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圖譜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種符號教學,比較直觀具體,幼兒較為感興趣。其不但能使幼兒容易記住歌詞,還能在歌曲學唱中幫助幼兒建立優良的旋律概念,更能在韻律活動、樂器節奏活動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節奏意識,巧妙解決部分幼兒對節奏難點的把握。
關鍵詞:圖譜教學;巧妙;運用
一、 引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觀形象思維,圖譜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種符號教學,比較直觀具體,幼兒較為感興趣。其不但能使幼兒容易記住歌詞,還能在歌曲學唱中幫助幼兒建立優良的旋律概念,更能在韻律活動、樂器節奏活動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節奏意識,巧妙解決部分幼兒對節奏難點的把握。在日常教學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特別是歌唱活動中你會發現,教師一遍一遍地教,幼兒一句一句跟著教師唱,二三十分鐘下來,幼兒歌詞沒記住,教師教得汗流浹背。怎能體現出發現美和創造美呢?因此只有用圖譜教學才能改變教師教學的苦悶,幼兒機械學習的枯燥。圖譜教學作為音樂教學活動中有效的輔助教學工具,怎么才能巧妙地運用在音樂游戲活動中呢?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二、 讓圖譜教學繪聲繪色地滲透在歌唱活動中
幼兒園開展的歌唱活動,一直是在中國音樂審美教育中,最普及、最直接、最生動的藝術教學形式之一,也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但由于教學形式的呆板,熟記歌詞的枯燥,幼兒產生了厭煩,導致一節輕松歌唱活動讓教師上得稀里糊涂,幼兒唱得昏昏欲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調動幼兒主動參與藝術活動的愿望,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根據他們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其表現方式和技能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防止對幼兒進行枯燥的技巧性訓練、甚至為功利而表演的傾向。”因此巧用圖譜教學,讓歌唱活動變成教師上得繪聲繪色,幼兒唱得娓娓動聽。
圖譜教學符合幼兒直觀思維的特點,幼兒容易記住歌詞。在日常教學中你會發現幼兒對曲調能感知理解,但對歌詞很難記住,唱歌時咿咿呀呀聽不清唱的什么。通過觀察分析和與小朋友面對面的交流,才了解到他們不喜歡記歌詞,對歌詞不理解,覺得枯燥無味。幼兒園幼兒適合直觀具體的教學,如果用圖片的形式幫助幼兒記憶歌詞,幼兒感興趣也能記得住。因此課題組商討決定采取“圖譜教學法”,因為圖譜教學法符合幼兒直觀思維的特點,幼兒容易記住歌詞。它能把歌詞的內容以圖譜的形式表現,讓幼兒觀察圖譜,使他們對圖譜產生正確的理解,然后運用幼兒喜歡的講故事、念兒歌的表達方式把圖譜內容表達出來,循序漸進地在幼兒理解圖譜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再去記憶歌詞。如歌唱活動《小豬睡覺》,“小豬吃得飽飽”這句歌詞,用小豬、嘴巴和大肚子圖片把這一句歌詞用形象圖譜表示出來;“大耳朵在扇扇”這句歌詞用耳朵和扇子圖片表示出來;呼嚕嚕嚕嚕……用鼻子圖片表示出來;“小尾巴在搖搖”,用彎曲的尾巴圖片表示出來。然后和幼兒一起用兒歌的形式解讀出來,幼兒在解讀的過程中理解圖譜的寓意,形象地記住歌詞。又如中班歌唱活動《大雨 小雨》,幼兒先用肢體語言表現大雨和小雨的不同,感受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情景,然后教師把這首歌曲示范的唱一遍,唱完以后問幼兒什么雨嘩啦啦?什么雨淅瀝瀝?并讓幼兒想想是大雨怎么下的?小雨是怎么下的?幼兒邊說教師邊出示圖譜。讓幼兒理解圖譜、熟稔歌詞。
三、 用圖譜教學提高幼兒用樂器演繹音樂作品的興趣和能力
樂器演奏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一項活動,幼兒從小就喜歡拍拍打打,這是他們的天性。幼兒一生下來對聲音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幼兒園的打擊樂器演奏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用打擊樂器準確地演繹音樂作品,必須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幼兒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記憶。因為幼兒一拿到樂器好奇性強,就想敲敲打打很難控制。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打擊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打擊樂教學中不僅能活躍幼兒思維,還能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但音樂比較抽象,要使幼兒用打擊樂器準確地演繹音樂作品,讓他們感知和理解音樂,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經過課題組的實踐,發現圖譜教學同樣可以用在樂器演奏教學中,能化解樂器演奏教學的難點,感悟和體驗音樂的樂趣,進一步完善樂器演奏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著名音樂家奧爾夫認為:“節奏是音樂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打擊樂器中節奏更為重要,只有掌握好節奏才能整齊協調的進行演奏活動。”如果運用一些生動的圖形符號不但能促進幼兒音樂節奏的把握,還能提供廣闊的想象平臺,培養幼兒好奇心、專注力、想象力等各種良好的學習品質。如中班音樂《大鼓和小鼓》,用樂器做圖譜更形象具體,“大鼓”用大鼓圖片表示,“小鼓”用鈴鼓圖片來表示,在教學中讓幼兒先用肢體動作腳和手感知大鼓和小鼓,在拍手和跺腳的過程中感知大鼓和小鼓聲音的不同,從而學會了聲音的強弱,發展了小朋友的音樂感知能力。然后播放一遍歌曲,幼兒跟著音樂拍手跺腳,再一次播放音樂時,邊播放邊出示圖譜,讓幼兒讀懂圖譜,分組拿樂器表演《大鼓和小鼓》,什么時候用大鼓伴奏,什么時候用鈴鼓伴奏,幼兒先嘗試,然后教師再做進一步的引導。最后分兩組進行表演,一組唱歌,一組拿樂器伴奏。幼兒在快樂中演繹音樂作品,體現出音樂的魅力。
四、 用圖譜教學助推韻律游戲的有效開展
幼兒園韻律活動是指隨音樂而進行的各種有節奏的身體動作,是幼兒特別喜愛的一種音樂活動,也是幼兒獲得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的幼兒園韻律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教師教幼兒怎么做,然后幼兒模仿教師去做,剝奪了幼兒自主動作的權利,使幼兒處于被動地位,體驗不到音樂的快樂,師幼互動被嚴重扭曲。在新時代重在培養幼兒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應與幼兒建立起一種積極有效的互動,讓幼兒在與教師的積極互動過程找到音樂的美感,有自己創編動作的天地,同時體驗到韻律音樂活動中的快樂,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這就得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記憶、理解音樂內容和動作,滿足幼兒對情緒的表達、對韻律游戲的熱愛和探索創編的需求,在活動中獲得表現自我的快樂體驗,同時也促進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發展,對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正好符合《指南》的要求。現流行的圖譜教學是一種具體直觀的符號教學,它能效地幫助幼兒記憶律動音樂游戲中的動作,破解創編動作的難點;幫助幼兒掌握舞蹈教學活動中隊形變換;理解和感受音樂游戲的快樂。例如,《愛我你就抱抱我》這個韻律游戲,先讓幼兒聽一遍音樂,然后根據歌詞創編動作,如,“陪陪我、夸夸我、抱抱我、親親我……”讓幼兒創編動作,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陪陪我用什么動作表示,幼兒展示,教師選出最美的動作,用形象的符號(圖譜)畫在樂曲的下面;“夸夸我、抱抱我、親親我”用同樣的方法,讓幼兒創編動作,教師找出最優美的動作,用圖譜記在曲譜的下面。幼兒看著圖譜自己跟著音樂試著表演一遍,然后教師引導完整地做幾遍。又如,舞蹈《親親茉莉花》的隊形變化,同樣可以用圖譜引導幼兒自己變隊形,教師先畫兩個同心圓,引導幼兒分成兩組,然后向右畫個箭頭,表示變圓形時向右這個方向走圓形,幼兒看著圖譜自己變同心圓,再在同心圓的節奏圖譜上畫上拉手的動作,讓幼兒知道什么時候該拉手轉圈了,最后在結束的圖譜上畫上兩個箭頭,引導幼兒由同心圓變成兩豎排。
圖譜教學在幼兒園開展韻律活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能激發幼兒參與韻律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在音樂律動中發現美和創造美的積極性。它是幼兒園音樂律動活動中有效的助推器,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助推器。為此,教師在平日開展韻律活動中可以合理、有效地運用圖譜,充分發揮圖譜教學在音樂活動教學中的教育價值。
五、 用圖譜教學破解音樂欣賞活動瓶頸
音樂欣賞一般是指通過聆聽音樂作品獲得審美享受的音樂活動。它是幼兒園實施音樂活動的內容之一,也是開闊幼兒音樂眼界,讓幼兒通過聆聽更多音樂作品,感知音樂的愉悅,豐富音樂經驗,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傾聽能力、思維能力等。近幾年來,幼兒園在上音樂欣賞課時,幼兒學得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即便你要求幼兒隨音樂動起來,進行各種體態律動表演,仍有好多幼兒還是不好好參與。其原因不是性格內向,就是聽不懂音樂節奏,體會不到樂曲內容。如果讓他們靜靜地聽樂曲,教師逐段講解,你會發現好多幼兒昏昏欲睡。看來音樂欣賞活動的瓶頸需要一定的教學方式來破解,讓幼兒能有興趣聽音樂?有能力聽懂音樂?還是需要直觀具體的教學?于是,筆者嘗試用圖譜教學進行音樂欣賞活動,讓最明白、最簡單的圖畫、線條、符號來表現音樂。用箭頭表示旋律的上下起伏;用直線表示快節奏,用曲線表示表示慢節奏;用小貓的爪子表示弱,用大象的腿表示強……這些圖形是生活中比較形象直觀幼兒感興趣的,可見用圖譜參與音樂欣賞教學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聽賞能力。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圖譜教學可以運用在各種音樂活動,只要人們善于挖掘,發現運用的訣竅,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會走在時代的前沿,幼兒可以在優美的旋律中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教育部,2012.
[2]幼兒園工作規程[M].教育部,2016.
作者:張國琴
推薦閱讀:幼兒教育研究教師職稱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