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替代種植實施20多年來,在減少毒品種植面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國內外對替代種植的成效評價存在較大差異。本文擬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從替代種植項目的實施和老撾北部農業發展環境健全的角度,考察中國在老撾北部開展替代種植項目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作為援助項目的中國替代種植項目為老撾北部減少罌粟種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老撾北部地區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援助項目不是“萬靈丹”,僅僅是推動中外農業路徑和抓手之一。如何總結援助項目的經驗和良好發展模式,讓“走出去”企業依托市場、與當地合作伙伴實現自主發展,或許才能實現中外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老撾北部農業;援助項目;波特“鉆石模型”;替代種植項目;老撾農業發展環境
前 言
替代發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20世紀90年代,替代發展成為反對主流經濟發展模式(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增長的主要標準)的一種替代方案。替代發展主張形成一種公平的、參與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①。1991年,聯合國禁毒署( the United Nations Drug Control Programme)成立時,將替代發展這個理念納入以削減毒品種植為導向的、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替代種植項目和始于1980年的鄉村發展項目中。在全球禁毒行動中,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1997年被納入聯合國禁毒署)宣布了一項戰略目標,即在禁毒執法、減少毒品需求與替代發展之間實現平衡。
中國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主要是發揮與
中國鄰近的東南亞“金三角”地區的地理和經濟技術優勢,通過將政府官方援助與企業投資方式相結合,積極幫助周邊國家和地區利用農經作物及其他產業替代罌粟種植和毒品生產,以逐步削弱這些地區對毒品經濟的依賴,用有益經濟替代有害經濟,減少乃至消除毒品對全世界的危害②。中國政府和企業積極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工作,與鄰國共同探索以經濟手段鏟除毒品危害的新模式,取得了實效。據中國禁毒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緬甸的罌粟種植面積比1998年減少了10.8萬公頃,下降了83%。整個“金三角”地區的罌粟種植面積已減少到2.43萬公頃③。同時,中國還幫助當地建設了一批工廠、 電站、 醫院、學校、 道路橋梁和水利設施等。中國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得到了聯合國禁毒署等組織以及實施對象國的肯定。
近年來,西方國家關于中國替代種植項目的研究層出不窮。很多學者的文章批評中國主導的替代種植項目僅對中國有利,對實施對象國如老撾和緬甸沒有任何幫助。不僅如此,這些項目還被部分學者解讀為“中國對外擴張”。為能客觀和全面地評估替代種植項目對禁毒和反毒的成效,促進未來中國與老撾農業深入發展,本文擬圍繞替代種植項目的優勢和不足展開研究。
一、研究綜述
關于替代種植的研究,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都有非常多的成果,但是兩者的研究相似點較少,差異較多。相似點主要集中在雙方都認為替代種植實施的難點在于改變毒品產生的社會環境;分歧則體現在對替代種植項目的成效評價及替代種植中運用的不同生產模式的評判。
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研究的相似點集中在認為老撾和緬甸的傳統經濟結構對毒品的依賴性導致“金三角”地區罌粟的復種率較高。種植罌粟、賣鴉片是“金三角”地區百姓傳統的經濟活動和主要的生活來源,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根深蒂固。長期以來, “金三角”地區百姓以種植罌粟為生, 造成其他生產技能嚴重退化。同時,長期吸食鴉片已經在當地形成了一種有廣泛社會基礎、難以根除的陋習④。從某種程度而言,罌粟種植的驅動因素往往來自于國家和市場的需求,因此要根除罌粟種植,涉及的相關問題也是方方面面的。但是,在考察罌粟替代種植的成效時,面臨的問題經常被簡單和片面化為技術問題⑤。實際上,如果無法改變毒品種植的社會根源和政治利害關系,替代種植的效果難以有根本改變。因此,罌粟替代種植的實施成效需要綜合種植地的政治、歷史和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⑥。
關于替代種植項目的整體評估,中國學者給予了充分肯定。2005—2008 年,中國云南省共有198家替代企業,累計投資 13.34 億元人民幣,開展替代項目231 個,累計新增替代種植面積達 14.61 萬公頃。其中,緬甸北部 7.87 萬公頃、老撾北部 6. 74 萬公頃,替代項目遍及老撾北部7省、緬甸北部撣邦和克欽邦。主要種植品種有橡膠、甘蔗、水稻、玉米、木薯和熱帶水果等 41 個品種①。截至2013年,項目覆蓋緬甸撣邦第二特區332個村寨近7萬人,吸收當地勞力約2.3萬人,當地群眾人均收入由替代前的500~600元人民幣提高到1200元人民幣以上②。一些西方學者也表示,中國的替代種植項目的效果優于聯合國禁毒署和主要援助國③。
關于中國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存在的問題,中國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糧食作物效益低、種植技術要求高、收益周期較長,當地農民難以適應新的生產模式,更容易選擇不費力地種罌粟,因此罌粟復種率不低;二是實施項目的中國中小型企業在境外使用土地租金逐年上漲,加之緬甸政局不穩,企業開展替代種植風險和成本雙高,造成項目實施效果受影響④;三是替代種植存在“南高北低”、區域失衡的問題,有 84% 的替代項目企業和 87% 的替代項目投向了政治風險相對較小、交通基礎設施和農業種植條件較好的中老邊境,以及緬甸克欽邦南部和撣邦離中緬邊境較近地區,這些地區基本上實現了罌粟禁種和鞏固;緬甸克欽邦北部則由于多為山區,從事替代項目的企業較少,項目覆蓋區域較小,禁種效果較差,有復種反彈趨勢⑤。
外國學者對中國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的批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僅完全否定了替代種植的成效,而且質疑實施的動機,認為替代種植項目的實施是為了滿足中國公司和市場對橡膠的需求。二是在部分研究中,實施替代種植項目的中資公司已經被完全標簽化為老撾和緬甸的“土地掠奪者”⑥;中國在老撾和緬甸的替代種植項目被視為“掠奪性的”投資項目⑦。三是一些學者認為替代種植所采用的大型種植園模式不適合老撾和緬甸這類欠發達國家的農村地區。因為大型種植園首先對環境的破壞較大;其次2011年以后橡膠價格下滑,嚴重影響膠農收入;此外原來種植罌粟的農民無法適應規模化的橡膠種植園的生產模式,出現了復種罌粟的情況。因此,這些外國學者認為,老撾北部和緬甸北部的農村地區更適宜發展小農經濟模式⑧。
上述研究對中國所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似乎忽略了減少罌粟種植的主要責任方是罌粟種植地的政府而不是中國,當地政府和企業似需在減少罌粟種植并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上發揮更大的主動性。也就是說,考察中國在老撾等地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的成效需要回到援助項目實施的緣起,是受老撾等國政府的邀請,中國通過實施項目協助老撾國內使用其他農經作物取代罌粟,找到替代的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在這個討論中,就不能忽視老撾農業發展環境對替代種植項目實施的影響。這就需要涉及替代種植項目實施的中老雙方的相關者(主要是企業、雙方政府及參與項目的農戶),替代種植項目實施所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當地市場的健全度、替代作物是否適合當地環境、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替代農產品的銷售狀況等。但學界似乎缺乏能將上述幾類因素都包含在內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擬嘗試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分析中老合作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的優勢與不足。
二、“鉆石模型”與替代種植項目發展模式
“鉆石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的競爭力涉及6個方面,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表現、機會及政府的推動和影響力。下文分別從這6個方面,從替代種植項目的實施與老撾農業發展環境的互動視角分析中國所實施的替代種植項目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一)要素分析
在國內生產要素方面,波特將其分成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和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包括現代化通信的基礎設施及各大學研究所等。就實施替代種植所需的生產要素而言,需要當地有適合農作物種植的自然環境、相對健全的農業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系統、灌溉系統、相應的農業勞動力及購買相關農業生產資料所需的資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