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簡單分析了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增加在農業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重視對農業科研人員的培養、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持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搭建起由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投入多元化格局這些農業科技投入視域下農業經濟增長發展的路徑,旨在實現農業發展的升級。
關鍵詞:農業科技;資源投入;農業經濟
0 引言
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始終是農業領域的關注與研討重點,受到土地資源緊張等因素的影響,依托農業科技投入的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發展成為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相應策略值得重點探究。
1 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
對于農業科技投入而言,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具體來說,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條件下,農業科技更新速度更快、發展成效更加明顯,支持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產能的增高,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可以說,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具有緊密聯系,農業科技投入能夠達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效果。
2 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聯系的特點分析
第一,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經濟增長的逐步遞減式影響。結合前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農業科技投入能夠達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效果,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依托農業科技投入,用于實際農業生產中的科學技術水平隨之提升,為農業生產方式改革提供支持,實現對農業生產綜合效率、農業產能的增加。但是,農業科技投入并非直接對農業經濟產生影響,存在滯后性。同時,在某一技術普及應用后,其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比例會隨之下降。
第二,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均衡聯系。站在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聯系性的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始終維持在動態均衡的關系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農業科技投入增高,而受到這種刺激的影響,農業經濟也會隨之表現出增長的狀態,這種關系就屬于動態均衡。同時,在某項科學技術無法對目前農業生產需求進行切實滿足時,依托農業科技投入并落實農業科技創新,則可以達到進一步驅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果。從這一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投入包含在持續性行為的范疇內,此時,農業經濟增長會受到這種持續性的影響,從而表現出動態平衡的狀態。
第三,農業剛性需求下的農業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聯系。站在農業剛性需求的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糧食需求也隨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與相對應的,就是我國的國土面積、水資源等并不會同時增多。基于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切實推行集約型的農業生產方式,以此替代原有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同時,農業科技投入也需要轉變為逐年穩定增長的機制,依托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增加,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與更新。這種農業科技投入不僅需要政府財政投入的支持,還需求著農業生產主體的切實配合,實現對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結構等內容的調整,保證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匹配,推動農業生產的與時俱進,促使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增長成為現實。
3 農業科技投入視域下農業經濟增長發展的路徑探究
3.1 增加在農業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
結合前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想要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增加,必須要強化對農業科技的發展,而這需要充足的人力與資金支持。基于這樣的情況,需要適當增加在農業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其在推動農業科技發展方面發揮著主導性作用,除了要加大財政投入之外,還應當構建起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促使農業科技投入可以保持在穩定增長的狀態下。同時,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科技研發領域,鼓勵個人、企業、農戶之間組建起利益共同體,實施更具市場化特點的資金籌集方式,保證農業科技投入資金充足性的同時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除上述幾項內容之外,還需要在扶持“三農”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強化“三農”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保證各項“三農”扶持資金及時到位。加大對“三農”扶持資金的監管力度,嚴格落實專款專用,促使“三農”資金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2 重視對農業科研人員的培養
人員支持也是推動農業科技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包含在農業科技投入資源的范圍內。實踐中,應當持續加大對農業科研人員的培養力度,實現區域農業經濟的更好增長。在此過程中,需要搭建起科學的、可行的農業科研人才選拔標準與考核制度,保證進入農業科技領域的人才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同時,要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科研人員的薪資待遇,保證其具備市場競爭力,以此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農業科研團隊,真正意義上實現為農業科技留住人才。
支持區域內農業院校的發展,切實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種植的現實情況實施專業建設,促使相應畢業生人才成為促進區域農業產業升級的人才。另外,還應當著重對區域農業人口的總體素質展開增強,依托農機、農藥化肥科學使用技巧等農業知識的普及與傳播,促使區域內農業人口的生產效率、生產力提高,全方位實現對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1]。
3.3 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
對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以及機械化發展而言,兩者之間具有相對緊密的聯系,因此,需要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實現農業生產技術升級的同時增加區域農業經濟收入。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著重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例如,如果區域內包含山地丘陵地勢,則應當在引入大型農業機械的同時,針對山地丘陵投入小型農業機械。第二,創新研發農業生產機械的過程中,積極引入先進農業科技,實現對農業生產機械適應性的持續性優化,推動區域農業生產的升級。
3.4 持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
當農業科技資金投入相對充足的條件下,農業經濟發展就擁有了最基本動力,此時,想要促進農業更好增長、切實發揮出農業科技投入的全部價值,就需要對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展開進一步完善,促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得到更高效率的應用。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工作入手完成:第一,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具體項目落實分類以及針對性管理。在此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國家重大項目、涉及公眾利益的項目、前沿性更強的項目等的分類,同時,應當設置專項管理人員[2]。第二,持續更新現有的農業科技體系,針對包含于該體系內的不同職能部門、相關工作人員所承擔的差異性項目實施分類評價。在此基礎上,應當構建起第三方評價制度,以此實現對各項工作展開、相關工作人員的監督與管理,促使其工作責任感、積極性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