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2020年,銀行業機構在積極助力全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充分利用資管新規過渡期延后及疫情背景下居民資產避險需求上升等機遇,圍繞產品凈值化轉型目標,不斷調整戰略和業務結構,加快設立理財子公司,持續強化投研、渠道銷售等能力建設。隨著國內經濟逐步回歸常態,預計理財業務將在“量”和“質”兩方面持續提升。
銀行理財持續深化轉型
資管新規重塑市場格局
2020年,監管機構有序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理財業務規范轉型,實施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并就《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與此同時,監管機構還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理財市場的對外開放步伐(見表1)。
財富管理引領戰略方向
從零售戰略向財富管理戰略升級。2020年,越來越多的銀行將財富管理擺在了戰略優先位置,取得了明顯的轉型效果。如光大銀行財富管理2020年實現中間業務收入63.67億元,同比增長65.59%,占全行中收的1/4(見表2)。
從零售架構向財富管理架構轉型。為與戰略調整相適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不斷完善組織架構,提升財富管理專業能力建設,包括組建產品策略配置委員會,聚焦資產配置工具運營;加強投研、投顧和家族辦公室專業團隊建設;整合原有零售業務團隊,強化財富服務功能。
從賣方服務向資產配置和買方投顧轉變。2020年,面對市場環境急劇變化和客戶需求不斷升級,一些大中型銀行充分發揮全球化和綜合化優勢,積極研判全球主要市場權益、債券、外匯和大宗商品等大類資產走勢,及時為客戶提出金融資產配置策略建議。
從“單兵作戰”向“集團協同”發展。隨著財富管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財富管理機構類型不斷豐富,銀行要發力財富管理業務,靠自身相對單一的產品和服務已無法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2020年,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均提出了整合集團資源、協同壯大財富管理生態圈的發展思路。
子公司設立再掀新高潮
2020年,以理財子公司為平臺,著力強化相關能力建設進一步成為越來越多銀行業機構的共識。截至2020年末,共有24家理財子公司(含兩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獲批,其中20家正式開業。與2019年首波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浪潮相比,2020年第二波浪潮在結構上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時還出現了農商行的身影(見表3)。
理財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6.9萬只,全年累計募集金額124.56萬億元,同比增長10.59%;理財產品存續3.9萬只,產品規模為25.86萬億元,同比增長6.9%。
全球疫情背景下,國內居民對于資產保值增值和全球避險的需求明顯增強,也為銀行理財帶來了大量新增客戶。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20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4162.48萬人,較2019年末大幅增長86.85%。其中,個人投資者為4148.1萬人,同比增長1925.77萬人,為理財市場的絕對主力(見圖1)。
理財產品契合市場熱點
凈值化產品占比近七成。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20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17.4萬億元,同比增長59.07%;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67.28%,同比上升22.06個百分點。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披露信息也顯示,多家銀行凈值化產品占比已接近或超過七成(見圖2)。
主打中低風險理財產品。2018~2020年,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按募集資金規模比較,風險最高的五級占比一直穩定在0.03%;四級占比從0.14%微降至0.09%;三級占比從16.46%降至12.36%;二級占比從74.44%略下滑為71.71%;而一級占比則從8.92%顯著增長至15.81%。代表中低風險的一至三級合計占比高達99.88%(見圖3)。
突出固收類產品優勢。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20年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5.65%,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84.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3.97萬億元,同比減少24.19%,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15.36%;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0.08萬億元,同比減少13.35%,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0.3%(見圖4)。
借鑒基金思路推出FOF型產品。中國理財網產品數據顯示,2020年,理財子公司共發行了125只FOF產品,絕大部分是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從發行產品類別上看,FOF型理財產品仍以固收類為主,但混合類產品占比高于銀行理財整體情況。此外,與其他財富管理機構一樣,2020年銀行理財也將“固收+”作為重點創新策略(見圖5)。
ESG產品持續升溫。ESG是“環境、社會和治理”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用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感。梳理中國理財網產品數據發現,截至2020年末,銀行和理財子公司共計發行了36只包含“ESG”關鍵詞的銀行理財產品,相較于2019年的13只增長明顯(見圖6)。
此外,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密集開業,2020年銀行之間“相互代銷”模式也在悄然興起,包括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百信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App都開始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以往較少看到的現象。
銀行理財仍需補齊短板
轉型步伐亟待提速。根據監管要求,2021年底過渡期結束前,銀行理財要實現凈值化轉型。從實際進展來看,2018~2020年,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分別為27.26%、43.27%和67.28%,年增長16~24個百分點。以此增速計算,到2021年末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要達到100%難度不小。
推薦閱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新應用管理新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