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從糧食安全、生產效率、綠色發展和農業科技4個維度選取指標,以廣東省20個地市(除深圳)為樣本,評價地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并構建模型探討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結果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呈波動上升態勢,其所包含的生產效率、綠色發展和農業科技維度總體上升,而糧食安全維度則是先升后降;全省各區域的糧食產業綜合發展差異不大,粵北地區的發展形勢最優。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依賴于財政支農和農村信息化,財政支農提升糧食生產效率,農村信息化同時作用于糧食安全和要素優化配置;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狀況不同,廣東省各區域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也存在異質性。
關鍵詞: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生產效率;財政支農;農村信息化
作者:梁偉森
通信:方 偉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應堅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走質量興農道路[1]。糧食產業是農業的根基,受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的影響,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穩定,中國需重點解決好“吃飯問題”,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新時代賦予農業發展更多新要素,廣東省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驅,應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有必要構建新時代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實施挖掘區域農業發展的現存問題及關鍵影響因素,為下一步農業政策調整提供思路,以期增強地區農業競爭力,實現“十四五”時期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孫江超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應滿足農業供需平衡,強調農業經營效益并具有可持續性[2]。它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舉措,鄉村振興可倒逼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3]。在糧食產業領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產業體系更完備、資源配置更優化、產能結構更合理[4];要著力實現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通過產業升級提升附加值,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5]。近年來,相關學者構建了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辛嶺等從綠色發展引領、供給提質增效、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多元融合4個維度測度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6]。黃修杰等從產品質量、產業效益、生產效率、經營者素質、國際競爭力、農民收入和綠色發展多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熵值法進行評價[7]。劉濤等則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維度選取指標[8]。王瑞峰等基于價值鏈分析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從糧食生產、加工、外貿、流通、消費及基礎、人力和科技保障評價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狀況[9]。李明文等則使用糧食全要素生產率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產出指標選取糧食產量,投入指標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投入,基于全國地市域數據的研究表明,21世紀以來中國地級市糧食高質量發展水平呈波動中下降趨勢[10]。王善高等則使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計算糧食生產效率,投入要素包括勞動力、機械和化肥[11]。鑒于廣東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黃修杰等從多方面考察廣東省與主要發達地區在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差距,結果表明廣東省的發展水平不足發達地區的50%[12]。
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有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的文獻不多,指向糧食產業的相關研究則更少;同時,多以全國省級面板為樣本,降維方法以熵值法為主。筆者將研究視角進一步細化,立足市域視角,以廣東省各市(除深圳)為樣本;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契合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評價方法的選取參考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編制,并考慮選取指標的正向和逆向關系;同時還多維度探討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并分析廣東省不同區域的異質性,為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提出對策建議。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與指標
1.1.1 評價方法 借鑒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人類發展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地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的數據降維。假設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共有n個,第i個評價指標為Di(i=1,2,…,n),其權重為Wi(0≤Wi≤1),它衡量該評價指標對于測度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性。由于各評價指標的量綱不一致,需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使用離差法換算成0~1之間的標準化數據,公式為:
對于正向指標,Dij=Wi×(Aij-mini)/(maxi-mini);
對于逆向指標,Dij=Wi×(maxi-Aij)/(maxi-mini)。(1)
式中:Wi是第i個指標的權重;Aij是第i個指標中j個地區的實際值;mini是第i個指標中數據集的最小值;maxi是第i個指標中數據集的最大值。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Dij都在[0,1]之間,Dij越大,代表糧食產業發展的質量越高。
在權重Wi設計中,使用客觀賦權法中的變異系數法來衡量各指標的權重,即Vi=si/xi,si是第i個指標中數據集的標準差,xi是第i個指標中數據集的均值。各指標賦予的權重為該指標的變異系數與所有指標變異系數之和的比值,即Wi=Vi/∑Vi;第i個指標的變異系數越大,其所賦予的權重也越大。此后根據下式計算第j個地區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Gj:
Gj=1-(W1-D1j)2+(W2-D2j)2+…+(Wn-Dnj)2W12+W22+…+Wn2。(2)
1.1.2 評價指標 農業高質量發展強調新動能轉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轉變過往以化肥、農藥等現代化學投入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發展模式[13],關注農業生產效率以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依靠科技創新和服務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14]。糧食產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其高質量發展評價也是多維的,主要有糧食安全、生產效率、綠色發展和科技支撐。
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礎[15],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2個方面衡量糧食安全:一是糧食供給數量,即人均糧食占有量。二是糧食供給穩定性,參考于元赫等的研究,使用糧食產量波動指數αt衡量:αt=|Pt-Ft|/Ft×100%[16],式中:Pt是t年的糧食產量,Ft是t年的趨勢產量,用指數平滑法對糧食產量時間序列進行計算而得,這是逆向指標。
生產效率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體現,它衡量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水平,產出越高,代表生產效率越高。糧食生產效率提升有利于實現糧食持續、穩定增產[17],土地、勞動和資本投入是基本要素,效率衡量對應要素的投入產出,即糧食單產(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用率。
綠色發展強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友好發展”,在糧食種植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高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關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使用強度,使用糧食生產的農用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與地區糧食播種面積的比值衡量,這3項是逆向指標;鑒于農業灌溉對水資源消耗非常大,現代農業發展強調節水灌溉,使用糧食生產的節水灌溉面積與地區糧食播種面積的比值衡量。
農業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主要差別是科技含量的不同。從2個方面衡量農業科技:一是農業機械化,即糧食生產的農業機械總動力與糧食播種面積的比值;二是農業科技服務,使用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會員數占第一產業勞動力數的比例衡量。
由于宏觀數據無法直接獲取糧食生產投入的相關數據,參考李明文等的研究[10],使用系數法將糧食的要素投入從農業投入中剝離出來,具體有2個系數:
A系數=(糧食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產值/農林牧漁業產值);
B系數=糧食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3)
以化肥投入為例,宏觀數據的“農用化肥施用量”衡量各種農作物種植的化肥投入,將“農用化肥施用量”與B系數相乘可得“糧食生產的農用化肥施用量”。據此構建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共有11個指標,其中正向指標7個,逆向指標4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為G,根據選取指標通過上述評價方法算得;同時,記糧食安全指數為G1,生產效率指數為G2,綠色發展指數為G3,農業科技指數為G4,也可根據相應的選取指標通過上述評價方法算得。
1.2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模型構建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社會和自然因素,考慮多重共線性和指標解釋力,選取以下變量進行分析:(1)農業服務(SER),參考李明文等的研究[10]使用農業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衡量。(2)經濟狀況(ECO),使用地區人均GDP衡量,并取對數。(3)財政支農(GOV),借鑒顧寧等的研究使用農林水利部門財政支出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衡量[18]。(4)農村基建(STR),使用通車里程/地區土地面積衡量。(5)物流發展(LOG),使用郵政業務收入/地區GDP衡量。(6)農村信息化(INF),使用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年末常住人口數衡量。(7)自然災害(CLI),使用農作物受災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衡量。據此構建以下模型:
Gj,t=α0+α1SERj,t+α2ECOj,t+α3GOVj,t+α4STRj,t+α5LOGj,t+α6INFj,t+α7CLIj,t+μj+εj,t。(4)
式中:Gj,t表示j城市在第t期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α0是截距項;μj是個體固定效應;εj,t是殘差項。另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維度有糧食安全G1、生產效率G2、綠色發展G3、農業科技G4,為探討各自變量對各維度的影響,將公式(4)的變量Gj,t變為G1j,t、G2j,t、G3j,t、G4j,t即可算得。
1.3 數據來源
選取廣東省各市為樣本進行研究,由于深圳市的糧食播種面積較少,農業產業占比很低,為避免異常影響而將其剔除,由此研究樣本包括1個副省級市(廣州)和19個地級市。樣本中的珠三角城市有廣州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共8個市;粵東地區的城市有汕頭市、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陽市,共4個市;粵西地區的城市有陽江市、湛江市、茂名市和云浮市,共4個市;粵北地區的城市有韶關市、河源市、梅州市和清遠市,共4個市。研究期限選取2013—2018年,可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糧食產業的發展狀況,因此共有120個觀察值。數據來源于2014—2019廣東統計年鑒、廣東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年份廣東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
將研究數據通過計算可得2013—2018年廣東省各地市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結果,將某一年份各地區的評價指數通過均值運算獲得該年份廣東省的具體評價結果(圖1)。
根據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G結果,2013—2018年G指數整體呈波動上升態勢,從2013年0.182升至2018年的0.224,5年漲幅23.17%,年均增速4.26%。其中,2013—2017年呈波動狀態,維持在0.170~0.190區間;而2017—2018年間快速增長,從0.175升至0.224,糧食產業在這一年間取得良好發展。
推薦閱讀: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