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理論體系,發現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有效措施,為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提供參考。研究采用元人種志方法的七大步驟對12項原始研究進行綜合集成,構建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因素體系。研究圍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維度得到了重要因素,如社會維度下的影響因素為教育政策和地區經濟發展,并從各個角度提出了提升信息素養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 元人種志 信息素養 影響因素 大學生
當前大數據時代已來臨,它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工作、學習、生活。隨著信息社會快速發展,國家對具有信息素養的人愈發重視,培養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人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的目標之一。大學生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重視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對提高綜合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因此,面對海量信息,培養大學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當前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平臺和方法不斷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了進一步完善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體系,本文以CNKI中國內學者發表于核心期刊中圍繞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章為研究對象,采用元人種志方法,明晰我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使高校在教學改革基礎上能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升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水平。
1 研究綜述
信息素養這一概念首先由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此后其他學者逐漸對信息素養進行界定,研究角度及內容也逐漸豐富。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定義是1989年由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提出的:信息素養是具有信息素養的人需要信息時具有確認、尋找、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ALA不僅提倡把基于資源的學習作為信息素養的基本教育模式,還針對該模式提出圖書館員應把學校教學目標當作自己的職責的理念。次年,信息素養國家論壇成立,以“提高全球信息素養意識,鼓勵各種信息素養活動開展”為宗旨,廣泛開展信息素養教育交流與合作[1]。
直至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創立“大學生研究圖書館獎勵計劃”并榮獲當年ACRL教育分會教育創新獎,Kendra Van Cleave稱贊圖書館獎勵計劃的設立為評價和促進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了全新模式[2]。此外,英國也增強了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關注,成立獨立機構對信息素養進行研究,發布《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見書》,分析了信息素養的構成要素和內涵。21世紀初期,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高校信息素質聯合工作組(ANZIIL)與澳大利亞圖書館與信息協會(ALIA)頒布了信息素養框架,進一步豐富了信息素養的內涵[3]。該框架對信息素養的標準進行詳細劃分解釋,并給出了一定指導建議,標志著澳大利亞信息素養模式逐漸趨于成熟。
我國對信息素養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多基于國外的研究基礎上來進行探索,以翻譯、總結相關文獻為主。同時,部分高校響應了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號召逐漸開展信息檢索課程。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高校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養相關研究的數量也大幅增長,如羅輝認為信息素養是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為宗旨,是對傳統圖書館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不僅包括傳統教育,還涵蓋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觀念等。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普通高校圖書館規程》明確提出將信息素養納入圖書館的日常服務工作中,通過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提高他們的信息意識、信息獲取和利用文獻資源的能力,促進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2005年,《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發布,該體系是我國第一份較為系統的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4]。2008年,教育部圖工委信息素養教育工作組提出《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指標體系討論稿》,同時指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35個知識點。2015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更是明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作為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向。
推薦閱讀:圖書與情報好發表論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