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介紹了氣候變化對雞西地區水稻生產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采取相應技術措施等內容,發表在《貴州農業科學》上,是農業論文發表范文,供農業工程師評職稱參考。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生產;影響;解決方案
前言:2001年是186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居第二位的高溫年,氣溫略低于1998年。以1961~1990年平均氣溫為標準,2001年氣溫超過平均值0.42℃。研究表明,全球變暖主要發生在夜間,即最低氣溫的上升幅度高于最高氣溫,平均夜間增溫0.84℃,而白天僅增暖0.28℃。氣候變化有地域特點,不同地區氣候變化趨勢是不一致的。我們研究的是氣候變化對雞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著重研究氣候變化對雞西地區水稻生產的影響及對策。
1.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面臨的突出影響。
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的雞西地區是全國著名的糧食基地,這里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近年來,氣溫升高,極端天氣明顯增多,給當地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氣候變化使農業生產面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加大;二是帶來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的變動;三是引起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本文選擇雞西地區的氣候變化特征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全區3個代表站的歷史氣象資料,力求對我市氣溫、降水量、日照、蒸發量等氣象要素的長期變化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一方面對降水、日照的趨勢變化進行詳細地討論和分析,另一方面對雞西地區氣溫的變化特征進行分析,可以詳細地了解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區域響應特征。從而對我市的氣候變化規律有進一步的認識,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參考依據。雞西地區農業生產主要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糧食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氣候條件的變化,所以氣候變化將首先對農業產生影響。
2.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解決方案
2.1、計劃進度。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氣象資料收集期,我們會在雞西地區一共選擇三個站點做為研究對象,主要是收集這三個站點30年(1975年--2005年)來的氣溫、降水、日照和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第二階段:此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將第一階段收集來的氣溫、降水、蒸發、日照和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進行初步整理和分析。第三階段:此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通過第二階段氣象資料的整理分析,找出由于氣候條件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具體分析的是氣溫變化對農業的影響、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水資源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氣候的變化導致病蟲害發生頻率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第四階段:最后這個階段就是總結以上三個階段的內容,做出報告.
2.2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水稻主產區基本具備灌溉條件,隨著氣候變暖,水稻產量形成期低溫天氣出現頻率減少,低溫冷害幾率低,水稻適宜生長期延長8 d左右,可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以提高產量。
2.3調整種植結構。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根據未來光、溫、水資源匹配狀況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采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及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在改革種植結構時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而開展合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
2.4選擇抗逆性品種。應該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加強對農業生產能力建設的投入,有計劃地培育和選育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近年來,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在作物和品種布局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使自然災害“受體”改變,加劇了災害風險,旱澇災害、凍害等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種的高產性狀上去了,抗逆性狀下來了。東北地區玉米從中早熟發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溫影響的風險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選擇品種時,不能單一追求高產,還要充分考慮品種的抗逆等性狀。農業科學研究中不僅要注重提高作物單產、改善品質,還要考慮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5加強農田生態保護。 加大科技投入,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有效利用水資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蟲害等,以提高農作物適應能力;保護土壤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施用無公害農藥控制有害雜草、害蟲發生,嚴格控制殘留;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控制化學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增加農田生態承載力,同時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使農田生產賴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氣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發展。
2.6采取相應技術措施。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多變數,發展新的適應現在和未來氣侯變化的應用技術十分迫切。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包括根據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調整農業結構,即要在適宜的時間、地點種植最適宜的作物;加強管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要根據未來的氣候變化預測改善灌溉和排水設施;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抵御能力;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從防范氣候變化的風險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應當加強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農業災害的監測評估;加強培訓和服務,增強農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2.7 充分利用氣候變暖的有利條件,爭取農業更大增產。東北地區地處祖國的北方。氣候比較寒冷,由于不能充分滿足喜溫作物對溫度的要求,低溫冷害曾是本地區最主要的氣象災害。統計東北地區作物產量與溫度的回歸關系,5-9月積溫多100 ℃·日,東北地區糧食增產8.2%;5-9月平均氣溫升高1℃。東北地區糧食總產提高12.5%。東北地區氣候變暖,能增加熱量資源,可以適當擴大喜溫高產作物(水稻和玉米)的面積,增加生育期較長的高產品種比重,提早播種期,以爭取農業生產的更大豐收。但凡事都有個度,在一定地區農作物布局應有合理的比例,作物品種要根據當地熱量資源和其他條件合理定向,要有相對穩定的播種期,不宜使用生育朗過長的品種和把播種期捉提得過早,以免因氣溫的年際波動而受到損失。一年內以冬季溫度上升最多,這對冬小麥和果樹越冬有利,但對冬小麥北移和不耐寒果樹的北移更應持慎重態度,以免受幾年一遇的冬季低溫而遭災。水稻塑料棚旱育苗、地膜復蓋,蔬菜大棚和溫室栽培等設施農業,可人為增加積溫,并與氣候變暖相結合,能發揮更大的增產作用。
2.8 研究推廣節水栽培技術。東北地區中部和北部降水量在逐漸減少,等雨量線在東移,這將使半干旱的西部地區水分更加不足,半濕潤的中部偏西地區也將向半干半濕過渡,水分不足將成為農業生產上限制性因子。水稻、大豆等喜濕潤作物將更感缺水。防旱保墑,提高水分利用率將是中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上的重大課題。東部地區也要注意研究和推廣水稻節水栽培枝術。
2.9 減少污染,保持良好的氣候環境。 減少煤炭、石油等的燃燒,充分使用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自然低溫(用于貯藏保鮮)等不造成環境污染的天然能源,植樹造林,保護草地,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氣候條伴和生態環境,造福于人類。
結語:由于氣候因素覆蓋農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由光、熱、水和風能等能量和物質要素組成的氣候資源是潛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因此,加強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規律的研究,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減輕不利氣候因素造成的損失,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保證。氣候因素的變化給我市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掌握氣象要素變化規律,可以指導我市農業生產,特別是為水稻生產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指導。
3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氣象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任務書。
[2] 紀瑞鵬,陳鵬獅,張玉書,等.氣候變化對遼寧農業的影響和減輕自然災害的對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29(3):52-54.
[3]氣候異常對農業影響的試驗研究課題組,中國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試驗與研究,氣象出版社,l99l。
[4] 殷紅.氣候變暖對遼寧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可能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1995,1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