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至于契約主體之間的產權關系則是由生產方式的內部運動決定的,也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構成了產權關系發展變化的最終決定力量。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會計學家Hermanson于1964年在《人力資源會計》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源會計”這一概念。美國會計學會人力資源會計委員會于1973年所下的定義是:“用來確認和計量有關人力資源數據的一種會計程序和方法,其目標是提供企業人力資源變化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傳遞給有關利害關系人。”
目前,關于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和會計處理方式有很多種觀點,但是這些觀點都有其嚴重的缺陷:沒有從更廣的角度——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和企業的本質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論證,從而跳不出思維的“圍墻”,也就無法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本文從全新的更廣的視角探究人力資源問題,并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回答:(1)企業的本質是什么?(2)人力資源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內涵是什么?
(3)人力資源要不要以及如何進入會計系統?(4)在新經濟條件下,是要千方百計地研究人力資源的特性從而讓其進入會計系統呢,還是改變會計的基本框架從而使會計適應新經濟呢?
一.傳統會計系統產生和適用的背景
會計的發展的反應性的,即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1]。在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里,奴隸、工人和其他生產資料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跟生產資料中的牛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他們是文章版權歸文秘114網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會說話的工具”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少數統治階級支付給奴隸、農民和工人的報酬與為飼養牛、馬等牲畜所支付的飼料費用是同質的,所以反應在會計核算上,就是“期間費用”。
這時推動社會進步和決定國家、企業競爭力的標志就是物質資本的多少和質量,全社會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物質資本和財富的爭奪和積累上,所以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進入了會計系統,結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全部被統治階級所占用,這就是“資本雇傭勞動”制度的產生。這就是傳統會計系統產生和適用的背景社會條件。
自從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也就是說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之一的勞動者因為是科學知識的載體從而成為生產力三要素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從而改變了過去勞動者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附庸的狀況。從此以后,人力資源成為生產力的核心因素,物質資本的地位就由“主人”降為“服務員”,其作用就是保證人力資本的高生產率,社會的物質資本全都圍繞著人力資本運作。這時推動社會進步和決定國家、企業競爭力的標志就是人力資本的多少和質量,全社會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力資本的爭奪和積累上,誰掌握了最優質的人力資源,誰就掌控了未來的主動權和控制權。
正如上面所講的,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既然如此,會計就必然要對上述生產力要素之間地位的革命性變化進行反應。也就是說會計到了必須對生產力三要素重新進行評價和反映的時候了,否則,會計不但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會計具有表現生產關系的性質。當人類社會再也無法回避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力資源會計誕生了。
二.對人力資本的重新認識——從企業本質的視角
本文討論的是企業人力資本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企業是什么,然后再確定如何解決人力資本的相關問題,如人力資本的產權問題、人力資本的計量問題等等。
一般而言,對古典經濟學家們來說,企業是一種生產函數;對產權經濟學家來說,企業是減少交易費用的產物[4]。科斯認為,“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Coase,1937),企業的出現一定是企業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差別就是企業出現的原因,企業的性質就是出于交易費用的節省而對市場的替代物。
事實上,市場只有資源的配置功能而不具有具體的生產功能,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兩種功能的關系非常密切。企業首先是一種生產性組織。作為企業,這種組織具有生產性和交易性二重性質,它既要追求生產性剩余,也要追求節約了的交易費用,只要有一個存在,企業就會存在和追求它,所以這種具有二重性的合作組織在所謂的完全競爭的市場中也是存在的,只是無法追求節約了的交易費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