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糧食物流關系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具有明確的糧食產業服務導向和專業化運作體系特征,必須把握當前發展新形勢和新要求,緊扣糧食物流特點,確立糧食物流與糧食產業循環、社會物流系統、應急保障體系等多維度融合發展思路,推動糧食物流高質量發展。
一、糧食物流發展的時代要求
糧食物流是糧食產業運行的重要基礎,在國際國內新發展環境下,其發展需要更加突出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支撐,也需要圍繞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深入推進降本增效和服務提質發展。
國際國內新環境,要求進一步突出糧食物流對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新冠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在發展中的內顧傾向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出現重大變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發展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糧食產業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尤其需要堅持底線思維,突出以安全保障為核心宗旨,統籌糧食領域的各項工作。糧食物流是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環節,必須首先立足安全發展觀,圍繞逐步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針對性推進現代糧食物流發展。一方面,在糧食物流的儲、運等結構上,應依據我國糧食生產和市場需求等基本特點,優化糧食儲備規模、提高物流網絡空間覆蓋、提升物流組織效率,推進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內糧食特別是口糧供需循環通暢,提高全面安全供給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統籌部分糧食品種的國際國內供需結構,強化特定方向國際糧食物流通道網絡的設施能力、服務能力等,支持糧食領域的國際國內大循環。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要求進一步強化糧食物流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作用。圍繞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目標,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步伐日益加快,產業組織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明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糧食物流體系對于糧食產業的健康運行具有基礎支撐性,同時通過糧食物流體系空間布局、運行方式、服務內涵等開展科學重塑,將對糧食物流產業發展要素結構、組織方式、產業形態等形成主動引導作用。因此,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確立支持和引導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糧食物流發展導向,按照當前糧食產業組織創新方向,和推動糧食產業鏈一體延伸、供應鏈互聯協同和價值鏈提升發展等新要求,推動糧食物流發展。一方面,應深入推進糧食物流降本增效,按照現代物流規模化、網絡化發展基本規律,構建網絡化的現代糧食物流運行體系,降低糧食產業流通環節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需加快提升糧食供應鏈物流服務質量,營造供應鏈集成服務的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具有全鏈條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和服務平臺,整合國際國內糧食產業資源和市場,對接需求、引領生產、高效流通。
二、立足系統效率,推進與社會物流系統運行融合發展
物流體系組織運行效率和成本的優化,主要來源于網絡和規模經濟,糧食物流發展同樣遵循這一基本規律,但由于糧食物流顯著的專業化運作特征,相較社會化的物流體系,糧食物流組織面臨更為困難的規模集成和網絡均衡運行障礙。首先,糧食的品種特殊性決定,糧食物流基礎設施、裝備、操作規范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專用性,這種專用性使得對糧食物流進行公共化、規模化組織的對象范圍,往往局限在糧食品種內,從而降低了物流活動規模化集成運作的空間,不利于糧食物流規模經濟的實現。其次,我國糧食產地和銷地的空間特征決定,糧食物流的流向、流量以北糧南運為主,呈現空間網絡的非均衡結構,在糧食物流組織相對封閉條件下,難以實現相對均衡的網絡化運行,不利于網絡經濟的實現。
為破解糧食物流專業化條件帶來的運作規模集成難、網絡運行不均衡等問題,促進糧食物流降本增效發展,必須統籌糧食專業化與公共化運作的效率成本關系,在物流組織樞紐空間布局、設施裝備標準、環節操作規范等方面,強化糧食物流與社會化的物流系統形成融合對接。當前我國物流領域正在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為契機,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物流體系,頂層的物流公共化服務網絡初步成型,為糧食物流融入社會物流網絡系統提供了基礎條件。應突出糧食物流自身空間流向特征,積極推動重要糧食物流樞紐與國家物流樞紐聯動布局,提高物流組織規模水平,融入公共化鐵路、水運等國家物流骨干網絡,加強集裝箱等標準化載具應用,提高糧食物流運行系統效率。
三、著眼優化循環,強化與糧食產業組織融合發展
多年來,在國家各項政策保障和引導調動下,我國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的總體規模滿足國內需求,很好的踐行了糧食安全戰略,但同時需要看到,我國的糧食產業組織水平仍較為落后,產業鏈存在循環質量不高的問題。在供需對接方面,我國糧食領域生產與消費需求的細分結構仍存在一定偏差,如隨著我國消費升級,糧食高端品種需求向前端種植生產環節的傳遞速度較慢,部分低品質糧食品種不適應新需求,難以打開市場;在糧食供應鏈的全程組織方面,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的整體結構有待優化,全鏈條運行的穩定性和高效性不足,如由糧食季節性產出所帶來流通、物流運行的時段不均衡,本可以通過產業鏈合理布局和供應鏈創新形成穩定組織,但目前往往需要單方向、短時間集中運輸能力開展跨區調運,不僅推高物流成本,也容易造成流通能力短缺等。
應深入發揮糧食物流溝通產業循環重要作用,按照打通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構建大循環雙循環的要求,梳理和分析國際國內糧食產地、加工產能、消費市場的空間和規模特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糧食物流與產業要素集聚、融合發展環境,推動糧食物流與糧食產業在空間布局、組織模式、產業形態等方面高度融合,著力打造糧食產業環節對接、功能融合的組織平臺,構建科學的糧食供應鏈體系。聚焦供需匹配,強化糧食物流與生產端、流通端密切聯動,生成糧食物流消費大數據,發現和鎖定需求,精準引導糧食生產結構優化;圍繞供應鏈全鏈條均衡穩定運行,科學引導糧食加工產業合理布局和設置規模,同時支持糧食流通領域開展穩定供給方式創新,提高產業鏈組織效能。
四、聚焦戰略安全,推動糧食物流嵌套兼容應急保障功能
糧食物流的戰略屬性決定其發展必須首先確保安全供給,為此,必須統籌安全與效率、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糧食物流的儲備、設施、能力、功能等嵌入國家糧食安全要求,形成融合發展格局。在糧食物流儲備領域,應處理好糧食的國家、地方儲備與市場化商業儲備的能力關系,統籌優化儲備布局層級和網絡,促進儲備能力依托物流樞紐布局,提高儲運協同能力,形成多種儲備結合、全面覆蓋需求的糧食物流儲備系統。在糧食物流發展中應加強平急結合建設,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需確保有關糧食物流樞紐納入應急管理范疇,嵌入應急服務功能,并加強改造,補足專業化應急設施短板;在物流市場主體能力方面,應明確糧食物流有關企業,承擔糧食應急物流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市場化資源與能力,確保糧食應急物流調運能力;加強糧食應急物流預案管理,針對納入糧食物流應急功能的各類資源,強化應急組織調度管理信息聯通,完善各類糧食物流市場資源的平急轉換機制,積極開展平時演練,形成應急功能有機嵌入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推薦閱讀:唐山農業中高級農藝師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