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檔案管理課程教學中育人功能開發探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檔案管理課程作為一門高校專業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多角度、多途徑地開發檔案內在的育人價值,通過課程內容設計和實習實訓安排,融入檔案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借助高校和地方檔案資源,通過思想引導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和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和敬業精神。

  關鍵詞:高校教學;檔案管理;育人功能;開發

檔案管理論文

  檔案管理課程是高等學校為文科院系和管理相關學科學生設置的一門專業課。它屬于事務性較強的應用性課程,是在檔案管理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培養和訓練學生具備基礎的檔案管理技能的專業課程,具體包括對檔案實體和檔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登記與統計、檢索、編研、提供與利用八個方面,即檔案管理的“八大業務”。筆者在大學講授這門課程六年多時間,深刻認識到檔案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具體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也要高度關注思想引領,重視檔案育人價值的開發和利用,實現“以檔育人”目標。

  檔案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的信念教育、文化熏陶和作風養成三個方面。

  一、發掘檔案社會價值,增強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

  深入認識檔案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是培養學生檔案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檔案知識積極性和運用檔案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增強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重要內容。檔案是對國家、民族、企事業單位等各種組織化機構及組織成員重要歷史實踐、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故事的記錄,集中反映所處時代的具體特征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其中蘊含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對于組織和個體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作用。

  檔案的社會價值,表現為能夠較為完整地傳承歷史、展現歷史、為現代發展提供借鑒,呈現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通過審視檔案內容,實現古為今用、西為中用,有助于科學把握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潮流、民族進步趨勢、國家重要發展思路,使各級組織和成員辯證系統地認識社會歷史,不斷樹立和強化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認識和學習的科學思維,不斷調整和優化組織成員和個體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自覺遵循歷史發展規律,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組織行為,促進個體成長和實踐,為推動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筆者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認識“檔案作為歷史的真實憑證,在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現實、造福未來中的重要作用”,運用大量案例向學生闡述“歷史檔案在國家經濟、政治、外交、軍事以及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強調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處于何種崗位,都離不開對檔案的鑒別和分析,管理和應用。如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到訪,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同志向他贈送了連母趙蘭坤在遼寧私立坤光女子學校任教時的檔案復制件,這份檔案目前由遼寧省檔案館珍藏。連戰先生接到這份禮物非常高興[2]。通過類似生動案例,加深了學生對歷史檔案重要性的認識,更增強了學習檔案管理課程的自覺性。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利用歷史檔案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四個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檔案尤其是革命歷史檔案,詳細生動記錄了無產階級革命先輩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歷史事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新中國的艱苦奮斗歷史。運用歷史檔案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社會發展的選擇,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從而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樹立“四個自信”,強化“四個意識”,不斷增強新時代的大學生所肩負的為中華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

  在運用歷史檔案教學過程中,除了發掘高校檔案資源外,要重視地方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它們豐富的館藏資源,廣闊深厚的歷史文獻,是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資料。筆者在檔案管理課程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檔案館的實習中關注和收集各級各類地方檔案館的資料,將江蘇省檔案局、江蘇省檔案館編寫的《檔案里的故事》,以及江蘇省檔案局、揚子晚報社組織,謝波、劉守華主編的《檔案穿越》作為兩本重要的教學參考案例,書中諸如“蘇中劉胡蘭、高鳳英”“中國共產黨江蘇如皋縣委印的故事”等檔案材料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近幾年筆者加強與徐州市、徐州市泉山區等地方檔案館建立聯系,定期帶學生去檔案館參觀學習,幫助整理檔案,讓學生增加對檔案的了解,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并在思想上產生內化。

  二、借助檔案資源,進行傳統教育和文化熏陶

  選擇和運用好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檔案資料,是開發檔案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高校檔案館和校史館保存大量對于學校辦學做出重要貢獻的領導人、學科創始人、著名院士、專家學者以及杰出校友和先進人物等的檔案資料,記錄了他們的奮斗歷程、人生業績和顯著成果。通過閱讀校領導簽發的重要文件、名師的備課筆記與講稿、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原件,能夠從中感受到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教風與學風。檔案記錄鮮活生動的各類典型,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對學風養成和人格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筆者所在的中國礦業大學,在11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秉承“開發礦業報效祖國,開采光明造福人類”價值追求,以實際行動推動和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工業尤其是能源工業的重要發展歷程和重要成績,通過辦學實踐積淀形成了厚重的校園文化和“好學力行,求實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

  礦大的辦學歷史、校園精神、礦大人的理想和追求,是無比珍貴和生動的思政教育素材。借助高校檔案關于名師、杰出校友、先進人物等材料,能夠對大學生給予教育、熏陶、激勵、榜樣引領。身邊的檔案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著悠久辦學歷史和光榮傳統的中國礦業大學培養了30多萬畢業生,在學校檔案館中保存著一份珍貴的畢業證書,畢業生叫張廣石。張廣石原名張世忠,生于1894年,1910年2月考入焦作路礦學堂攻讀礦業專業。他對我國的礦業感情深厚,視礦業為生命,為了踐行一生為祖國礦業奮斗的崇高信念和使命,1935年毅然為自己改了名字,把“礦”字拆分為“廣”“石”二字——改名以明志,“廣石”者,“礦”也[3]。其畢業證是中國礦大前身——中國最早的礦業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的第一屆第1號畢業證。這張“1號畢業證”非常珍貴,是礦大重要的歷史檔案,它不僅是礦大悠久辦學歷史的物證,同時也是礦大人奉獻礦業、造福人類光榮傳統的一個生動事例。2013年張廣石之子張印將這張畢業證連同課程筆記、用具等捐獻給學校。學生在課堂聽講和親臨參觀后都非常震撼和感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同學們從礦大辦學歷史檔案中思考,中國礦大在舊中國40年中近十次搬遷,顛沛流離,1909年建校之初僅有十幾個學生,到1949年4月才有205個學生。但是解放后70年,學校得到了飛速發展,而今已建成一所在校學生4萬多人、全國著名、蜚聲國際的重點大學。礦大校史中的數據、圖片、故事被教師作為生動案例直接引進課堂,使學生明確了歷史檔案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檔案收集的范圍,并在無形中受到思想的洗禮,樹立起這樣的信念: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帶來教育的發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實現志士仁人們教育興國、實業救國的理想和抱負。

  推薦閱讀:檔案員發表論文指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诏安县| 黎平县| 外汇| 庆安县| 兴山县| 六安市| 饶河县| 进贤县| 桃园市| 南华县| 仁化县| 通道| 姜堰市| 东丽区| 永修县| 博兴县| 迭部县| 香河县| 菏泽市| 乌拉特后旗| 昌宁县| 吉隆县| 昌乐县| 老河口市| 上饶市| 灌南县| 大港区| 毕节市| 九江县| 喀什市| 福泉市| 大安市| 陆良县| 阿瓦提县| 夏邑县| 宁陵县| 石屏县| 泸西县| 曲松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