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了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當今,我們要全面理解、把握《決定》,在實踐中貫徹《決定》,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全面深化改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
(一)哲學理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靈魂,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勝利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而“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即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這個大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整個社會主義時代和將來共產主義社會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在1844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揭示了哲學和無產階級內在聯系:“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德國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2]16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無產階級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因而它必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恩格斯指出:“我們黨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科學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3]這個科學世界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馬克思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這些觀點總結起來就構成作為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4]7“馬克思學說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4]67毛澤東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5]無產階級宇宙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分析中國國情,制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找到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勝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在科學和實踐基礎上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是唯物論和辯證法在實踐基礎上、在科學基礎上的有機統一。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也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客觀世界既是物質的,又是運動的、充滿矛盾的。因此,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保護)世界,既要堅持唯物論,又要堅持辯證法,既要照唯物論辦事,又要照辯證法辦事。離開辯證法講唯物論,就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論,就不能自覺地、全面地、科學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就不會積極能動地去改造世界。離開唯物論講“辯證法”,“辯證法”就會變成唯心主義辯證法,變成“變戲法”“詭辯”,在政治上就會出現冤、假、錯案。馬克思、恩格斯以社會實踐的觀點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6]16事實上,要改變世界,必須依靠生產斗爭實踐、科學實驗實踐、革命實踐、改革實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馬哈的提綱》第11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19同時,只有從辯證唯物主義去理解實踐,才能說明實踐的前提、基礎、對象、根源、過程和規律。脫離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實踐”,把實踐放在唯物主義前面,不是科學的、正確的、革命的實踐。實踐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是不可分割的。離開實踐講唯物主義,是機械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同樣,離開唯物主義、辯證法講實踐,實踐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實踐中就會變成蠻干、盲干,造成災難性后果。我國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實踐”給人民帶來重大災難,1966年至1976年,長達十年的“階級斗爭實踐”,更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這個歷史教訓,要世代記住。我們今天離開科學講“發展”,離開唯物論和辯證法講“發展”,就會破壞自然,破壞生態環境,也會帶來災難性后果,其教訓同樣非常深刻。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從哲學視角反思新中國60多年成功的經驗和失誤、挫折的教訓,首要的問題就在于是否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是否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認識和處理了主觀與客觀、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黨犯了長達20余年“左”的錯誤。從哲學上反思,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沒有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主觀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主觀能動性不符合客觀規律性。《決定》總結改革開放35年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7]17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對歷史進行了嚴肅認真的反思,科學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唯物辯證地認識和研究國情。鄧小平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8]163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的論斷。黨的十二大,第二次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科學地闡明了它的歷史前提、基本含義和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線,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是對我國基本國情認識的一次飛躍,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肯定我國現階段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7]178這就有極強的針對性,使我們能保持清醒頭腦。我國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在全世界處在第二位,但我們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人民富裕程度不平衡。我們必須從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客觀實際出發,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這是當代中國所處的“世情”“國情”“黨情”的實際決定的。一句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中國才有出路,才有活路。當代世界的經濟、政治發展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當前世界形勢的發展仍然有利于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抓住機遇;另一方面,中國當前面臨著經濟、政治、外交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面對、應對各種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既有復蘇跡象,也面臨基礎不穩、動力不足、速度不均勻等問題。面對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無論是發達經濟實體還是發展中經濟實體,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決定》正是應對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由當代中國的國情和黨情決定的。目前我國暴露出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決定了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順應時代潮流,滿足人民期待,保持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總之一句話,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科學實踐觀點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在1937年寫的《實踐論》,全面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長達20余年時間偏離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個人迷信盛行。1978年5月開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破除了個人迷信,破除了“兩個凡是”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打開了人們思想解放的閘門,恢復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一定意義上說,真理標準的哲學大討論,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鄧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8]143《決定》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7]179全面理解、貫徹《決定》,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的成為固化利益,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所以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改掉那些不合法、不合理、不利于生產力發展、不利于人民共同富裕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敢于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決定》指出:“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7]176解放思想無止境,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觀點的。現在和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實踐過程中,必須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求真務實,順應時代本質要求,深刻把握時代的變化,緊緊抓住時代特征的精髓。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全面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決定》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全面性要求。列寧說:“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不可能完全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們防止錯誤和防止僵化。”[9]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也說:“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謂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問題。”[10]312-313“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10]313-314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六個方面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緊緊圍繞六個方面的改革,而且每個方面的改革也要體現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又具體體現在15個方面。《決定》分16個部分,除第一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外,其他15個部分就是全面改革的具體方面。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大建設。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讓市場與政府各歸其位;權力與權利規范有序;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精神與物質相得益彰;生態與發展和諧共存。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歷史唯物論的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堅持生產力觀點和生產力標準習近平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他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把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人們觀察、分析、研究復雜社會歷史現象重要理論武器。同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客觀要求,就是為了“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7]178。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為了使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進一步和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全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就是生產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列寧第一個提出“生產力標準”,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11]。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12]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準。”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生產力標準”概念:“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今天,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生產力標準,以“三個有利于”標準去指導和檢驗改革。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觀點和人民利益標準,堅持人民為本習近平強調: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觀點和人民利益標準,概括起來就是“人民為本”。人民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改造世界、改造社會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方法論;人民為本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一切為了人民;人民為本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的解放、富裕、幸福,一切革命、建設、改革的成果讓人民共享。人民為本,概括起來就是五個“一切”,即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功勞歸功于人民,一切成果讓人民共享。《決定》自始至終貫穿人民為本的理論。“人民”一詞是《決定》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之一。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為人民強烈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一切為了人民。怎樣才能全面深化改革?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7]178。“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7]177這也是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就是為了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7]177。《決定》提出了六個“緊緊圍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每項改革都是為了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生態等等方面的實際利益,要使人民當家作主、共同富裕,過上幸福生活。怎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體、主人。全面深化改革其廣度、深度、難度都是空前的。我們要相信13多億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無限的。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激活中國人民的活力,形成強大的合力,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總之,只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做到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成果讓人民共享,那么我們所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也就一定能夠成功,也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