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于2017年啟動,2020年底完成第一輪建設,2021年啟動第二輪建設。及時總結第一輪建設經驗和問題,探討第二輪建設的深化路徑和對策,對提升體系運行效果有重要意義。首先全面分析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一輪建設(2017—2020 年)的總體狀況和取得成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力求精準掌握其建設和運行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從完善頂層設計及強化協調聯動、需求導向、主體職能等方面明確體系建設的深化路徑;最后從加強資源整合、完善共享平臺、完善評價監管機制、加強資金科學管理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深化路徑;對策;天津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07 年由原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是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農業科技領域一項重大制度創新[1]。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整合優勢資源,注重聯合攻關、集成創新和產學研一體化,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區別于傳統科技組織模式的基本特征[2]。十幾年的實踐證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產業鏈打造科技鏈的科技組織模式,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業科技領域存在的資源分散、條塊分割、產學研脫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3]。
借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做法和經驗,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7年啟動,2020年底完成第一輪建設,對提升天津優勢特色產業科技水平和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重要成效,但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困難。2021年,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二輪建設正式啟動。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強調,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要適應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總體要求,圍繞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逐步推動。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農業綠色發展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以及天津高質量發展等新形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亟待完善和深化。全面分析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一輪(2017—2020)建設經驗和問題,探討第二輪建設的深化路徑和對策,對進一步提升體系運行效果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7—2020)的總體狀況分析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7年 1月正式啟動第一輪建設,形成水產、蔬菜、生豬、奶牛、水稻、林果6 個創新團隊。原定每個創新團隊的項目建設期為3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延續到2020年 12月。
1.1 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
在不打破現有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天津市成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管理委員會對產業技術體系進行管理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天津市農業農村委、財政局、農口局(院、辦)主管領導組成,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掛靠在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科教處。同時成立以中國農科院等“四院兩校” 專家為核心的專家咨詢指導委員會,對創新團隊發展規劃和分年度計劃進行可行性論證,對產業技術體系運行情況、工作業績與財務執行情況進行考核評估。管理委員會根據創新團隊的考核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制定了《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考評辦法》。
1.2 團隊構成和職責分工
天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設立首席專家、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首席專家負責團隊的牽頭組織和業務管理工作,下設首席辦公室,具體協調各崗位專家、試驗站的工作。崗位專家按照全產業鏈進行設置,主要包括育種、病蟲害防控、栽培或養殖、機械化與設施設備、產后處理與加工、產業經濟等領域,每個領域再按照類別設置若干科學家崗位,并在主要產區設立若干綜合試驗站。試驗站的主要任務是承接不同專業領域的崗位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合作、技術集成、技術示范,促進綜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4]。1.3 人員和經費投入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一輪建設中,水產、蔬菜、生豬、奶牛、水稻、林果6 個創新團隊各設首席專家1 人,共設首席專家6 人,崗位專家90人,試驗站72個,總投資13425萬元(表1)。
從不同崗位資金分配看,每位首席專家15萬元,崗位專家40萬元,試驗站10萬元,資金分配集中在技術研發環節。從6 個創新團隊資金分配的比例來看,水產創新團隊投資3 795萬元,占總投資的28.3%;其次是蔬菜創新團隊3 165萬元,占總投資的23.6%。兩大創新團隊占總投資的52%。從人員投入看,水產和蔬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設置最多,兩者之和占全部專家崗位的49%(表1)。數據分析表明,水產和蔬菜兩大體系產品類別繁多,是崗位專家設置多的主要原因,例如水產分為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觀賞魚等多個品種,也充分表明水產和蔬菜兩大產業在天津農業中的優勢地位。
1.4 技術依托單位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以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天津農學院為核心,以相關產業主管部門、龍頭企業等單位為補充,在不打破現有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實現科技資源的有機整合。統計分析顯示,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和天津農學院是創新團隊的主要依托單位,在人員方面兩者合計占80%以上。從首席專家來看,除水產創新團隊由天津農學院專家擔任外,其余5 個團隊的首席專家均來自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從崗位專家來看,90位崗位專家中,有 40位專家來自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充分說明了其在體系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1.5 取得成效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一輪建設4 年期間,創新團隊圍繞水產、蔬菜、生豬、奶牛、水稻、林果六大優勢產業,開展科技攻關與技術推廣,突破產業技術瓶頸,著力提升產業科技水平,在培育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解決產業重大問題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為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開展聯合攻關和集成創新,形成了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團隊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提高了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效率,凸顯這一科技組織模式創新的優越性。
2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7—2020)建設中存在問題
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起步較晚,在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課題組通過深度訪談、會議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對6 個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崗位專家、試驗站和依托單位等120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找出體系建設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為明確體系第二輪建設的深化路徑、提出優化體系建設的對策奠定良好的現實基礎。
2.1 體系建設的廣度和深度仍需進一步拓展
相對新時期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的戰略定位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天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強化。一是從廣度來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安排建設的產品偏少,與天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的要求不匹配。二是從深度來看,現有體系在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方面仍有待提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旨在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的技術體系,增強農業科技含量和競爭力[4-5]。現有體系全產業鏈整合銜接和集成創新水平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高。
2.2 頂層設計和統籌聯動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根據訪談以及問卷分析結果,有70%的被調查者認為第一輪建設中全產業鏈互動效果較差,整合資源、聯合攻關、集成創新的效果不理想。一是頂層設計不完善: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第一輪建設周期設為3 年,與農業科研推廣周期長、見效慢的性質不匹配,導致對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關鍵目標把握不準,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現和關鍵問題解決;同時制度設計不完善,特別是長效機制的缺乏導致項目建設的延續性存在問題。二是統籌聯動和團隊協作不足:調查顯示,創新團隊缺乏統籌協調,聯動協作不夠,各環節崗位專家及試驗站之間合作偏少,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局面仍然存在,聯合攻關力度不夠。
推薦閱讀: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