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了形成完整的機采棉栽培技術體系,實現棉花全程機械化,通過2 a的試驗示范,從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棉田規劃、膜下滴灌系統配置、生產目標、對品種的要求、生育進程與群體指標、土地準備、播種、水肥一體化管理、化控、打頂、病蟲害防治、化學、脫葉、機械采收和采后管理等方面總結了河西走廊棉區機采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規程。
關鍵詞:河西走廊棉區;機采棉;水肥一體化;機械采收
棉花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1 ],較其他作物具有較強的耐鹽堿性以及較強的抗旱節水性[2 ]。機采棉是采用機械采棉設備取代人工采摘籽棉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其種植栽培管理按照機械采收的農藝要求進行[3 ]。水肥一體化能夠根據作物需求,對農田水分和養分進行綜合調控和一體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調水,實現水肥耦合,提升農田水肥利用效率[4 ]。機采棉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相結合,構成了先進的棉花現代生產技術體系,已在新疆棉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5 - 6 ]。河西走廊棉區毗鄰新疆棉區,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滯后、加工設備不配套等原因,機采棉生產技術推廣應用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2020 — 2021年甘肅農墾小宛農場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示范推廣機采棉及其水肥一體化400 hm2,2021年籽棉單產6 060 kg/hm2(皮棉2 557.5 kg/hm2),較手摘棉增產籽棉26.3%(皮棉29.0%)、單位面積純收入較人工摘棉增加51.4%。根據2 a的試驗示范實踐,參考相關文獻[1, 7 - 9 ],我們制定了河西走廊棉區機采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規程。
1 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河西走廊棉區的敦煌市、瓜州縣等宜棉區的機采棉種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須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訂版)均適用于本規程。
GB1103 — 2012 棉花細絨棉
GB5084 — 2005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T50485 — 2020 微灌工程技術規范
NY/T496 — 2010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T1133 — 2006 采棉機作業質量
NY/T2148 — 201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3 術語和定義
3.1 機采棉
采用機械采棉設備取代人工采摘籽棉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是植棉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其種植栽培管理按照機械采收的農藝要求進行[3 ]。
3.2 滴灌
利用滴頭、滴灌管(帶)等設備,以滴水方式,濕潤植物根區附近土壤的灌水方式[4 ]。
3.3 膜下滴灌
地膜覆蓋和滴灌相結合,滴灌管(帶)置于膜下進行滴灌的方式[4 ]。
3.4 水肥一體化
根據作物需求,對農田水分和養分進行綜合調控和一體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調水,實現水肥耦合,提升農田水肥利用效率[4 ]。
4 棉田規劃
種植機采棉應將小塊耕地改造成單條面積4 hm2以上的高標準農田。要求土地平整。坡度較小(1/800~1/500),長500~800 m、寬70~80 m,太窄太短均不利于采棉機等大型農機具轉彎倒車。條田要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滴灌及水肥一體化設施完善,道路暢通且便于采棉機等大型農機具行走。
5 膜下滴灌系統配置
5.1 滴管系統組成
滴管系統由水源(地表水或地下水)、首部樞紐、干管、支管、輔管、毛管(滴灌帶)組成。水源水質依GB5084 — 2005的規定,滴灌工程施工依GB/T50485 — 2020的規定。
5.2 滴灌的選用及安裝
滴灌帶即毛管,連接在支管或輔管上,鋪設在地膜下。型號有內鑲貼片式和側翼迷宮式2種,宜選用流量為1.8~3.0 L/h的滴頭。滴灌帶在播種時用棉花鋪膜播種機一次性鋪設,然后與支管或輔管緊密連接,末端打結封堵。
5.3 灌水作業
機采棉田的1個灌水小區一般劃分若干輪灌組。灌水時先打開干管以及相應支管、輔管進水口的閥門,然后啟動水泵灌溉。2個輪灌組之間交接灌溉應遵循“先啟后關”的原則,即先打開下一輪灌組,再關閉已運行輪灌組。若順序顛倒將因壓力驟增造成滴灌系統損壞。
5.4 滴灌設備運行
滴灌系統運行前應檢查管道接頭、閥門及儀表等設備是否連接牢固。運行過程中應根據儀表讀數,隨時檢查管道、管件及其他設備和連接處是否漏水,發現問題及時維修。
6 生產目標
6.1 產量目標
衣分39.0%~40.0%、籽棉產量5 625~5 775 kg/hm2、皮棉產量2 250 kg/hm2。
6.2 質量目標
籽棉含雜率≤12.0%,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0 mm,斷裂比強度≥30.0 cN/tex,馬克隆值3.5~4.5。
7 對品種的要求
生育期115~125 d,早熟性好。株高75~90 cm,株型緊湊。Ⅱ式果枝,第1果枝著生高度20 cm以上,莖稈粗壯,根系發達,抗倒伏。葉片大小適中、上舉,表面絨毛較少,對脫葉劑較敏感。單鈴重5.5~6.0 g,吐絮快而集中,含絮力中等。豐產性好,品質符合紡織需求。抗枯萎病,抗或耐黃萎病。同一地區應布局1個主栽品種和1~2個搭配品種,避免出現“多、亂、雜”現象。
8 生育進程與群體指標
8.1 生育進程
播種期在4月中下旬;苗期在4月底至6月上旬;蕾期在6月上旬至6月底;花鈴期在6月底7月初至8月底;吐絮期在8月底至9月初開始吐絮。
8.2 群體指標
理論密度26.3萬~29.0萬株/hm2,收獲株數≥22.5萬株/hm2。棉花株高80~90 cm,單株果枝數7~10個、結鈴8~10個、單鈴重5.5~6.0 g。
9 土地準備
9.1 犁地
秋季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犁地,深度25~30 cm。提倡使用深松犁,深度≥30 cm,且不擾亂耕層。
9.2 灌安根水
犁地后整地前灌1次安根水,灌水定額 1 500~1 800 m3/hm2,既有利于保持較好的土壤墑情,又可防止整地后因土壤過于松軟導致播種太深。沙性較大的土壤可采用干播濕出,不需灌安根水。
9.3 施基肥
河西走廊棉區增施有機肥保證率較低,必須強調增施有機肥以培肥土壤。一般用量30 000~40 000 kg/hm2,鹽堿較大的棉田還應施入普通過磷酸鈣450~750 kg/hm2,和有機肥一起在犁地時翻入土壤,并在耙地時將磷酸二銨375 kg/hm2混土施入作基肥。
9.4 整地
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整地,同時清理殘膜、殘茬和草根,達到“齊、平、松、碎、墑、凈”的標準。
9.5 除草
播前用33%二甲戊靈乳油2 250~3 450 mL/hm2,或50%撲草凈可濕性粉劑1 500~2 250 g/hm2兌水750 kg/hm2均勻噴霧于地表,以防除一年生單子葉和雙子葉雜草。
10 播種
10.1 種子質量要求
選用衛福、適樂時、多福甲枯等種衣劑包衣的種子,純度≥95%、凈度≥99%、水分120 g/kg。機采棉采用1穴1粒的精量播種,要求發芽率較常規播種高,以≥90%為宜。
推薦閱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