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1990~2021年收錄文獻為樣本,對國內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研究在2002年后發文迅速增加,但研究學者團隊和機構合作整體情況較弱。研究熱點主要圍繞民族地區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產業與民族文化資源、文化旅游開發、文化和旅游融合創新等??傮w研究內容廣泛,卻還沒有形成系統。未來在圍繞民族地區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新轉化、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熱點問題基礎上,可加強中觀、宏觀層次經濟學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文化旅游產業化;可視化分析
【作 者】黃月玲,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梓汐,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6-0172-0009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并指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再次強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梢?,文化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突出的戰略地位,文化產業化發展是我國未來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承載著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是民族群體的民族歷史、民族遺跡、民族神話、民族宗教、民族文學、民族藝術、民族心理、民族習俗、民族建筑、民族居住地獨特山川風貌的總稱[1]。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構成內容。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繁衍演變。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是結合我國民族地區各類文化,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者開發各民族文化資源,實現各類民族文化的旅游市場開發利用、產業化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化發展,是民族地區挖掘區域經濟資源優勢,實現民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路徑。早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就指出了“積極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和“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鼓勵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多樣化發展”。1原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發布的《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強調:“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結合,加快文化產業發展”2,這些政策意見都為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明確指示。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一直相對落后,但民族特色文化豐富,21世紀以來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其他產業,在地區經濟發展實踐中具有比較優勢,成為民族區域支柱產業。但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作為我國民族文化多樣化開發的重要板塊,遵守市場和經濟規律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利用和發展仍比較滯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經濟效益與競爭力不強。因此,對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特征、主要內容,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視化圖譜對國內該領域的研究進行回顧總結,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推動該領域理論研究,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產業化利用,落實黨中央關于國家文化產業多樣化發展戰略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可視化圖譜分析
國內對少數民族文化及旅游產業研究經歷了較長的理論積累,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其發展動向,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整理和總結,使用CiteSpace的數據分析功能,展現關鍵詞、作者、機構等結構譜圖,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主題研究的動態、熱點和趨勢等信息。通過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可對我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有更直觀的了解,為針對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切實科學的參照。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本文可視化圖譜數據構建文獻來源于CNKI數據庫。通過數據庫高級檢索功能,以主題“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為檢索條件,不限定文獻發表時間,共檢索出743篇文獻(檢索日期為2021年4月4日),手動刪除報刊及新聞、會議通知信息以及與主題文獻研究相關性低的期刊文獻,最終檢索出522篇文獻,將其作為文獻研究的樣本,并將有效文獻進行CiteSpace軟件可視化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CiteSpace軟件分析方法研究中使用較多的是CiteSpace的文獻共被引、共詞網絡以及作者共被引功能,通過對研究文獻生成的高頻節點、聚類知識群等圖譜進行解讀,能對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研究趨勢進行探測。[2]23~24本文借用該軟件生成的文獻研究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的可視化圖譜對篩選的522篇文獻進行分析和綜述,以期明確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研究現狀、特點與趨勢。
(二)生成圖譜的可視化分析
1.研究的主要機構和團隊。CiteSpace生成的機構合作共現圖和作者合作共現圖是研究合作網絡圖譜的兩個主要內容,可了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及主要發文機構。將已篩選的數據導入軟件,得到研究機構合作共現圖(圖1)和作者合作共現圖(圖2)。圖譜中,連線表示相互之間有合作,距離和位置展現了其合作群組特征,節點文字大小表示發文量,線段粗細與合作緊密程度呈正比。據圖1顯示,吉首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主題研究領域發文數量相對較多,但總的發文數量不大。研究其特征可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相關研究主要以高校為主且以民族類高校或民族地區高校為主,體現了研究機構屬性和地域特征對民族文化研究的相關性較高。其次,圖譜研究結構較為分散,圖譜形成的節點間連線也較少,說明該領域不同研究機構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關系,大多數研究機構圍繞該主題發文量少,體現出研究深度度不夠,未形成系統研究。
通過作者合作共現圖(圖2)可以察看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及作者合作情況。由圖可見:該領域系統研究和具有影響力的文獻研究作者少,研究比較突出的作者代表有張曼婕、吳顯義、王兆峰等。相關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如張曼婕的研究主要涉及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方面,關注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以及產業集群、產業政策研究等;王兆峰主要研究民族體育文化,民族村落文化等旅游發展以及民族縣域旅游資源效益;吳顯義則主要研究了侗族文化中音樂、歌舞、建筑等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困境,村寨建設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關系等。如果研究領域內存在相對緊密的合作團隊,有利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深化,從圖譜整體來看,該領域合作研究并未形成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的代表性研究團隊。可見該領域的研究學者眾多,但大多數研究處于獨立狀態,彼此之間聯系交流和合作不強,該領域的研究泛而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