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現代國家建構是十九世紀以來世界范圍的一個浪潮,中國也被迫卷入這一浪潮中,逐步接受西方現代國家觀念并構建起自己的各種國家學說。辛亥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國現代國家觀念轉型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政局動蕩和邊疆危局,卻使這個轉型重新陷入阻滯。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的現代國家觀念才真正催化成熟并得到較大范圍普及。在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主張中,一直存在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國家的激烈論爭,由此對國內民族關系的調適形成挑戰??傮w上看,少數民族現代國家觀念的型塑與整個中華民族現代國家觀念的轉型基本同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條件也大致相同。
【關鍵詞】國家觀念;民族國家建構;現代轉型;少數民族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現代國家建構是十九世紀以來世界范圍的一個浪潮,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思想及其實踐的一個重要主題。與國家建構息息相關的,是國家觀念的型塑或轉型。在中國,自西方現代國家觀念傳入之初,相關的宣傳和討論就已展開。時至今日,國家觀念和國家建構仍然是引人注目的話題,學術界關注的視角大大超出傳統思想史的范疇,涉及政治學、法學、民族學、新聞學等學科領域。無論在觀點上存在多么大的歧異,我們都不能否認,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的中國,確確實實在現代國家建構的道路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實踐。其中,現代國家觀念的轉型與民族關系的調適,對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特別的影響和意義。
一、從“天下”到“國家”?——中國現代國家觀念的轉型
美國學者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大部分時期,是一個使‘天下’成為‘國家’的過程。”[1]87這個沖擊力十足的觀點,在中國學術界引發的熱議至今未曾消減。無論是從“天下”到“國家”,還是從“天下”到“民族國家”,都反映出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發生巨大變化和轉型的事實。這種變化與轉型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段的糾結與掙扎,中國建設現代國家的進程也顯得極為艱辛和漫長。
何謂國家觀念?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形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國家形態包括國家的外部表現形式和內部構造形式。卜憲群認為,國家形態的外部表現,主要是指國家的各種機構設置,屬于政體部分;而國家的內部構造,主要指國家內部的階級結構、階級關系、國家權力行使的方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等,大體上屬于國體的范疇。[2]現代國家構成的三要素是領土、人民和主權,主權在君還是主權在民,是區別傳統國家觀念與現代國家觀念的分水嶺。
現代國家形態最先由歐洲興起。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逐步完成了從中世紀封建割據向統一的、具有民族意識的現代國家形態的轉變。伴隨著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離,現代國家觀念逐漸形成并確立?,F代國家形態以民族國家最為重要和最為典型,近代以來的思想和政治都與民族國家的理念及實踐密切相關。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只有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國家機器才能成功地實現壟斷暴力工具的要求,而且也只有在現代民族國家中,國家機器的行政控制范圍才能與這種要求所需的領土邊界直接對應起來。[3]20
十九世紀中后期,中國人開始接受西方現代國家觀念,并逐步構建起自己的各種國家學說。有意思的是,中國現代國家觀念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礎上不斷強化的。近代,不少知識精英曾經大力抨擊中國人沒有“國家”觀念。梁啟超認為,傳統上中國人沒有國家認同感,老百姓認同的是皇帝個人,而非國家,“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既無國矣,何愛之可云”[4]270。中國知識分子如此尖銳地抨擊國人沒有“國家”觀念,實則反映了西方思潮沖擊下的理論焦慮和現代國家觀念轉型的現實需要。這種情況到了當代西方的中國研究中,似乎被確認為一種歷史事實。列文森的“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大部分時期,是一個使‘天下’成為‘國家’的過程”的觀點,以及白魯恂(Lucian Pye)的“作為一個集體,中國不是一個正常的民族國家;它是一個硬要將自己擠入現代國家形式的文明”[5]53的觀點,已經為中國學界所熟知,并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贊同與批判兼而有之。
那么,中國古代真的沒有國家觀念嗎?當然不是。問題的關鍵,主要在于國家觀念與民族國家觀念的差別。中國是世界上少見的長期保持統一格局和文明傳承不斷的大國,以西方關于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來解釋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文明史,并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國情。實際上,關于中國古代國家觀念和國家形態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1僅以與“國”或“中國”有關的表述為例,姚大力就指出:“中國歷史上用以表述類似‘國家’觀念的語辭‘國’‘邦’‘國家’等等,可以追溯到三代時候”[6]135。而中國人自稱為“中國”,也貫穿了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王爾敏通過對先秦文獻的尋繹,發現諸書所載“中國”一詞總數達178次,大約分為5種意義,其中表達諸夏之領域的意思最多,達145次。說明在秦漢統一以前,“中國”一詞所共喻之定義已十分明確,即主要指稱諸夏之列邦,并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領域。[7]370-371
中國學者對于古代國家觀念的闡述,大多從歷史與文化中去尋找淵源。西方學者似乎也是尋著同樣的路線。故此,才會出現列文森文化至上主義的解釋。不過,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學者安部健夫就對那種認為中國人沒有國家的看法提出了批評。[8]10-11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中國中心觀”的興起,“把中國的國家觀念視為完全是一種現代現象的觀點”[6]148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以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孔飛力(Alden Kuhn)、姚大力、葛兆光等為代表的中外學者,都認為對國家觀念的價值強調,在中國并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罪w力甚至力圖“從中國內部去尋找現代國家的起源”,在他看來,古代中國不僅有國家觀念,即使是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也不完全是西方沖擊下的產物,在其內部已經醞釀著現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