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農產品產銷對接實務中的難點與對策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要:農產品產銷對接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為避免政府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舉措與農產品流通實際脫節,探索構建更加完善的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本文分析了政府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的主要方式、農產品產銷對接實務中面臨的主要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產能調查、培育農產品整合營銷企業、扶持農產品商品化服務行業發展、鞏固周邊市場、與零售新業態開展合作等建議。

  關 鍵 詞:農產品市場;產銷對接;農產品商品化;農業展會

山西農業科學

  《山西農業科學》(月刊)創刊于1961年,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主要刊載生物技術、遺傳育種、耕作栽培、生理生化、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貯藏加工、畜牧獸醫等學科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及綜合述評等。

  農產品產銷對接是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為做好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展會、農產品產銷對接會、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站等多種方式,為各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接農產品流通渠道創造了良好條件,有效緩解了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問題,但對接不緊密、不穩定的情況仍然存在,農產品滯銷、價格行情大幅波動、優質不優價等現象也時有發生。為進一步強化產銷對接工作成效、構建更加穩定的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有必要對當前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的主要方式、主要難點進行梳理,為優化政策舉措提供借鑒參考。

  一、政府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的主要方式

  (一)減少農產品批發流通環節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骨干流通渠道,產品流通過程一般由主產區的農產品經紀人到田頭收購,運輸到當地批發市場,由當地批發市場經營戶運輸到主銷區的中心批發市場。[1]為減少流通環節,推動農產品生產基地直接與批發市場經營大戶和采購商對接,部分市縣農業部門積極探索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合作。例如,2018年江蘇省高郵市農委與江蘇凌家塘市場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通過合作研究、資源整合、定點供應、展示推介等形式,推動水產品產銷對接;同年,江蘇省睢寧縣農委與徐州農副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簽訂《關于搭建產銷對接“五大平臺”助力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通過特色農產品直銷對接、信息推介、產品專營、電商打造、特困農戶農產品包銷等多種方式推動睢寧農產品拓展市場。

  (二)組織參加農業展會

  農業展會是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常見平臺,通過集中展示、現場體驗、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為社會各界了解農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了直觀的窗口?;顒有问缴?,以綜合性展會為主,觀眾來源比較寬泛,多以區域公用品牌推介、產品展示、項目簽約、論壇交流、招商引資等為主要形式,注重現場的儀式感、內容的感染力和輿論的關注度。功能成效上,農業展會的核心在“展”,在于更好的“呈現”,以期通過“展示”達成促進農業經貿和產品交易的目的。以農業展會為平臺開展產銷對接活動,接觸面廣,信息擴散快,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地方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工作部署上,農業展會側重于“展前”、“展中”環節,但“展示”所實現的企業認知、產品認知是初步的,在“展后”組織采購商、經銷商對參展企業進行實地考察,才真正觸及產銷對接的實質。政府的“展后”服務工作,往往是決定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活動成敗的關鍵。

  (三)開展專門的產銷對接活動

  專門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不同于農業展會,其目標更加精準、專業性更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解決農產品“賣難”為主要目的。產銷對接活動以訂貨洽談為主要方式,以促成交易為核心目的,往往針對農產品滯銷等突發緊急情況。例如,2012年山東、河南、浙江等地相繼出現蔬菜“賣難”問題,商務部在濟南組織了蔬菜產銷對接會,緊接著又在北京召開了2012-2013年冬春果蔬產銷鏈條建設暨農批對接會。2017年秋,我國蘋果歷經連年增產,價格下跌,山東沂源、遼寧丹東、河北元氏縣、山西臨猗縣等地相繼曝出蘋果滯銷情況。為緩解滯銷問題,2017年11月14日,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在山東煙臺舉辦了“2017中國(煙臺)蘋果產銷對接會”。二是按照交易需求提供專業服務。產銷對接活動的服務對象是采購商、經銷商,大多是該領域的行家里手,對產地情況、產品規格、定價標準等十分熟悉。為服務好專業買家,產銷對接活動通常由熟悉農產品交易規則的團隊開展策劃、組織,其服務內容更具有專業性。例如,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啟動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就注重“虛擬對接”工作,活動主辦方安排專門人員對產銷雙方的供需信息進行調查摸底,對供需信息基本吻合、有可能匹配成交的經營主體,重點邀請參會并牽線洽談。

  (四)創建產銷對接信息交流平臺

  通過網站開展信息交流是政府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常見方式。政府主辦的農產品產銷對接主題網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商務信息綜合網站。例如,商務部曾創建“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http://cif.mofcom.gov.cn/cif/html/xhpt/cgs/),設有供應信息、求購信息、采購商數據庫、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工對接、農社對接、農餐對接、氣象查詢等多個板塊。二是特定類屬農產品的專業網站。例如,農業農村部“蔬菜生產信息網”(http://www.moa.gov.cn/ztzl/scscxx/)中設有“供求信息”板塊,供各市縣發布本地待銷蔬菜的品種、數量、聯系人等信息。三是農超對接專題服務網站。例如,山東省青島市商務局與青島市蔬菜副食品辦公室主辦的青島市農超對接公共服務平臺(http://nong.wlqd.net/),設有產銷對接、特色展館、金融物流、商超專線等板塊。其中,產銷對接板塊包含“對接供應”、“對接采購”兩個子欄目,供生產者和商超發布價格、品種、庫存、物流、聯系人等信息。

  二、政府主導下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業務難點

  政府部門牽頭組織開展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和相關平臺建設,公益性強,社會反響好,但有時也面臨著政府和農民“一頭熱”、采購商和經銷商“走過場”等困擾,部分產銷對接活動和舉措只發揮了臨時性的救助作用,難以形成長效機制。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項難點制約著產銷對接工作發揮實效。

  (一)農產品產能信息還不夠詳細

  在產銷對接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向采購單位推薦企業和產品,但是目前對農產品生產情況的統計主要為了描述總體產能,缺乏可作為交易參考的信息。比如果蔬產品,按照現行的農業信息采集方式,主要統計種植面積、設施農業面積、單產、總產等,缺少具體品類的規?;N植基地名錄、每個基地的產能和上市時間等直接關涉產品交易、流通的信息統計。

  (二)中小規?;氐某掷m供貨能力不穩定

  持續供貨能力是經銷企業十分看重的方面,如果貨源斷斷續續,會影響行業信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產能、物流時間、履約誠信意識、在經銷商所在城市的倉儲設施情況等都是影響持續供貨能力的因素。[2]特別是推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到外埠市場經銷,會增加物流、倉儲和營銷成本,持續供貨壓力大,如果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拓外埠市場的信念不夠堅定或者缺少高于本地市場利潤的利益驅動,僅僅是出于響應政府號召,產銷對接難以湊效。

  (三)部分企業和產品的資質證照有待進一步規范

  大中城市相對規范的商品流通渠道對農產品和食品的資質證照有著嚴格的審核把關制度,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產品營銷渠道大多發端于縣城及周邊鎮村市場,由于當地流通渠道對供應商的資質證照要求不高,部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產品雖然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并且在本地市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但其資質證照和外包裝的規范程度卻未必符合大中城市的流通要求。例如,部分零售企業要求加工農產品提供營養成分表等檢測認證材料,外包裝上的圖文要符合《廣告法》有關規定,并提供圖文所列事項的證明材料等。如果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不想承擔檢測認證、更換包裝等帶來的費用,都會影響產銷對接成效。

  (四)降低農超對接門檻的惠農政策難落地

  針對農產品進超市收費過高等問題,2011年,商務部、農業部曾出臺《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商建發〔2011〕43號),要求超市嚴格落實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聯合下發的《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6年第17號),嚴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進場費、贊助費、攤位費、條碼費等不合理費用,但實際落實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據業內人士介紹,農產品供應商不宜對商超的利潤回報有過高期望,入駐商超的最大收益在于商超品牌的背書作用,是供應商拓展商超所在城市農產品市場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主要盈利平臺。

  三、對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的建議

  (一)在產銷對接之前對本地農產品產能進行詳細調查

  擬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的市縣,有必要在策劃具體對接事宜之前,先將本地主要農產品的單品產能和規模經營主體的信息進行梳理。例如,針對蔬菜作物開展的產銷對接活動,需對常規品類的蔬菜產能以及規模以上種植戶的個人信息、基地位置、生產面積、農業設施條件、品類品種、供應數量、上市時間等信息進行搜集統計,以便在產銷對接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邀請適合本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采購商、經銷商,也便于根據采購商、經銷商的需求,提供與之相符的推薦建議。

  (二)培育縣域農產品整合營銷企業

  針對持續供貨能力不穩定、資質證照不規范等產銷對接障礙,有必要在農戶與大型經銷企業之間建立由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協調中介組織。這種農產品整合營銷企業,可以結合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品牌化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與大宗商品采購商、品牌經銷商建立長期溝通,根據流通渠道的需求組織貨源、協調倉儲,確保貨源穩定、品質穩定。這樣不僅有利于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也有利于本地農業招商和農產品加工項目落地。

  (三)扶持農產品商品化服務行業發展

  農產品商品化包含分揀分級、規范包裝、科學定價、品牌設計、營銷策劃等內容,是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最終的商品形態、市場定位、經營利潤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決定產銷對接成敗的一項關鍵因素。目前,農產品的商品化大多由生產者完成,由于缺少對流通渠道的了解,其關注的重點往往在生產環節的質量把控,農產品商品化的知識、能力相對欠缺,這是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伴隨著市場對特色農產品、品牌農產品的需求增長,部分從事品牌策劃、商業咨詢、廣告媒體、電子商務等行業的人員涉足農產品商品化服務領域,通常以有償提供專業服務,或者與生產者共同投資打造“爆款”食品等方式參與農產品商品化過程。這一行業對推動農業生產者對接市場、加快農業品牌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必要在稅收、宣傳、行業協會建設等方面給予鼓勵和引導,推動其到農村開展服務,為經濟薄弱地區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智力支持。

  (四)協助農業生產者鞏固周邊市場

  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復雜性,“小生產”要對接“大市場”還面臨著諸多困境,而且部分農產品由于飲食文化、生產工藝等原因,只適合本地市場銷售。所以,地方政府在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時,不宜盲目推動本地農產品對接全國市場或距離較遠的重點城市市場,對不適宜在短期內擴大產能和鋪貨范圍的“小而美”產品,可推動其根據周邊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條,深耕本地市場。日本曾在“六次產業化”背景下大力推廣“地產地消”模式,引導、鼓勵消費者購買本地生產的生鮮農產品。該政策的實施,增強了消費者對本地農產品的信任,加深了對周邊農村的了解,為當地農業生產者與食品加工、特色餐飲、休閑觀光等行業的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3]這種致力于整合本地消費市場的農產品營銷思路,對我國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五)積極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零售新業態開展合作

  近年來,以線上線下一體化、供應鏈管理數字化、消費場景多元化、營銷渠道社群化等為特點的零售新業態,[4]以迅猛的發展勢頭給大型商超帶來了嚴峻挑戰,飽受詬病的進場費、條碼費等不合理費用問題有望在零售業多元化競爭中實現自我調整。零售新業態為農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了營銷成本更低、離消費者更近、發展空間更廣的平臺。要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電子商務技能,增強其融入零售新業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新零售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營銷策劃、產品研發等領域開展合作,根據新零售企業的客戶需求和消費習慣,聯手打造“爆款”商品。

  農產品產銷對接涉及農業農村、商務等多個部門,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構建產銷對接長效機制,需要在農民的組織化、農產品的商品化、農業的產業化、市場的信息化等方面,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專業機構的智力支持,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入現代商業的能力,為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增強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建平,王吉鵬,周振亞,李俊杰.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和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31-35.

  [2]孫占剛,莊奇佳,曹栩瀅.上海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蔬菜,2015(5):8-13.

  [3]賈磊,覃夢妮,張莉俠.日本“地產地消”的成功經驗及對上海的啟示[J].上海農村經濟,2018(4):37-40.

  [4]時小儂.“新零售”理念下我國農產品營銷創新模式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8(13):66-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松潘县| 湖口县| 霍邱县| 阿坝| 确山县| 大埔县| 航空| 朝阳区| 大新县| 利津县| 咸阳市| 东至县| 灵寿县| 城市| 海伦市| 洪洞县| 达日县| 通化市| 广昌县| 六枝特区| 西盟| 全南县| 柘城县| 海原县| 逊克县| 宁明县| 日土县| 襄汾县| 高雄县| 乌恰县| 黄平县| 和顺县| 黄平县| 土默特左旗| 平果县| 曲周县| 文水县| 商城县| 密云县|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