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5-07瀏覽:次
[摘要]傳統城鄉二元體制下,鄉村的發展始終落后于城市。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全面實施,在此背景下,對鄉村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治理的內容主要為新鄉賢參與、協商治理、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全面脫貧的實現,目前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不斷改進。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主要內容與改進路徑進行探討,以期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城鄉發展
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
在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下,鄉村和城市在資源分布和配置上均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鄉村始終處于資源輸出位置,城鄉發展極不平衡,進而導致鄉村在公共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就業收入等方面處于劣勢,由此引發了農村空心化及其衍生問題,如家人離散、留守老人被虐待、留守兒童缺乏保護等“三留守人員”權利受到侵害等多方面問題。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使得鄉村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上不斷受到阻礙1,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發展,建設美好新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指引鄉村現代化圖景的綜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帶動下,鄉村地區獲得了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的引進,推進了產業、生態、精神文化振興,為實現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
2鄉村治理的主要內容
鄉村社會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其有效治理事關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因此,鄉村社會能否實現有效治理,是衡量國家能否實現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指標,黨和國家始終把解決鄉村問題擺在治國理政的戰略位置。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工業化的擴散,鄉村社會逐漸轉型,由傳統的農村社會轉為多元化鄉村。
2.1 新鄉賢為代表的新型治理模式良好的鄉村治理需要有鄉村本土精英的參與,而新鄉賢作為鄉村新型精英能在鄉村治理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新鄉賢主要指在外具備一定社會地位和資源的鄉村居民,返鄉后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的群體。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主要優勢在于經濟、文化、社會地位,由于新鄉賢多為社會精英群體,其經濟收入高于鄉村平均水平,在鄉村項目建設上能夠發揮紐帶作用,將外部資源輸入鄉村。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返鄉創業潮流多為新鄉賢回鄉建設,其可將城市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帶入鄉村2。新鄉賢擁有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能有效改善鄉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現象,通過宣傳傳統美德和推廣基礎教育,新鄉賢能將更好的教育資源擴散到鄉村地區,直接改善留守群體的教育水平,豐富鄉村群體的文化生活。在鄉村公共事務上,新鄉賢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新鄉賢多為具備較高社會地位的群體,能充當橋梁與紐帶,利用親情、鄉情和自身的聲譽威望,調節鄉村社會的矛盾糾紛,是鄉村自治的重要參與力量。
2.2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商治理新時代的鄉村治理不同于古代的鄉紳治理下的格局,廣大鄉村居民已深度參與鄉村治理。良好的鄉村治理需動員廣泛的力量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各階層均需有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渠道。民主協商作為我國基層最廣泛的政治實踐,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議事平臺的作用。相比于傳統的行政命令式治理,協商治理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平等對話、討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協調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可將錯綜復雜的鄉村利益關系置于一個相互妥協的平臺上,進而形成認可的治理方案。目前,鄉村協商治理的主要問題在于參與協商治理的群體并不能完全代表多方利益,鄉村干部對于協商治理的認可程度有待提高,協商治理所形成的方案執行程度有待提高。鄉村協商民主還需進一步擴大協商的范圍和深度,積極吸納新鄉賢等主體進入協商程序,作為基層協商民主的新興主體,新鄉賢在集體認同、聚合資源、約束集體失范、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逐漸發揮了特殊作用。
2.3全面振興的鄉村文化
作為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是鄉村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鄉村文化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公共文化服務與鄉土文化。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鄉土文化指的是村莊作為共同體所孕育的內生型文化樣態。鄉土文化作為一種區域社會的傳統文化積淀,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作為鄉村社會內部的產物,其當下遭遇了權威衰退、參與退出及支持弱化等困境。鄉村文化外部和內部的雙重邏輯皆根植于現代治理轉型過程中。為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與鄉土文化的共生互融,應建構以鄉、村兩級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與鄉土文化耦合路徑,以“社區營造”、鄉村文化管理及鄉村治理轉型等多方面的協同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
2.4 充滿活力的鄉村經濟
鄉村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在當前地方工業園區的發展日益規范化的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逐漸向新型農業產業靠攏。發展新型鄉村經濟的關鍵在于發揮鄉村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發展貫穿鄉村經濟發展的全線。鄉村經濟基礎薄弱,在交通基礎設施、人才儲備、資金儲備上均很薄弱,這決定了鄉村經濟發展更需科學規劃,以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鄉鎮一級政府要做好鄉村發展規劃,做到一村一策,依據每個村莊的優勢資源科學布局產業。對于有能力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鄉村要大力支持,發揮鄉村環境良好優勢,建立農家樂等旅游設施,促進鄉村旅游業繁榮發展。同時,要改變傳統農業生產低效率、高污染現狀,向集約化、高產出的現代農業轉變,由單一的糧食種植轉向多元化種植,發展經濟作物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要抓住鄉村振興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遇,引進城市資金和技術發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結構轉變,將鄉村由單一的原材料輸出地轉變為具備一定加工能力的初級產品提供地。
2.5全面貫徹的精準扶貧
目前,鄉村治理的重要任務是完成全面脫貧,堅決打好脫貧攻堅這場戰役。脫貧是緩和鄉村矛盾、促進和諧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全面脫貧的實現對于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相比于城市,鄉村的脫貧任務更為艱巨,鄉村的貧困人口多于城市,且經濟收入增長手段較為有限。部分鄉村居民處于長期貧困中,自我脫貧的可能性較小,因此需輸入資源幫助其脫貧,這對鄉村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鄉村脫貧的核心是給貧困人員找到穩定的收入來源,除了部分因思想問題貧困的人員外,還存在因身體缺陷或者疾病處于貧困狀態的鄉村居民,這些居民急需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幫助,依靠外來力量實現本身脫貧。目前,鄉村的全面脫貧到了最后沖刺階段,要繼續保持扶貧資源的投入,準確核實脫貧實際效果,避免脫貧戶因各種原因返貧。
3鄉村治理能力的改進途徑
目前,鄉村治理需進一步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尤其是基層黨組織,需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促使其在鄉村經濟發展和全面脫貧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可建立黨員幫扶機制,做到一個黨員聯系一戶貧困戶,使黨組織成為信息、資金、技術交流的平臺;可引進本村新鄉賢助力鄉村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游業等鄉村產業。在完善鄉村協商治理方面,需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主動對目前鄉村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規劃積極建言獻策,并充分聯系鄉村群眾廣泛收集意見,通過協商程序使之成為鄉村發展共識。對于鄉村文化發展,要積極發揚社會主義文化,努力改善鄉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局面,嘗試采用多村合力辦學等方法改善教育狀況。
參考文獻
[1]高曉琴.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87-96.
[2]劉文斌,武力,鄉村振興進程中脫貧攻堅的成效利用與經驗傳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0-37.
[3]鄧正陽,鄉村治理的組織基礎:一個分析框架:基于安徽鐘鳴鎮“村企發展聯合黨委”案例的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3-65.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主要內容與改進路徑
文章地址: http://www.ke-jian.com/mianfeiwx/57311.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