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和諧校園是一個符合人性規律與教育規律構筑的生態系統,這一系統應當具有科學、民主、人文、開放四大特征。科學是和諧校園之基石。所謂“科學”,指遵循身心發展的規律實施教育教學,使校園生活有張有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文章發表在《教書育人》上,是碩士生畢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和諧校園,教育本質,人文教育,博雅教育
和諧校園建設的宗旨,是為兒童的生命成長提供最適宜的土壤。所謂生命成長,最根本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豐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與人格的發展。因而,和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調整校園內外的各種關系和活動,使之成為師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和諧教育中的學生體驗著校園生活的發展愉悅,和諧教育中的教師感受著職業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學校真正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一、和諧校園建設是教育本質的現實要求
什么是教育的本質?《說文解字》如此解釋,“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是“教子使作善也”。概括起來,教育的本質就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而進行的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也稱為“人道教育”“成人教育”。古希臘的“派地亞”傳統體現了這種理念,即通過系統的教育促成人的全面發展。亞里士多德的“求知乃是人的本性”也是這種教育本質的具體體現。
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大學教育之目的就在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見識的文化人。然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理性的過分張揚,導致了現代文明危機,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滲入以及教育內容的功利主義色彩,致使專業教育和科技教育成了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大學人文教育被邊緣化,結果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重專業輕教養”“重科技輕人文”“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等諸如此類的教育現象乃至教育理念。
而“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等則是這種教育理念的社會后果。因此,時代正呼喚一種能提高人文素養、陶冶人文精神的大學人文教育,來扭轉或緩解專業教育對人性生成的扭曲。
教育本質和大學理念的實現則需要和諧的大學校園,需要大學各教育要素均處于協調有序的育人氛圍之中。大學校園作為特殊社會組織,其各種組織要素只有處于協調有序的運轉狀態,才能有效地保證人文教育效果。
校園和諧不僅包括校園組織系統和諧以及人際關系和諧,也包括教育環境和諧和個體自身和諧;不僅包括教育內容人性化、人文化建構與理性化建構的和諧,也包括受教育者的人格培養和文化素養培養的和諧。置身于高雅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之中,才能更好地“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個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從而通達博雅教育的最高境界——心智的創造之美。
二、人文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和完美體現
教育的重要本質是其人文性,人文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和完美體現,它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心靈品質。“人只能通過教育而成其為人。人無非是教育造就而成的。”這里所談及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人與動物是不同的,動物的本能決定其“無法無天”,而人的天賦可以通過后天教育發展而來。通過人文教育的規訓和教化,人才能夠把自己置于一定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狀態之中,真正成為社會意義上的人。同理,通過人文教化,能夠培養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品質,因為人文教育尊重個體思想,體現人的終極關懷,關注“人文世界”。所謂人文世界,是指以人的內在精神為基礎,以文化傳統為負載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
2.人文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個人修養與公共關懷。“人文教育不是指風花雪月的小資教育,中國歷來的人文教育總是有它的公共關懷。”“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體現了中國傳統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上聯講的是人文教育對讀書人的自我教育功能,即個人修養與道德關懷;下聯講的是公共關懷問題,即培養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
3.人文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不僅要求認識本土文化,還要理解所接觸到的外來文化,把本土文化放在整個世界文化之中來理解,并從世界文化角度來確定本土文化的位置。
中國經濟崛起是具有世界文明史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發展可能會決定性地影響甚至改變整個世界格局。中國人要自覺地從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來看待中國和世界,要自覺地從世界歷史的大視野來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世界。還要看到,目前中國的文化狀況與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不相稱,文化基礎薄弱,文化底氣嚴重不足,文化歷史視野相當狹窄。
因此,我們要從具體的事情著手,做耐心細致的文化奠基工作。文化自覺是當代社會世界的一種要求,是公民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也是大學創新的精神之源。文化自覺是在人文教育和文化實踐中養成的,要達到文化自覺,則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三、和諧校園建設凸顯人文教育功能
一般來說,人們習慣于從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運作來論及大學人文教育的實施。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然而,從和諧校園建設與教育本質的關系、人文教育與教育本質的關系中,我們不難看出和諧校園建設與人文教育之間的相互型塑關系,尤其和諧校園建設所彰顯的人文教育功能。
1.和諧校園建設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彰顯了和諧校園的文化教育功能。校園和諧不僅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還包括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和諧以及人文精神與技術理性的和諧。文化教育和諧不僅包含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和諧,也包括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和諧。文化教育和諧具有歷史傳統,無論西方知識傳統還是中國知識傳統,都不乏這種和諧的內容。古希臘的“派迪亞”傳統把課程學習與人文素養培養結合起來,通過教化方式使人具有人性,這是最早的文化教育和諧。
2.和諧校園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主動的習慣”,表現了其人文生成功能。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人是可以引導其內在潛能去獲得自由的意志并超越,人的真正使命在于不斷超越,只有不斷超越,人才能夠達到認識存在自身。人可以在生活中不斷發展,人可以在和諧環境中不斷超越,人可以在超越中達到心智的創造,這就是生成教育。通過歷史積淀、環境熏陶和自身奮發,人的人文精神就可以在不知不覺的無意識之中達到。但是,習慣則是這種生成教育的堅實基礎。心理學把習慣形成解釋為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地進行某種動作的特殊傾向,是個體在生存環境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這種習慣可以看成是約定俗成的。
3.和諧校園的多種和諧,具有人文滲透功能。如果說教育是社會生活得以延續的工具,那么人文教育則是校園和諧的文化基礎。反過來說,和諧校園本身還擔當著人文教育的職責,而這種擔當的實現要靠滲透,它類似于社會環境的教育作用。杜威曾指出:“社會環境通過每個人所從事種種活動,以養成個人行為的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
教育職稱論文網投稿推薦:《教書育人》雜志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教育類期刊,每月分別出版《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教書育人·校長參考》;《教書育人·高教論壇》;共計三本雜志。《教書育人》以準確的定位、高雅的品味、獨具的特色及人文化的辦刊思路,為各界精心打造奉獻出了精品大餐,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