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性散文。作者從南懷瑾仙逝說開去,從多層面多角度論述南懷瑾為學者、為行者的一生。作者引經據典,就事論事。既有小事描摹、細節刻畫;又有大略評價、整體論述。在娓娓道來中,一個血肉豐滿有情有義的學者形象躍然紙上。
【人物檔案】南懷瑾(1918-2012),浙江樂清人,國學家,實業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自小接受中國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了諸子百家的各種經典。一生著述頗豐,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代表作有《論語別裁》《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么》等。
【素材快遞】
棄武向佛,面壁三年圖破壁
1918年,南懷瑾出生于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小時候的他調皮搗蛋,一次,南懷瑾和鄰居孩子吵架,互罵臟話,父親一氣之下,把他推進門前小河溝里,成了落湯雞的南懷瑾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13歲那年,他小學畢業考試考了個倒數第一,拿了個肄業證書。父親要他去學木雕或去商店做學徒,他不肯,而是在家自修。四年間,除精研“四書”、“五經”外,涉獵遍及諸子百家,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歷法諸學。
1935年,17歲的南懷瑾聽說杭州浙江國術館不要學費,管吃管住,于是欣然前往。在同班同學中,他個頭最小,年紀最輕,但每門功課,每種武藝,他學得最快最好。兩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得武術教官的資格。后在成都中央軍校任校教育隊武術教官和政治指導員,并在青城山靈巖寺認識了禪宗大師袁煥仙。1942年,袁煥仙到成都創辦維摩精舍,南懷瑾辭去公職,追隨其左右潛心修佛參禪。袁煥仙在維摩精舍講學,涉及儒釋道三家學問,南懷瑾把它逐字逐句地記錄下來,編成《維摩精舍叢書》。為求深入研究佛法,南懷瑾奔赴峨眉山的大坪寺閉關,穿上僧衣三年閉關閱藏,齋戒素食,青燈古佛旁日夜苦讀經、律、論佛家經典,通讀佛教典籍《大藏經》,終生受益。
素材解讀:作家柳青曾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關頭只有幾步。”此言甚是。從一個生性頑劣的孩子成長為學有所成的大家,和他不間斷的學習密不可分。生逢亂世,如不能報國殺敵,就當獨善其身,遇到感興趣的佛學理論,南懷瑾毅然決然辭去公職,閉關三年,潛心修道參禪,深悟禪機,對佛理有了精深的研究,對以后的著書立說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適用話題:頑劣、改正錯誤、潛心學問、機緣
嘔心瀝血,著書只為稻粱謀
出關后,南懷瑾輾轉來到臺灣,兩女兩子先后出生,他棲身于基隆海濱一個陋巷里,擠在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的小屋里。為了生存,一家人不得不典當衣物。1955年,他在窘困的處境下,寫出了《禪海蠡測》一書,卻一本都賣不出去。不久,他舉家遷到臺北龍泉街,住在販夫走卒喧囂終日的菜市場附近。此處環境更為惡劣,污穢堆積的菜市場臭氣熏天,販夫走卒之聲喧囂終日。南懷瑾身居其中卻充耳不聞,在困頓中煮字療饑,他常右手執筆寫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推著搖籃,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哭鬧。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力作。但在書店堆放在角落里,少有人購買。后來,一個商人出錢買下一些書,誰知這個商人原來是個肉商,把這些書買回去后,拆開來包肉用的。南懷瑾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寫下去。
真正讓南懷瑾“大紅大紫”的則是一本《論語別裁》。南懷瑾用時代的角度,白話的表達,加以經史的空前方式講《論語》,受到了大眾的廣泛追捧。講稿隨后以《論語別裁》為書名出版,引起轟動。后來,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在大陸出版《論語別裁》,風靡一時。幾年間,《論語別裁》發行即過百萬冊,堪稱中國圖書界的一個“神話”。
素材解讀:超然物外、性情灑脫是南懷瑾的秉性,所以他能在艱辛的日子里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撿起擱置很久的筆,在窘困的處境下,著書立說。《論語別裁》打通了廟堂和江湖的界限,讓普通大眾對傳統儒家文化有了親切感。從一本書也賣不出去,堅持到洛陽紙貴、一書難求,顯示出他的國學造詣之深厚。
適用話題:君子固窮、堅守、鬧中求靜、叩問內心
書生報國,修建溫金大動脈
1912年4月,孫中山乘船來到溫州,看到這個地方還沒有通火車,覺得很遺憾,于是將修鐵路的理想寫進《建國方略》中。然而,七十年過去了,溫金鐵路都因為山高水急,投資過巨屢次胎死腹中。1988年,來自溫州老家的領導想讓南懷瑾出山修溫金鐵路。修鐵路,談何容易!那是用錢鋪起來的,投資大且不論,還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環節,其中的艱難與復雜難以想象。周圍人都勸導:“拿錢去修鐵路,恐怕只有傻瓜才會干這樣的事!”
夜闌更深,南懷瑾輾轉反側,起身下床,在燈下翻開了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浙江礦產資源相對貧乏,而浙西南的溫州地區卻蘊藏豐富。如果修建一條由溫州直達金華、進而把溫州與浙贛鐵路大動脈緊緊聯接起來的鐵路,將
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于是南懷瑾不顧年事已高,不惜透支體力與精力,答應出面牽頭修建金溫鐵路,并拿出畢生積蓄1286萬美元進行投資。1992年12月,金溫鐵路正式開工,六年后全線開通運行。
素材解讀:南懷瑾雖旅居異鄉,卻心懷故土,六年修建百年路。一個書生,為了造福桑梓、振興家鄉經濟,不避艱險,慨然應允,挺身作了金溫鐵路的催生者,這實在是個奇跡。在南懷瑾看來,修金溫鐵路,并非為了賺錢,而是為子孫后代謀福利。
適用話題:心懷天下、回報故鄉、感恩、利在千秋
傳道授業,興辦太湖大學堂
催生金溫鐵路者之后,南懷瑾說:“區區一條人間鐵路算什么。將來,我想修一條人道之路。”2004年,南懷瑾回到大陸,定居蘇州,創建太湖大學堂。此舉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于是在中國,書院這種古老的教育形態,重又興起。山東,有作家張煒創辦的“萬松浦書院”;陜西,有陳忠實的“白鹿書院”;天津,有“北洋書院”;江蘇,有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太湖大學堂建立后,南懷瑾縱論古今的淵博學識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風格,吸引了正統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兩界的名流,有些人甚至專程從美國、東南亞趕來。一個叫李慈雄的大二學生,對國學的濃厚興趣,想找南懷瑾想拜師學習,但無力交學費,南懷瑾要他打工代替,工作內容包括:打掃廁所、擦地及倒茶等雜事。打工半年后,南懷瑾開始教他文章,后來李慈雄成了上海斯米克集團董事長。
在成人教學之外,學堂還有一個小學部。作為南懷瑾的“試驗田”,這里不同于普通的民辦教育,不涉及數理化,更強調古文、武術、中醫等傳統教育,學堂要求學生必須認識繁體字。也不同于其他公立小學,這里沒有講臺,沒有課桌,幾張圓桌和幾十把椅子,是小學生們上課的地方。學生們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開始練習武術半小時。在課程設置中,學生有大量時間在戶外,講到山水、四季,都讓學生去接觸、體驗。有時要求學生采五種草藥回來,曬干,做成草藥。
素材解讀:傳統文化只有既往開來,才能古為今用、啟迪后學。南懷瑾終其一生都致力于做中國傳統文化的播種人,攜帶文明火種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用自身的閱歷和方式,讓古籍中的孔孟之道重煥生機,吸引了下至兒童上到教授來次聆聽教誨。這位致力于儒、釋、道文化研究的大師,最終在太湖大學堂駕鶴西去。昔人已逝,偉大的文化復興之夢,卻在南懷瑾等人的努力下增添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