教育的創新發展,這都啟示我們教育要跟上時代的腳步。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教育領域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德育,缺少了德育的學校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因斯坦就曾經在《紐約時報》中說道:“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它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這樣的辨別力依托于德育而產生,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以正確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因此,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絕對離不開校園德育管理的信息化。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推進“互聯網+德育”項目的建設。網絡技術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即時性、直觀性、跨時空性等都是目前德育管理中缺乏的部分,需要我們不斷借鑒和完善。
《中小學德育》主辦: 國家教育部委托華南師范大學,周期: 月刊,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語種: 中文;,開本: 16開,國際刊號:ISSN2095-1183,國內刊號:CN44-1682/G4,郵發代號: 46-252,創刊時間:1985
一、當前校園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德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處于首位,直接關系到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但目前校園德育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沒有落實到位。
首先,德育內容缺乏創新性,與時代脫節。許多德育知識無法與時俱進,導致學生們都不愛看,認為都是些“老掉牙”的學問。面對這樣滯后的內容,教師的課堂自然也顯得毫無趣味。德育內容應該更加具有即時性,最好是結合近期發生的時事,重點關注其中帶有爭議性質的熱點問題。
其次,德育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沒有注意到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德育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宣揚的相關知識,忽視了校園、家庭的作用。很多教師總喜歡按照同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殊不知每個階段的孩子身心發展規律都不同,不能拋開實際談教育。
再次,德育的教學和評估手段單一、僵化。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課堂缺乏生機活力,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德育的評估也是被忽視的一點,教師乃至學校都不能只依靠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學生的道德水平。
最后,校園德育管理人才缺乏。教師團隊本身的德育素質也會影響到校園的德育管理水平,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也沒有計劃展開相關學習活動,這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扭轉、改善的問題。
二、推進校園德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德育管理信息化的實質就是信息技術與德育管理的二重結合。信息化具有即時性、數據化、教材多媒化、學習自主化等多項優點,將信息化融入校園德育管理工作中對于進一步推動教育領域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一)信息即時性有利于推動德育課程創新
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程度擴寬了信息的收集渠道,同時增強了信息的即時性。德育課程更新慢、素材少的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時效性得到良好解決,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并且,網絡中五花八門的德育課程也給學生留下了選擇的余地,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在道德培養的過程中,時政熱點無疑會抓住學生的眼球,進一步引起他們對社會的關注,而在探討、解析其中蘊含的爭議矛盾時,孩子們也會逐漸養成自覺思考、辯證思考的好習慣。與現實直接接軌的德育教育模式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使此課程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數據化網絡有助于完善德育管理機制
信息化的一大優勢就是將各類活動數據化,方便人們觀察和調取。以往收集信息時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性,光是完成整理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會根據你收集的信息生成直觀、具體的數據、圖表,滿足校園內部大量需求。這對德育網絡的形成、完善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管理機制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學生思想素質水平的評判不再基于教師的主觀印象,而開始轉向了更為具體、全面的多維分析,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公平合理的評估環境。
(三)多媒體化有益于打造趣味德育課堂
信息化體現在課堂當中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教材多媒化,它簡單、便捷的操作方式,使其應用范圍廣泛,教師的授課內容依托不同的載體可以達到多種效果。多媒體技術提供的動態化、形象化技術,足以趣化德育課堂中不易理解的知識,給人以繪聲繪色的享受。另外,多媒體強大的交互性也為德育課堂增添了一絲活力,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師生雙方對于德育課堂的認知和理解,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三、推進校園德育管理信息化的具體策略
(一)開設教師德育課程,提高教師個人修養
許多教師本身對德育的認識度不高,自身修養不足,以及對網絡技術的心態不正也是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的一大難點。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線上和線下的德育課程,定期舉辦關于如何推進校園德育工作實施的研討會,逐漸轉變教師固有觀念,潛移默化地提高教師素養。網絡技術的性質取決于使用者的方法,教育工作者應當正確看待、學會運用這些技術。同時,熟練掌握相關媒體技術是教師實現信息化課程的硬性需要,學校也要對教師這方面的技能做出要求,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此外,學校還應完善教師團隊體制,優化團隊結構,吸引一批具有較高信息技術知識和較高德育素質的綜合人才。
(二)推動課程種類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德育課程可以依托網絡多元化開設多樣化課程,以多種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德育絕不應只是一門政治課,更要成為一門涵蓋思想品德、法律、心理等各要素的綜合課程。現代技術指導下的德育教育更加飽滿、豐富,能夠迸發出新的活力。此外,教師在教學課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快速、高效、可視化等特點能夠讓較為單一枯燥的傳統課堂更加多樣化、多元化。在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相關音頻、視頻,引導學生查看相關事件和資料,適當延展教學內容,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內容多樣、感受直觀的多媒化課堂。
(三)推進評價機制的數據化、系統化
于傳統的德育教育而言,學生道德水平的評價機制缺乏客觀性、系統性,多以教師主觀評估為主,難以直接、全面地體現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綜合水平。信息技術能夠建立起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在德育管理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可以細化道德評價標準,記錄思想道德相關的事件,予以加分、扣分,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避免出現疏漏,產生不良影響。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社區等功能,及時向教師反饋自身情況,記錄額外的德育表現,獲得加分。如此一來,以往的單向溝通變為雙向溝通,學校也建立起高效的雙向評價機制,不僅可以促使學生自覺提高個人德育素質,也能為教師提供更為全面、直觀的數據。
(四)加快構建家校德育溝通平臺
教育從來不是任何一方的事情,德育也不是光靠教師上課就能實現的易事。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因此德育教育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是單方面的,我們需要聯合學校、家長、教師三個方面才能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進步。我們不妨利用廣闊的社交平臺以及越來越完善的社交軟件,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德育考察。三方聯合的情況下,工作針對性也會顯著提高,家長和教師都能較好地掌握孩子的實際情況,有問題及時糾正,有進步定期表揚。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構建有效的德育信息溝通平臺,才能讓校園德育管理工作更上一層樓。
四、結束語
教育領域改革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校園德育管理工作的革新,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道德素質,更影響著校園的整體風尚。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法,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創新,將信息技術與德育管理有機結合,打造更富有生命力的校園德育管理機制。總而言之,德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要積極做好決策、組織、部署等工作,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