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一代宗師》是王家衛導演的首部功夫巨片,不僅傳承了獨特的“王氏風骨”,同時也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成功之作。從儒釋道傳統文化方面分析《一代宗師》可以使影片的深層意義得以顯現。文章發表在《電影文學》上,是刊發博士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一代宗師》 儒釋道 電影
《一代宗師》講述的是民國的武林,他以歷史人物的為載體,用編年體和非線性、模塊化的方式敘事。這是典型的王氏電影,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故事拼貼式的存在于一個電影中,故事的轉折和過渡模糊而突然,故事也常常不夠完整。這種朦朧性和多義性增加了觀眾理解影片的難度,同時也提高了影片的深度。王家衛的電影注重的不是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傳達一種精神、理念、抑或是情感?!兑淮趲煛分忻駠?、詠春、八卦、八極、形意等這些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承載了武學千年的武文化內涵,也有著中國古典美學——儒道釋文化的滲透。
一、儒家文化內涵的彰顯
儒家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中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深深影響了數千年的中華子孫??鬃又鲝?ldquo;仁”,即“愛人”。所謂“愛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求自己立身修德也要幫別人立身修德。因此,儒家講求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強調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提倡中和之美,中庸之道,堅持中正的法則,同時也倡導“禮”,重視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和社會秩序。董仲舒提倡三綱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對社會倫理的遵守。
《一代宗師》中首先體現儒家文化內涵的是宮羽田。與李存義的隱逸相比,宮羽田出任中華武士會會長,合并形意和八卦,聯合十幾個門派,促成了北拳南傳。在南方辦隱退儀式,表面上是以大欺小,實則是為了造時勢,讓新人出頭而不惜自己一生無敗績的名聲。這種舍己為人的氣度不僅造就了葉問的名聲,也是為南北武林的未來選取了有用之材。宮羽田的“造時勢”正是儒家“仁”和入世思想的體現。另外,面對馬三的投敵,宮羽田勸馬三回頭,結果斷送了性命卻又留話給女兒“不問恩仇。” 宮羽田從金樓“造時勢”,到國難當頭警告徒弟回頭,面對徒弟的背叛又能做到嚴厲懲戒,面對女兒的尋釁又能做到勸慰制止,可謂深得儒家“不偏不倚”的中正、中庸之道。
體現儒家文化內涵的另一個人是葉問。葉問在廣東武林推舉下應對宮羽田的挑戰。四十歲之前的葉問靠著祖上的基業過著富足安康的生活,四十歲之后,日本人來了,葉問一貧如洗、顛沛流離,兩女也相繼餓斃。面對功名利誘,他拒絕當漢奸,直面窮困,正是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精神。后來葉問為了生計來到香港收徒教拳。他聲明不教內功點穴和舞龍舞獅,因為有失斯文;收徒的時候認真清點了桌上的錢才開始教武,正是儒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文化內涵的表現。宮羽田和葉問身上都承載了中華文明中正仁和、智勇、信義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有著當仁不讓、能屈能伸的精神特質。
儒家對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重視一方面起到規范社會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的悲涼。宮二為了替父報仇,由于許了親而被馬三指出“沒資格”,因此退親后斷發而奉道,一生遵守“不嫁人、不傳藝、不留后”的規矩,孤獨一生,莫不悲涼。宮二和葉問雖彼此有意,卻也只是停留在朋友的關系,最后宮二見到葉問時說:“說句真心話,我心里有過你……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正是“發乎情,止乎禮”。
二、道家文化內涵的滲透
老子和莊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以要順應它,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因此,道家主張隱逸出世,遁跡山林,以此達到避世的目的。老子重視保全自身,強調柔弱的作用,主張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另外,道家推崇“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把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徐皓峰,就是一位從事道家文化研究的人。他的作品對道家文化以及武學中的道家精神有著深入的研究,其作品《大成若缺》就是代表。他不僅參與《一代宗師》中文戲的創作,而且因其對太極拳、八卦掌等傳統武學的研究也參與了武戲部分的創作。因此,《一代宗師》中無論是文戲還是武戲都滲透著深深的道家文化的內涵。
葉問和宮羽田在金樓比想法那段話里說:“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在,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道家講究“大成若缺”,最完美的的東西也似乎有欠缺,正是缺憾才能促進完美的進程。葉問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內涵應對宮羽田,可謂高明。另外,詠春的“攤、膀、伏”三板斧足可應對八卦、形意、宮家六十四手,這里蘊含著一種極簡主義的武道觀,所謂“大道至簡”、“大巧若拙”。深刻的道理往往蘊含在極平常的話語中,高明的技藝好似笨拙卻暗藏深意。詠春拳的關鍵在于以柔克剛,影片中的幾場武戲處處顯示出剛與柔的較量,正是道家“貴柔說”的宣揚。詠春之所以能發揚光大與其簡而不易、柔而不弱的武學精髓分不開。
道家有“大隱于市朝”語。葉問介紹金樓時說“那里也是我們師兄弟長聚的地方,風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其中不少是藏身不露的高手。”宮羽田的引退儀式選在這里辦;金樓里的三姐會點八卦掌;賬房先生會使形意拳;勇哥用一串炮仗賀葉問;代表南北武林的葉問和宮二在這里較量。這個堂子是脂粉地,也是一片英雄地,武林高人談武論道的地方。紅塵之中卻能保持武者的正氣和尊嚴。道家主張出世隱逸,清靜無為,尋求一種超越現實的的精神自由。宮二報仇之后開醫館,過著清淡寡欲的生活,再也不使宮家六十四手,真正到了清靜無為、隱逸避世的境界。她說“所謂的大時代,不過就是一個選擇,或去或留,我選擇了留在屬于我的年月,那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宮二性格中的強勢、獨立、堅持注定了她追求精神自由的道路,也因她的堅持而人生平添了些許落寞。
三、佛家文化的升華
佛家思想分為小乘和大乘, 小乘講究個體的自我修行, 現世福報, 而大乘講究由色入空,就是內心擺脫束縛,眾生平等,萬法無異。佛家主張無欲無求、與人為善、普度眾生,救眾生于水火之中。
影片中首先體現佛家思想的是宮羽田。他用“老猿掛印”的 “關隘不在掛印,而在回頭”勸馬三回頭是岸,斷送了性命卻又留話給女兒“不問恩仇。”佛家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之語,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轉意,痛改前非,就有出路。宮羽田身上體現了勸人悔改和慈悲為懷的佛家文化內涵。宮羽田向宮二所述習武之人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意即武者的第一階段要認識自己,懂得進取和謙卑;第二階段要明白天外有天,眼界要開闊,博采眾長。第三階段要明心見性,心懷眾生,把所學發揚光大,使眾生受益。宮二說“我見過自己,也算見過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宮二報過仇之后就不再用六十四手,遵從不傳藝的誓言,使宮家六十四手煙消云散,稱不上是“見眾生”。葉問把詠春發揚光大,培養了一代代武學志士,可謂是普度眾生的佛家情懷。
葉問說“在我看來,武術就是大同,千拳歸一路,到頭來就兩個字:一橫一豎。”無論是詠春、八卦還是太極都是以取得勝利為目的,因此,葉問傳徒無數,卻從不掛招牌。他眼中的武術縱是門派各異卻都有相通之處,所謂佛語“萬法歸一”。只是佛家講究的是回歸到自己本性的光明處以善為目的,葉問講究的是武學的精髓。
《一代宗師》融合了儒、道、釋文化,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同時借鑒西方配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獨特的武林。這個武林里的每個人隨著時代的沉浮,做著不同的選擇,宮羽田的隱退、葉問的傳藝、宮二的堅守、一線天的授徒以及三江水的拜師等等,無不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只是,中華文化歷經千年,儒道釋文化也在不斷地融合演變,不變的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孔智光,中國古典美學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刊發博士論文須知:《電影文學》創刊于1958年,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旗下的刊物之一。創刊近50年來,依托長影的人才資源與品牌優勢,發表了大量的影視文學劇本及影視學術作品,在全國廣有影響。郵發代號: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