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又名成長心態、成長型心理定向,是“性格品質力”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員。起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德沃克團隊的研究成果,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作為一名教育者,教育中引入成長型思維,首先收獲的是自己的成長,其次鼓勵孩子看到希望,堅信進步的可能性,這猶如陽光灑在他們心田,滋養他們的心靈。
一、背景與目的
1.基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同時,學校要為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任務。
2.基于改進學校德育方式的需要。我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國家政策,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建立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了在初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在初二、初三年級我校以心理班會、心理團輔活動、心理專家講座等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構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太倉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掛靠我校,就我校而言,重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是學校德育發展的需要,也彰顯我校鮮明的德育文化特色。
3.基于學生成長和家長發展的需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著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可以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4.基于家庭教育指導的實際需要。加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是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心理品質的需求,也是指導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校嘗試著在積極心理學引領下,開發學生和家長“成長性思維”,使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實現“三位一體”構建發展“成長性思維”的策略研究,從而形成家長和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理解努力對成長的作用,在面對挫折時,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二、價值與意義
“成長型”思維是被公認為近幾十年里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學習上,還包含情緒、態度、人際關系等方面,都有著深度的決定力。在美國,大多數學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日常教學和校園生活中滲透這種思想。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顯示了基于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發展“成長性思維”的策略研究有著豐厚土壤,但也暴露出研究的缺失。付國秋指出當前積極心理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積極心理學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根據青春期學生的教育特點,以積極心理學為引領,尋求發展“成長型思維”的策略,是一種基于實踐的理論探索。
三、行動與實踐
我們通過問卷星的形式,針對家長群體設計了書面問卷,了解到家長層面存在以下一些困惑:(1)家長對“成長型”思維知道得較少;(2)部分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極端;(3)大部分家長對如何表揚孩子缺乏深入了解。通過對心理社團學生以及班級部分學生的口頭調查,了解到學生群體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小部分學生個性較強,代際溝通存在問題,對于教師和家長的批評與指正,不能坦然接受;(2)一些學生缺乏積極挑戰的心理,得過且過地呆在自己的舒適圈內;(3)有部分學生被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小部分學生甚至直接說:老師,我天生就是笨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實施了以下策略探究。
1.學校層面策略。通過實踐,形成特色鮮明的成長型思維活動的課程體系。我們在初一年級每班選擇2-3名成績在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每周進行一次社團活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成長型思維,同時我們也結合思維導圖和專注訓練的課程,精心設計活動方案,依托學校心理名師工作室團隊進行活動研討,并通過實踐不斷改進和完善方案,我們還注重平時活動的資料收集和整理,通過平時的表現,結合期中、期末調研信息,進行“我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家長眼中的我”的立體評價體系,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成長軌跡。最后形成一套特色鮮明的成長型思維活動的課程體系。
2.學生層面策略。首先,通過班會課引入成長型思維的概念,讓學生有個初步印象。接下來設計以目標、時間和情緒管理為主題的系列課程。比如設計以“目標”為主題的班會,我們引入生涯知識,指導學生如何分解大目標,形成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并且關注他們實現目標的過程,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生勇于挑戰的能力。通過時間管理的班會課,讓學生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己統籌時間的能力。通過情緒管理的班會課,讓學生了解積極情緒的作用,并且通過現場體驗,讓學生明白積極語言暗示的力量,提升學生的抗挫能力,領悟努力付出肯定會有收獲的價值感。
其次,通過“名人效應”提升堅毅能力。我們利用班會課讓學生制作“名人”手抄報,在挑選材料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名人”的失敗經歷。對于特別優秀的“名人”,我們引導學生去關注從默默無聞到成功,他用了多少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哪些挫折?他有想過直接放棄嗎?他用了什么辦法去應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明白,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努力的付出與堅持。
第三,對學生設定高期望。羅森塔爾通過實驗得出如果期望能夠讓老鼠變得更加聰明,那么認為孩子會因為老師的期望變得更加聰明,也是有道理的。我們給孩子設定高期望,并且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實現這些期望的潛質。
3.家長層面策略。德沃克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讓2組學生進行搭積木。第一組學生出來,他表揚學生真聰明;第二組學生出來,他表揚學生努力搭積木的過程,告訴學生真棒。等到第二輪再開始搭積木的時候,2組學生發生了變化,第一組的學生會挑選一些相對簡單的積木,第二組學生挑戰難度更高的積木。所以如何表揚也是一門藝術,表揚要具體明確,并且重點表揚過程,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這段時間我發現你的課外閱讀量增加了,而且這次你課外閱讀的作業質量也明顯提高,為你點個贊。”
我們通過開設系列家長課程,招募家長,以工作坊的形式設計系列活動,通過活動的體驗改變家長認知;家長群里轉發一些關于成長型思維的文章,讓家長深入了解成長型思維,自己先成長起來。通過這些策略來提升家長家庭教育指導的能力。
與孩子一起成長便是最好的養育,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先成長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家校攜手為孩子營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校園和家庭氛圍。
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引入“成長型思維”概念,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家庭教育指導資源,指向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和家長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從而發展學生和家長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安妮·布洛克希瑟·亨得利.成長型思維訓練[M].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
推薦閱讀:心理學報編輯部咨詢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