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利用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和池州市富硒土壤資源地球化學調查資料,對該地區富鋅土壤資源分布及來源成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池州地區表層土壤鋅含量平均值93.6 mg/kg,達到富鋅標準的土壤面積為4 251 km2,占該地區總面積的50.61%。該地區的富鋅土壤主要分布于石臺縣、貴池區、酉華—青陽縣—童埠—丁橋等地,地域分布明顯受成土母質、土壤類型、pH、海拔的影響。土壤鋅含量受土壤類型和土壤母質共同影響,尤其紅壤、紫色土,碳酸鹽巖(128.8 mg/kg)與紅色碎屑巖(69.1 mg/kg)發育的紅壤鋅含量相差近2倍;強酸或者強堿均會降低土壤鋅的活性;隨著海拔的升高,土壤鋅含量隨之增加。
關鍵詞 富鋅土壤;地球化學特征;成因分析;池州地區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體中含量僅次于鐵,位列第二,被譽為“生命的火花”,是構成人體多種酶、蛋白、血清和紅細胞的重要成分[1-3],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4]、促進人體生長發育[5-6]、維持人體正常食欲[7-8]、促進傷口和創傷愈合、影響腦垂體促性激素釋放、促使腦細胞中DNA和蛋白合成等生物學作用[9]。過量的鋅又會對植物及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甚至引起鋅中毒和致癌。人體攝入的鋅主要通過食物鏈獲取,土壤是植物鋅營養的主要來源。
自全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開展以來,相繼在貴州省、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等地發現了不同規模的富鋅土壤[10-12],為地方增收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相關學者對土壤鋅的來源成因進行了研究,劉錚等[13-14]認為土壤鋅含量因土壤類型而異,并受成土母質的影響,尤其紅壤鋅的含量,因成土母質的不同,鋅含量差異很大;劉久臣等[12]研究發現江西贛州市石城縣土壤鋅含量主要受控于南華系萬源巖組、白堊系周田組地層。郄海滿等[15]研究發現江西贛州梓山地區的土壤活動態鋅與有機質呈較好的正相關。王運等[16]對江西信豐油山地區土壤元素研究結果顯示,土壤鋅含量在地表具有明顯的富集趨勢。李明輝等[17]研究表明安徽省大別山地區富鋅土壤分布與區內各類侵入巖及超高壓變質巖關系密切,同時受酸性巖、深變質巖及變質侵入巖類風化物母質影響明顯。
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及2016年開展的“池州市富硒土壤資源地球化學調查”,在池州地區發現了豐富的可開發的富鋅土壤資源。筆者就池州地區土壤中鋅元素分布特征、富鋅土壤資源總量及來源成因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地方政府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富鋅土壤資源、支持池州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池州是泛“長三角”地區的“后花園”。東接銅陵,南臨黃山,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西望廬山,與江西九江、景德鎮、上饒市毗鄰,土地面積8 399 km2。池州東南部以九華山、牯牛降為主體構成南部山區骨架,是皖南山區的組成部分,中部為崗沖相間的丘陵區,西北部沿江地帶為洲圩區,地勢低平,河湖交錯。氣候溫暖濕潤,江河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極高,是我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范區,安徽省旅游資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為主,二者占池州總面積的82.37%。盛產水稻、小麥、茶葉、油料、中藥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
1.1.1 區域地質背景。
池州大地構造上位于揚子地臺東北部,根據地層、構造、巖漿活動的差異,可分別歸屬于東至縣南部江南臺隆(圖1)、貴池區和青陽縣以北下揚子臺坳及中部皖南浙臺坳3個次級構造單元。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形成一系列褶皺與斷裂,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新生界地層主要分布于長江及山前溝谷平原內;中—晚元古界震旦系、青白口系地層集中于東至縣香隅—東至—仙寓山一線以南;早元古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分布于石臺縣境內,并向西延伸至東至縣周邊,志留系地層則較為集中分布于貴池區境內,向西延伸至東至縣香隅鎮一帶,晚古生界二疊系及中生界三疊系地層夾于志留系地層之間;燕山期酸性侵入巖主要分布于九華山、里山、霄坑、牯牛降等地。
1.1.2 土壤母質與類型。
區內土壤母質類型復雜,但與地質背景關系密切。變質巖主要與池州市境內青白口系溪口群、歷口群有關,碳酸鹽巖受控于寒武—奧陶系、二疊—三疊系。酸性巖與區內燕山期花崗巖關系密切,如青陽巖體、譚山巖體等。河流沖積物母質、晚更新世黃土母質主要來自第四系地層。
區內有在生物氣候等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土壤,又有受人類活動影響形成的耕作土壤,既有黃棕壤、紅壤等地帶性土壤,也有水稻土、潮土、巖性土等非地帶性土壤,構成了土地資源種類繁多的特點。
1.2 樣品采集及處理
土壤樣品采集按照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測量和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開展。表層樣品采集0~20 cm土壤,采樣密度1點/km2,采樣質量1 000 g。采樣過程兼顧土壤類型、成土母質、地形地貌等特征。共采集表層土壤樣品9 086件,其中1∶25萬多目標調查數據4 416件,1∶10萬富硒土壤資源地球化學調查數據4 670件(圖1)。多目標調查按1點/4 km2組合樣(1 104件)、富硒土壤調查單點分析,共送樣分析5 774件。
1.3 土壤鋅的測定
土壤樣品在自然條件下風干并過20目尼龍篩加工處理后,在安徽地質試驗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合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完成分析測試工作。測試分析過程嚴格按照《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規范》(DZ/T 0258—2014)[18]、《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樣品分析技術要求(試行)》(DD 2005—03)[19]進行,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法測定土壤中的鋅,硫酸亞鐵銨容量法(VOL)測定土壤中的有機質,離子選擇性電極法(ISE)測定土壤pH。
1.4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SPSS等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分布檢驗和參數計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變異系數、極值、背景值等),采用GeoIPAS V4.0、地球化學勘查一體化系統進行圖件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鋅含量特征
池州市境內土壤鋅含量變幅為33.1~3 795.4 mg/kg,平均含量為93.6 mg/kg,剔除異常后的背景值為85.3 mg/kg,低于全國土壤鋅平均含量(100 mg/kg)。其中貴池區土壤鋅平均含量最高(109.1 mg/kg),東至縣最低(82.5 mg/kg),不同地區土壤鋅平均含量差異明顯。研究區土壤鋅含量變異系數0.88,為變異分布。
從環境質量評價看,研究區耕作層土壤鋅含量普遍低于一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2018)[20],環境質量較好,以一等優先保護類土壤為主,面積約8 280 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98.58%;二等安全利用類土壤面積119 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42%,無三等嚴格管控類土壤分布。
2.2 富鋅土壤資源分布
因富鋅土壤無國家標準,此次評價參照黑龍江地方標準《富鋅土壤評價技術要求》(DB23/T 2410—2019)[21]中富鋅劃分標準進行池州市富鋅土壤資源評價。圈定研究區富鋅土壤面積4 251 km2,占總面積的50.61%(圖2),其中貴池區富鋅土壤1 401 km2,分布面積最廣,其次為東至縣和石臺縣,富鋅面積分別為1 223、1 084 km2,青陽縣富鋅土壤面積相對較少,僅占池州市富鋅土壤面積的12.77%。
空間上,池州市富鋅土壤集中連片分布在石臺縣、貴池區、青陽縣酉華—青陽縣—童埠—丁橋等地。
2.3 富鋅土壤來源成因分析
土壤是母質層在生物、氣候、地形、時間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因此,土壤母質、理化性質等對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產生重要的影響。該研究就池州地區土壤鋅來源成因進行了淺析。
推薦閱讀:農業企業財務管理中財務分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