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不同濃度鎘(Cd)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探究水稻幼苗植株對鎘(Cd)的適應能力,為水稻的重金屬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利用瓊脂培養條件模擬濕地環境,研究在不同Cd濃度條件下水稻幼苗植株生長、Cd含量及生理指標的所受影響及其對Cd的適應能力。結果表明:水稻幼苗內Cd元素含量隨添加的Cd濃度升高而升高,根系中的Cd含量遠高于地上部,當Cd濃度≥2.5 mg· L-1時,水稻幼苗鮮重、干重、株高和根長的抑制均達到了顯著程度。瓊脂培養基質中的鎘濃度在0~20 mg· L-1范圍內,富集系數在Cd濃度為10.0 mg·L-1時達到最小,隨后趨于平穩;轉運系數呈先增長后趨于平穩的趨勢。綜上說明水稻幼苗在Cd濃度≥2.5 mg· L-1時生長受到顯著抑制,水稻幼苗對Cd具有一定的富集和轉運能力。

  關鍵詞:鎘(Cd);水稻;瓊脂培養基質;植株生長

水稻種植論文

  鎘(Cd)是一種具有很強毒性的金屬物質,土壤中的鎘有較強的向植物根系遷移的能力,因此植物往往容易富集鎘[1-2]。植物受鎘毒害的程度因植物種類、鎘濃度以及植物受脅迫的發育階段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3-4]。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因此稻谷的品質與人們的健康密切相關。科學研究發現鎘污染在水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5]。目前針對Cd脅迫下水稻的生長、Cd積累特征的研究多是從重金屬復合脅迫等角度入手且大多限于對水稻形態指標的考查和分析[6-8]。但單一重金屬Cd對水稻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顯著影響水稻幼苗生長和生理指標的Cd脅迫濃度,及轉運規律尚待進一步明確。有研究表明,生長在瓊脂培養基質中的水稻所形成的形態和結構與生長在厭氧的濕地環境中相似[9]。本試驗選用瓊脂培養基質模擬水稻厭氧的濕地環境,研究在接近水稻生長的實際環境中,不同濃度Cd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和Cd在水稻幼苗體內的轉運富集情況,可為Cd低積累水稻品種的選育提供信息,也為水稻的重金屬Cd污染防治提供理論參考,對稻米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Y兩優911,種子購于福建省種子公司。

  Hogland溶液:購于福州飛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處理 選取籽粒飽滿的水稻種子,以30% H2O2浸泡15 min,用去離子水沖洗后置于培養皿中,恒溫避光催芽。

  配制不同Cd濃度的瓊脂基質(Hogland溶液)。將瓊脂粉煮沸1 h,其間不斷攪拌,待至室溫時再加入Hogland溶液混勻,然后加入CdCl2·2H2O,配成不同Cd濃度梯度的瓊脂溶液,將制好的瓊脂溶液置于聚氯乙烯盆(直徑9 cm、高12 cm)中,每盆500 mL。

  待水稻幼苗長至1葉1心時,選擇長勢優良、植株情況相近的幼苗分別移植至處理好的瓊脂培養基質中,設置6個Cd濃度梯度(0、1.0、2.5、5.0、10.0、15.0、20.0 mg·L-1),其中以不添加Cd為對照(CK),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次重復3株植株。每5 d更新1次瓊脂培養基質。處理10 d后測定Cd對水稻幼苗的影響。

  1.2.2 測定指標及方法 水稻幼苗的植株高度、植株根部及地上部分的鮮重和干重、植株中元素(Cd、As、Pb)含量、轉移系數和富集系數。

  其中幼苗的株高以游標卡尺測定;植株不同部位的鮮重及干重使用電子天平測定,干重先105℃下殺青10 min,再在60℃下烘干至恒重[10];Cd元素含量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測定;轉移系數是指水稻幼苗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Cd含量的比值[11];富集系數是指水稻幼苗地上部分鎘含量與瓊脂基質中鎘含量的比值[12]。

  1.3 數據處理方法

  數據圖表采用Excel 2013軟件處理,多重差異顯著性采用SPSS 21軟件分析,有效數據使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試驗結果為3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濃度Cd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鎘濃度的增加水稻幼苗的生長受到一定影響。與不添加Cd的對照組CK相比,瓊脂培養基質中添加Cd濃度為1.0 mg·L-1時,株高略有下降但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較低濃度的鎘脅迫對水稻幼苗植株長勢的影響不大;而當瓊脂培養基質中Cd濃度≥2.5 mg·L-1時,隨著Cd濃度的增加,株高及植株生長狀態均受到明顯抑制(P<0.05);與CK組相比,Cd濃度為2.5、5.0、10.0 mg·L-1時,植株高度依次下降,且伴有越來越明顯的葉根系褐變、植株發育不良、葉尖呈現褐色壞死斑、葉色變黃現象(圖1);當Cd濃度≥15 mg·L-1時,15 d后大部分水稻植株萎蔫干枯甚至停止生長。

  2.2 不同濃度Cd對水稻幼苗生長量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Cd濃度的增加水稻幼苗的生長量受鎘危害影響明顯。與不添加Cd的對照組CK相比,瓊脂培養基質中添加Cd濃度為1.0 mg· L-1時,植株不同部位的鮮重略有下降,不同部位的干重基本不變;當瓊脂培養基質中Cd濃度≥2.5 mg· L-1時,隨著Cd濃度的增加,植株不同部位的鮮、干重均呈現顯著抑制(P<0.05);與CK相比,Cd濃度為2.5、5.0、10.0 mg· L-1時,植株葉、根因受鎘為害難越來越難以萌發,導致植株鮮重依次下降34.18%、50.63%和58.23%,植株干重依次下降22.22%、33.33%和33.33%;當Cd濃度≥15.0 mg· L-1時,植株各項生長量為試驗最低,且存活植株試驗結束后全部死亡。

  2.3 不同濃度Cd對水稻幼苗重金屬分布的影響

  由表2可知,水稻幼苗中不同部分的Cd含量均隨瓊脂培養基質中不同Cd濃度的增加而上升,Cd分布規律為根系大于地上部。在整個植株中,水稻幼苗根部對鎘具有較強的吸收與積累能力,其中當Cd濃度為20.0 mg·L-1時,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分別達到最大值,為24.532 mg·kg-1和265.509 mg·L-1;伴隨著植株中Cd含量的增加,水稻幼苗中富集的砷(As)及鉛(Pb)含量呈現逐漸增大的吸收和富集趨勢,當幼苗地下部Cd含量達到最大值時,相同部位富集的As及Pb含量也達到了最大值,分別為0.010 mg·L-1和0.120 mg·L-1,這部分As及Pb可能來自配置Cd溶液藥品中的雜質,這說明水稻幼苗中富集的重金屬存在一定協同吸收作用。

  2.4 水稻幼苗對Cd富集和轉移的情況

  由圖3可知,試驗水稻幼苗對鎘的富集能力在不同Cd濃度的瓊脂培養基質處理中差異顯著。在低濃度Cd處理時其富集能力高于高濃度 Cd處理。供試水稻幼苗的富集系數隨瓊脂培養基質中Cd濃度的增加而呈現先降低后趨于平穩的趨勢。結合表1和圖3可知,高濃度Cd處理植株的根部由于受Cd毒害而難以萌發,導致干重較小,影響了其對瓊脂培養基質中鎘的吸收能力。當Cd濃度為10 mg· L-1時,富集系數達到最小,伴隨Cd濃度繼續遞增,富集系數呈平穩趨勢。在瓊脂培養基質中的Cd濃度在0~20 mg· L-1范圍內,轉運系數呈先增長后趨于平穩的趨勢,由于供試品種的轉運系數普遍較小(0.092~0.142) ,可知Cd被根系吸收后,大部分被富集于水稻幼苗根部,只有少量的Cd被轉運至地上部分。這與周全等[13]、王新等[14]研究認為的Cd在水稻體內積累的一般規律為根部>地上部分具有一致性。

  3 結論與討論

  水稻幼苗植株在瓊脂培養基質中受Cd毒害的表現為植株發育不良、生長矮小、葉片黃化和新根難以萌發甚至死亡現象,說明Cd對水稻幼苗的脅迫會抑制水稻的生長發育,傷害植株根系,使植株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降低,影響水稻幼苗正常的光合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Cd濃度處理對水稻幼苗根長的抑制作用都明顯大于苗長和苗鮮重,且隨著Cd濃度的增加逐漸加強。當Cd濃度≥2.5 mg· L-1時,水稻幼苗鮮重、干重、株高和根長的抑制均達到了顯著程度,這必將對水稻幼苗后續生長和作物產量造成不利影響。通過比較分析發現當水稻幼苗富集Cd含量達到最大值時植株富集的As及Pb含量也達到了最大值,說明水稻幼苗中富集的重金屬存在一定協同吸收作用,且對水稻幼苗的鮮重、干重、株高和根長影響趨勢是一致的。這對于研究該水稻品種對復合重金屬污染的抗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推薦閱讀:水稻論文發sci好發表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柳州市| 中阳县| 柞水县| 天柱县| 肇源县| 沙河市| 高碑店市| 洱源县| 武城县| 雅江县| 尤溪县| 信阳市| 额济纳旗| 商水县| 竹溪县| 白河县| 宜城市| 梅河口市| 三门县| 南涧| 苗栗市| 洱源县| 确山县| 襄城县| 滨州市| 汕头市| 灵川县| 商丘市| 星座| 阿克苏市| 南召县| 泽普县| 怀集县| 安福县| 新乡市| 青海省| 库尔勒市| 老河口市| 盈江县|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