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產業振興是保證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的關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常見的農村集體產業項目發展模式,總結了相關經驗;從宏觀政策的角度揭示了農村集體產業的發展導向;以中部欠發達地區脫貧村——A村為例,對村集體產業發展歷程、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人才、組織、資金等方面提出了村集體產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中部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產業;現狀問題;對策建議
一、引言
農村集體產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脫貧攻堅時期,一些地區通過產業扶貧如期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和貧困戶脫貧,如福建閩寧的“菌菇”產業、湖北蘄春的“中藥”產業等。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還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產業、文化、人才、組織、生態等多維度的振興目標。其中,產業振興是前提,也是實現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路。
中部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對比東部沿海城市存在著先天性資源稟賦不強、人才集聚效應不明顯等問題,在發展集體產業方面也會面臨來自人力資源、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制約。為此,探析中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產業發展路徑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擬對農村集體產業常見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結合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歸納農村集體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以中部欠發達地區脫貧村——A村為例,在對村集體產業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制約產業發展的若干因素,并結合該村實際提出村集體產業的謀劃方向,以期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決策參考。
二、農村集體產業典型發展模式及經驗啟示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部分農村地區在集體產業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本文通過查閱文獻,梳理了農村集體產業幾種典型的發展模式,并結合中部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總結了發展農村集體產業的經驗。
(一)農村集體產業典型發展模式
1. 特色產業模式
特色產業模式常見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有承接資源外溢能力的農村。往往是以優勢產業為依托,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產業優勢、資金優勢和區位優勢,完善相關產業鏈和上下游關聯渠道,釋放更多的人才需求,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廣東佛山、惠州等地區是此類代表,依靠制造業突出優勢,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
2. 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主要見于自然資源條件較為豐富、有田園風光和地方景觀特色的農村地區。往往是依靠山、河、湖、林等資源,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生態種養殖為代表的有機農業生態示范區,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溢出。湖北恩施、神農架等地區是此類代表,以生態農莊、生態循環和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為載體,發展村集體產業項目,以富硒為代表的農產品取得了良好效益。
3. 高效農業模式
高效農業模式主要分布在國內糧食主產區,以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流通快等為重要特點。往往是以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率為主要目標,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利用,加大現代科技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頻率,探索智慧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路徑,打造“高效零廢棄”的農業生產示范園區。河南中北部地區是此類模式的代表,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利用,大力發展精細化種養殖,在高效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4. 休閑旅游模式
休閑旅游模式是很多地區都在探索的一種集體產業發展模式,比較適合在文旅資源豐富和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近郊地區的農村進行開發,特別是在擁有古村落、建筑等傳統文化特色的村鎮有較好的基礎。通常是以村莊、郊野、山水為依托,綜合打造全域旅游集散地,系統規劃觀光、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鄉村度假區和休閑農莊等項目。浙江嘉興、舟山等地區是此類模式的代表,以杭州、寧波等城市為中心,打造鄉村全域旅游聚集區。
(二)對中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產業發展的啟示
中部欠發達地區對比其他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在農村集體產業發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制約因素:一是產業優勢不強,所在城市工業基礎薄弱,無法實現產業外溢,難以帶動村民就地就業。二是人力資源不足,普遍面臨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嚴峻形勢,村黨組織凝聚力有所削弱,帶動村民致富能力有限。三是技術推廣不夠。其他地區典型的農村集體產業發展模式對中部欠發達地區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啟示。
1.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杜絕短期形象工程
目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已納入地方政府黨政工作績效考核內容。村集體產業項目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實施村集體產業項目之前,必須要謀劃當先,科學分析當地現有的土地、房屋、自然資源等現實條件和區位、經濟等內外部條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決不能為了考核,不顧實際情況,只管眼前利益而實施短視工程。
2. 面向市場,加強經營,實現造血循環功能
農村集體經濟并不是一個自產自銷的封閉經濟體,它同其他經濟形式一樣需要面臨市場競爭和選擇。市場競爭力是市場主體話語權的直觀體現,只有在競爭中處于優勢的集體產業項目才能實現造血功能。為此,要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培育,建立以運營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勵分配機制,不斷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3. 政府主導,群眾主體,體現惠民利民宗旨
歷史上正是由于集體協作的生產效率遠高于獨立個體,農村集體經濟才應運而生。在鄉村振興新的歷史征程中,仍然要重點關注村民在村集體產業中扮演的角色。要將山、林、湖泊等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在開發村集體產業時保障村民對集體資產的使用權、收益分配權。要探索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村民主體的村集體產業項目發展模式,實現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致富目的。
推薦閱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