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鄉賢文化對鄉村文化建設影響的優勢因素是新鄉賢文化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新鄉賢文化引領道德風尚;劣勢因素是新鄉賢文化的承載不足、新鄉賢文化傳播載體落伍;機遇因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新鄉賢文化構筑雄厚的物質基礎、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利于推動新鄉賢文化的認同;威脅因素是鄉村邊緣化、荒蕪化、空心化造成鄉村文化的斷裂以及政策下行的偏差影響新鄉賢文化建設實效。鄉村文化建設面對著新鄉賢文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全面看待新鄉賢文化,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新鄉賢文化;鄉村;文化建設;SWOT分析
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兩次將“鄉賢文化”列入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而“新鄉賢文化”則分別被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和2017年、2018年的中央1號文件。新鄉賢文化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的同時,在鄉賢文化背景、鄉賢文化群體、鄉賢文化內容三個方面展示出新的部分,體現著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詮釋。近年來,諸多學者從歷史角度梳理了舊鄉賢到新鄉賢的發展,對新鄉賢文化進行了界定,對新鄉賢治理作用進行了研究。但大多數研究成果僅停留在新鄉賢文化的積極方面,尚未將新鄉賢文化與鄉村文化建設有機統一起來,缺乏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分析。本文擬借助SWOT模型分析新鄉賢文化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影響,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全面、系統、準確地把握,提出鄉村文化建設應對新鄉賢文化的戰略選擇,最終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一、新鄉賢文化對鄉村文化建設影響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s)。一方面,新鄉賢文化促進鄉村文化建設。新鄉賢文化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推崇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愛的價值取向,與中華傳統美德相一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體現。新鄉賢文化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激勵村民與人為善,以友好的態度處理鄰里關系,有助于促進鄉里和諧,提高村民道德覺悟。新鄉賢文化蘊含和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鄉賢文化是在傳統鄉賢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除去封建性和等級性的同時,吸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鄉賢文化不僅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還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它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的、為人民更好地生活而服務的新文化形態。另一方面,新鄉賢文化引領鄉村道德風尚。新鄉賢文化引領道德風尚具體體現在每一位新鄉賢的實踐活動中。新鄉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植根于鄉土,涵養于村民,易于被村民認同和推崇,對村民行為具有道德指引和規范作用,對鄉村文化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新鄉賢文化有利于樹立良好的鄉村風氣,更具有真實感和平和感,帶動村民向新鄉賢看齊,形成崇德尚賢的鄉村氛圍。如獲得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的“救火阿三”,身邊始終聚集著一批人,跟著他到力所能及的地方義務救火,這是新鄉賢榜樣作用和凝聚作用的體現。新鄉賢文化的塑造力具體體現在新鄉賢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新鄉賢用語言和行動作為證明,塑造出新鄉賢的形象,引領鄉村道德風尚,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2.劣勢分析(Weaknesses)。一方面,新鄉賢文化的承載不足。新鄉賢是出自鄉村的特殊群體,他們需要得到村民的認可與肯定,并在鄉村建設方面做出一定貢獻。當前,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對村民的吸引力較強,村民向往來到大城市,而在城市安家的農村人又不愿回到農村,這樣就直接導致了新鄉賢文化建設缺少必要的建設主體。在實際建設中,追名逐利、趨利而行的村民大有人在,甚至某些擁有一定威信和威望的新鄉賢,貪圖名利、以權謀私、假公濟私,大大限制了新鄉賢對鄉村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新鄉賢文化傳播載體落伍。鄉村地區由于資金不足,導致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老舊的文化傳播載體——詩歌、村委宣傳欄、農村閱覽室方式單調、感染力不強,都難以超越時空的束縛,大大限制了新鄉賢的文化創造力和鄉村文化的傳播力,這些都在客觀方面為新鄉賢文化傳播設置了實踐難題。由于村民文化自覺程度較低,若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傳播載體,勢必會產生新一輪的資源閑置,造成更大的浪費。雖然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早已在鄉村地區普及,但由于村民文化程度、新媒體適應能力和媒介素養不高等問題,使更多的村民也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程序操作,并沒有嘗試利用社交軟件的便捷性來推行鄉村文化建設,以至于廣大的農村青年群體精神世界空虛,日日以社交娛樂軟件(如“抖音”“快手”)為伴,開始他們“娛樂至死”的直播生活。
3.機遇因素(Opportunities)。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新鄉賢文化構筑雄厚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不斷增強。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7億元,到2017年為827121.7億元,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由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增長了近155倍。物質的極大豐富促成人們開始創造多彩的精神生活,人們開始關注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新鄉賢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利于推動新鄉賢文化的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2]。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文化建設吸引社會關注提供了契機。我們要求要重視和挖掘鄉村文化,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這不僅可以為新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戰略支持,還可以進一步奠定新鄉賢文化的社會認同基礎。
4.威脅因素(Threats)。一方面,鄉村邊緣化、荒蕪化、空心化造成鄉村文化的斷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鄉村人口逐漸少于城市人口。1978年城鎮人口是17245萬人,鄉村人口為79014萬人,明顯高于城鎮人口數;至2017年,城市人口為81347萬人,多于農村人口。這其中,有逐漸發展成為城鎮的鄉村,也有逐漸凋零直至消失的鄉村。大城市物質財富、教育水平、基礎設施建設都比鄉村優高出很多,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獨留耄耋老人和垂髫小兒,鄉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造成鄉村的荒蕪化和空心化。同時,鄉村的邊緣化在本質上是對農民身份的歧視,貧窮、落后的標簽被強制捆綁在農民的身上。再加上社會交往關系的世俗化、物欲化、利益最大化,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評判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農村人告別故土,擠進城市,渴望通過經濟條件的改善來改變命運、打破階層的固化。與此同時,富起來的農村人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節奏,很難返鄉建設,這都嚴重影響著新鄉賢文化建設的全面展開。另一方面,政策下行的偏差影響新鄉賢文化建設實效。政策下行需要經過各級地方政府后到達鄉村,難免會有偏差甚至誤解。這對政策的實施和鄉村的建設都有不利影響。新鄉賢是引領鄉村文化風尚的人群,他們對政策的解讀與宣傳對該政策在鄉村中的施行具有重要影響。而新鄉賢中亦存在政治素養較低的人員,如若不提高其政治素養,將會造成其對政策的誤解和錯誤的輿論宣傳導向,新鄉賢若未及時糾正偏差的政策宣傳,將會在村民中喪失公信力,削弱新鄉賢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政策宣傳的狀況若未及時向地方政府進行反饋,地方政府將難以在短時期內做出回應和調整,將會造成不良輿論氛圍和鄉村建設資源的浪費。造成政策下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迥異、人員對政策解讀的方向和程度有異、當地政府與鄉村溝通存在障礙等。
推薦閱讀:城鄉融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