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關于效率和公平的考慮,經濟學一般認為二者是兩難的選擇,或者是以效率為代價的稍多一點的公平,或者是以公平為代價的稍多一點的效率,而理想的市場經濟是解決效率的有效手段,因而自然就得出了當前是過分強調市場,是以犧牲公平為代價的效率,并自然地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是更強調公平,是對以往政策的修正,所以就有了本文前面所提及的質疑和兩階段的論述。
關鍵詞:效率公平,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執政理念,將社會的公平問題更明確地納入政策目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探索中,公平與效率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是研究的焦點,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闡釋。
一些學者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提出了質疑,有的學者提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應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積極主動地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第二階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那么構建和諧社會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市場制度的效率與公平
評判市場,效率可能不是唯一的標準,市場還可以有另外的分析視角。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判斷,他認為,市場的重要,首先是因為自由交換是優先于后果考慮的權利,而不是因為導致或不導致效率,即市場首先提供的是一種自由選擇的公平過程。
最近的經濟學實證研究也發現,收入差距巨大與經濟增長停滯是并存的,即不公平的現狀是影響市場效率的,公平構成了發展市場經濟、提高效率的基礎。因而完善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意味著效率和公平的并重,市場經濟制度包含著公平的目標要素,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是一個效率與公平兼顧、保障和鼓勵平等競爭的社會。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視角,試圖說明構建和諧社會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之間的相容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
和諧社會與市場制度的相容性
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總書記的表述是: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點可以理解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素,同時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結果。
民主法治的社會。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有關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ruleofgame),而現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就是基于法治的規則。法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的經濟作用有兩個,第一個經濟作用是約束政府,即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第二個經濟作用是約束經濟人行為,其中包括產權界定和保護,合同和法律的執行,公平裁判,維護市場競爭。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勢必要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關聯的,法治本身就包含著平等、正義和公正的價值判斷,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說民主法治既是和諧社會的目標要素,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標準是最多被用來責問市場經濟的。但無論是從森的視角還是實證研究的發現,市場實際上蘊涵并強調公平,這種公平是一種過程的公平,是機會的平等(equality)。民商法的首要原則就是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原則。如果盡可能給人們平等競爭的起點,最后導致的結果不同,那可能就是人們不同偏好的選擇,這種結果是人們能夠接受的。因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并不背離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目標,只是應該調節收入分配,保證經濟主體的初始收入相等,即起點公平,這種調節尤其強調資源配置的嚴格公正。
誠信友愛的社會。誠實守信是市場制度中市場文化內涵的基本觀念、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同時又作為社會契約的基本表現形式和市場制度的構建而存在著,它是市場規則的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的潛規則包含對不誠信的約束,完善的市場體制下,誠信是長遠利益的根本。但這種約束力很弱,尤其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很大,增加了信息流動的成本,而對短期利益的追逐,也常常破壞誠信友愛原則。完善的市場經濟還必須建造一套明確的約束機制,有效地懲罰不誠信行為,增加不誠信行為的成本。在這種規則的約束下,市場的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自然會在選擇的時候進行成本分析,規避懲罰,減少成本。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市場經濟中,遵守誠信原則可以獲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為企業的生產力,品牌的力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完善的市場規則包含誠信友愛原則,發展市場經濟同時增強了社會的誠信友愛。
安定有序的社會。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大的特點,市場經濟也是競爭的經濟,但完善的市場體制下的競爭是有序的,是遵循一定規則下的競爭,因此競爭不會導致無序。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市場交換實質上是一個動態均衡的過程,價格形成是均衡的結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用均衡的方法來分析,帕累托最優是市場理想的結果。理想的市場體制最終能夠達到穩定有序的狀況,這種狀況就是經濟學所稱作的經濟的核,此時可行分配的集合不能通過任何聯合來進行改進。當然核的概念是基于很多理想的假設,比如要求市場的信息是充分的,經濟主體能無成本的享用這些信息。雖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可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參照,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因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穩定有序,符合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
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一直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的社會理想,可溯源到兩千年前“天人合一”的觀點。但當時“天人合一”的觀念還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并沒有成為一種治國理念或社會發展觀,而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以及可持續的發展觀強化和升華了這一古老的思想。其內涵就是強調充分地尊重自然,平等地對待自然,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協調發展,要求人類的經濟發展不能超越資源、生態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并且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用經濟學的視角思考這一思想,其基本要義是對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其實質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效率問題。效率講究是投入與回報的關系,發展市場經濟就要提高效率,因此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是一致的。兩個問題要合二為一,關鍵就在于怎么界定經濟發展的投入也就是成本的范圍,只要將資源、生態和環境等人與自然和諧的因素都考慮在成本之內,然后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要求效率最高,自然就能達到天人和諧的社會目標。
充滿活力的社會。充滿活力的社會就是創造力的社會,社會活力來自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機制的有效作用,要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就必須充分激發社會成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當前,制約我國社會活力的主要因素是體制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社會流動性差、利益分配失當等因素。因此促進社會充滿活力的辦法,關鍵還在于改變那些影響和束縛活力的制度供給和政策設定。市場機制是最具活力的機制,單個人、單個組織分散決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會在約束條件下,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預期目標。因而增進社會活力的改革應該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
結論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要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顯然,在今后一段時間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論從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來分析,還是公平與效率的視角審視,構建和諧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制度二者是相容的。完善市場機制的過程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割裂二者,人為的分成兩個階段,或者認為應該有限發展市場機制的思想都是不妥的,構建和諧社會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相輔相成、目標同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周建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兩個階段——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學術月刊,2005(7)
2.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陸銘,陳釗.因患寡而患不均[J].經濟研究,2005(12)
4.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哈爾•瓦里安.高級微觀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