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鹽堿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目前以種植水稻改良治理鹽堿地的研究不多。本文以陜西省定邊縣王灘子村鹽堿地項目區為試驗區,種植2個水稻品種,分別設加施腐植酸與不加施腐植酸2種處理方式對比其耐鹽堿性及適應性。結果表明,鹽堿地加施腐植酸處理后水稻產量明顯提升,在耐鹽堿能力和適應性表現強弱方面,水稻品種寧粳28號均強于隆優619。由此說明,種植水稻可作為治理鹽堿地的植物改良措施。
關鍵詞 水稻;適應性;產量;鹽堿地治理
據統計,我國人口已增長到近14億人,人地矛盾、人糧矛盾不斷加深。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且比例還在逐年遞增。種稻則是改良鹽堿地的有效措施,我國對鹽堿地開發利用也從未停止。
我國的鹽堿地面積超過3 600萬hm2,約占可利用土地總面積的 5%,廣泛分布在北方地區。可開發利用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其中,西北地區近200萬hm2鹽堿地有待開發利用。可開發鹽堿地是我國耕地后備資源的現實重要來源,陜西省定邊縣6 666.67 hm2鹽堿地是具農業開發利用條件的“擴容、提質、增效”后備資源。通過土地工程系列措施使鹽堿地達到開發、治理、利用的效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產出效能,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項目研究區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北側與內蒙古草原過渡地帶,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側風沙灘區,地層區劃屬陜甘寧盆地。地處內陸,屬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大陸性特點顯著。表現為風期長、風力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發量大;晝夜間、季節間氣溫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7.9 ℃,年均最高氣溫37.7 ℃,最低氣溫1.5 ℃。氣候特點為春季冷熱劇變、夏季日照強烈、秋季降雨集中、冬季寒冷漫長。項目研究區在定邊縣南部,屬白于山黃土溝壑區,河水主源頭是八里河,屬內流河,發源于白于山地,全河總長54.5 km,流域面積384 km2,是陜西省境內最大的內陸河。由于長期上游泄洪積水,再往下游便形成亂流,沖刷土地,地表積水成湖。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項目研究區位于定邊縣東北部,距定邊縣城逾80 km,距堆子梁鎮8 km,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5′00″~108°18′45″、北緯37°37′30″~37°42′30″,權屬屬于堆子梁鎮王灘子村集體所有。項目區實施了鹽堿地治理工程,通過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布置、配套配電設施、道路林網體系構成等工程措施進行處理,滿足了農業種植的基礎條件。水稻對鹽堿脅迫表現為中度敏感[1],種植水稻是合理利用鹽堿地的重要途徑[2]。因此,項目區選用種植水稻以適應鹽堿地的不良影響[3]。
研究區地勢低洼,農田耕地內的排水溝渠不能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長此以往,部分區域年年淤積,導致土地鹽堿化。
推薦閱讀:唐山農業中高級農藝師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