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屬于胎傳疾病,命名為胎傳腦病及胎傳肌病。通過介紹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肝豆狀核變性、遺傳性腦血管病4個醫案,闡釋了整合各種治法,堅持動態辨證施方,滋其化源,治腎脾為本,并祛除內生諸邪,以減輕或解除部分臨床癥狀,才能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遺傳性神經肌肉病;精氣;胎傳腦病;胎傳肌病;肥大型肌營養不良;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肝豆狀核變性;遺傳性腦血管病
推薦閱讀:國內醫學核心期刊有哪些
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又稱遺傳性神經病,由遺傳因素所致的運動單位通路上的各個部位發生的病變,包括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和肌肉病變,如運動神經元病、肌肉遺傳病、周圍神經遺傳病、線粒體遺傳病等等。中醫對于遺傳性神經肌肉病的認識不多,一般歸屬于稟賦異常,形成胎傳體質[1]或胎傳疾病[2]。《素問·奇病論》最早記載了胎病顛疾的病機為“精氣并居”。臨床上,從精氣理論考量,姑且不論優生優育方面[3],遺傳因素對體質、發病、臨床癥狀及辨治的影響,有部分神經肌肉系統遺傳疾病或者其臨床癥狀是可以干預的[4]。
1 精氣胎傳理論
遺傳現象即精氣胎傳。先天稟賦受之父母,親子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性狀存在相似性,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和代謝方面表現出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如體形、膚色、眼睛、鼻子、耳朵、聲音、智力、天賦等等。
1.1 精氣胎傳
胎傳為疾病傳變的方式之一,是指稟賦與疾病由親代經母體而傳及子代的過程[5]。精氣胎傳不病者,稱為人異或異人。《幼科發揮·胎疾》認為人受氣于父,成形于母,陰陽變而成其身;胎疾即“因父母稟受所生者”。精氣胎傳以致于后天臟腑陰陽虛弱、氣血津液平衡失常,“變蒸”氣化之后,產生體質差異,或者逐步產生內邪,內邪蘊集日久,由潛證成為外顯證候,形成不同的發病傾向或者疾病狀態,臨床表現為腦病、肌病、筋病、臟腑病、氣血津液病,或者神志、認知、性格、形體、功能等障礙,稱為胎證、胎疾、胎病、胎傳性疾病。
早發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容易歸因于胎傳疾病,遲發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病,有些在成人發病,往往混入雜病范疇,有些屬于疑難雜癥。如運動神經元病、線粒體肌病等歸于痿病,遺傳性共濟失調歸于骨繇,周圍神經遺傳病歸于痹病,肝豆狀核變性歸于顫病等。有學者認為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與肉苛、21-三體綜合癥與墻基卑、亨廷頓綜合癥與大等有相似性[6]。這些疾病的精氣胎傳發病情況,古人認識并不深刻。
1.2 胎傳腦病及胎傳肌病
遺傳性神經肌肉病的病種繁多,分類復雜,具體疾病的特異性癥狀顯著;其共同臨床癥狀及非特異性癥狀和體征如智能減退、行為異常、不自主運動、語言障礙、癇性發作、共濟失調、癱瘓、感覺異常、肌肉異常等等,以及面容異常、五官畸形、白內障、青光眼、晶體移位、視神經萎縮、夜盲、耳異常、舌系帶短、顴骨狹小、脊柱裂、四肢短小、指趾異常、弓形足、皮膚毛發異常和肝脾大等等,均有一定診斷價值。
古人對胎傳現象及胎傳疾病的認識有限,只認識到部分早發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并且也沒有區分獲得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的相關疾病,大多籠統的描述為形異、能異、性異。有學者將胎病種類分為胎熱類胎病、胎毒類胎病、驚風類胎病、虛怯類胎病、出生缺陷類胎病[7],包括胎傳腦病如胎驚、胎癇、胎風、解顱、癡愚等,及胎傳肌病如痿軟、痙攣、僵硬、痹痛、侏儒等。對胎傳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較多記錄,但對其發病機制認識非常有限。如稟賦精血不足則胎弱、癡愚、五軟、五遲、夭折;肺氣不足,則皮薄怯寒,毛發不生;心氣不足,則血不華色,面無光彩;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肝氣不足,則筋不束骨,機關不利;腎氣不足,則骨節軟弱,久不能行。精血異質則胎異、畸形,主要表現為形態結構異常。胎毒為病,精血夾毒,一指胎寒、胎熱、胎黃、胎搐、瘡疹等;二指遺毒又名遺毒爛斑,如先天性梅毒。
《靈樞·決氣》云:“兩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先天精氣異常,胎稟陰陽失衡,各有太過不及,承制氣化紊亂,則先天元氣化生的后天營衛之氣紊亂;后天氣化失司,諸邪內生,虛實夾雜,則先天精氣紊亂隱寓之形神異常發育外顯,胎傳疾病與生俱來。《活幼心書》提出以頭項、口、手、足、肌肉軟為“五軟”,《醫宗金鑒》以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為“五遲”,《幼幼集成》將手、腳、腰、肉、頸硬定名為“五硬”。《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有云:“由在胎之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于兒臟,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語矣。”《活幼心書·五軟》指出先天稟賦不足常見原因“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藥強補有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有或其父好色貪酒、氣體虛弱;或年事已邁,而后見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墮胎之劑不去,而竟成孕者”;“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又為六淫所侵”。《保嬰撮要·五軟》認為:“此五者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其中,有些病因與“胎傳”差異性明顯。分析五軟、五硬、五遲的具體病因及癥狀特點,較多的屬于大腦發育不成熟(產前、產時或產后)或獲得性非進行性腦損傷(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外傷、感染)導致的腦性癱瘓,可能也包括神經遺傳病的先天性發育缺陷(畸形、宮內感染)導致的腦性癱瘓[8]。因此,有研究者建議腦性癱瘓以五遲、五軟復合命名[9]。腦性癱瘓是一組不同原因導致的、不同種類和嚴重程度的多樣化的癥候群,是否是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屬于遺傳性神經肌肉病的哪一個具體病種,必須做出明確診斷。
2 辨治方法
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臨床癥狀復雜、診斷困難,基因檢測是明確診斷的終極手段[10]。筆者主張首先必須明確是否是遺傳性神經肌肉病,之后診斷遺傳性神經肌肉病的具體病種,再整合中西醫康復方法,進行辨病辨證論治,可以減輕或解除部分臨床癥狀,才能提高生存質量。如驚風類胎病主要指驚風、抽搐一類的疾患,涉及癲癇(胎搐、癲癇),高熱引起的急性抽搐(胎風、胎驚),慢性吐瀉或發育不良及佝僂病引起的慢性病抽搐,亦有將新生兒破傷風(臍風、撮口、噤風)歸為此類的[7]。其中,多種疾病不屬于胎病。《幼科發揮·胎疾》根據胎疾的性質將其分為可治、不可治、不必治三類,并指出其治則:“胎稟之病,當隨其藏氣求之。”滋其化源,并祛除內生諸邪。
2.1 治腎脾為本,恢復氣化
化源即生化人身的元氣,人身元氣寄于命門水火,賴脾胃以滋養。精氣源于腎命,氣血生于脾胃。滋其化源,當以脾腎為主,脾腎相生,兼顧五臟,承制生化。(1)補益先天與后天,補虛固本以復生克制化之常,宜用平和之劑,常用六味地黃湯、八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之類。臨床上往往脾腎同治,分別脾腎側重,選擇成藥久服。如復元丹(炮附子、木香、茴香、川椒、獨活、厚樸、白術、陳皮、吳茱萸、桂心、澤瀉、肉豆蔻、檳榔)、補天大造丸(紫河車、炙鹿茸、炙虎脛骨、炙龜版、生地黃、山藥、牡丹皮、澤瀉、白茯苓、山茱萸、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枸杞子、當歸、菟絲子、炒補骨脂、懷牛膝、炒杜仲、肉蓯蓉)、龜鹿二仙膏等。(2)根據腎脾與五臟相關性,與其他臟腑同時燮理。《育嬰家秘·胎疾》說:“所謂胎稟不足者,各隨五臟論之。”《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說:“心肺脾三臟有補有瀉,肝則有瀉無補,腎則有補無瀉也”;并且,“當視標本之緩急而治之”。常用方如安神丸(芒硝、白茯苓、麥門冬、山藥、甘草、寒水石、冰片、朱砂)、瀉心湯、阿膠散(阿膠、牛蒡子、炙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瀉白散、保和丸、瀉黃散、當歸龍薈丸、補腎地黃丸(山藥、山茱萸、熟地黃、鹿茸、川牛膝、牡丹皮、白茯苓、澤瀉)等等。
2.2 治內邪為標,因應病機
后天臟腑陰陽虛弱、氣血津液平衡失常,產生痰、濕、瘀、毒等內邪,全身臟腑經絡邪氣蔓延,虛實互生,更虛更實,形神同病,多種正氣虛損,日久諸邪交冱,虛實夾雜并存。遲發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病,虛實夾雜尤為突出。并且,隨著病情發展,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內涵表現為動態病機變化過程。因此,錯綜復雜的病機變化決定了遺傳性神經肌肉病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多系統疾病、難治性疾病。邪正關系的消長變化動態,決定了辨證論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11]。治療上,以精氣虛弱為本,以內邪蘊結為標,補瀉和合,三因制宜,多法配伍,動態因應病機變化。如癲癇病要堅持辨病、辨證、辨體的方法,遵循證變法變藥變原則,動態辨證施方,防止中藥耐藥性,避免一方長期應用[12]。《育嬰家秘·癇》指出,胎癇“初病之時,便宜服通竅化痰鎮心之劑”,用斷癇丸(黃連、石菖蒲、青礞石、朱砂、珍珠粉、鐵花粉、膽南星、甘遂、沉香、茯苓);頻愈頻發,“久則脾腎俱應,常身冷而目閉,必用益黃散、四君子丸補脾,遂能飲食;又不愈,以地黃丸補腎”;失治誤治精氣損傷,“淹延年久,其狀如癡、如健忘者,終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