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比較分析墨家的名與亞里士多德的概念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墨家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墨經》是中國古代邏輯學創立的標志。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西方邏輯學之父,他的邏輯學著作是《工具論》。在《墨經》和《工具論》中,都對概念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

  一、墨家的名概述

  中國古代的邏輯學稱為名辯學。名是其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名的主要含義是概念,有時也有名稱或語詞的意思。墨家對名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首先,墨家對名的實質進行了闡述?!赌洝分械拿?,既指概念,又指語詞?!赌洝氛f:“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又說:“名,實名。實不必名。”這就說明了名與實的關系,即實先名后,名要服從實,這表現了墨家極為樸素的一種唯物論思想。后期墨家在總結前人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以名舉實”。這表明利用語詞列舉事物的性質、特征,模擬事物的本來面目,就象畫虎來表現真虎一樣。形象地說明了概念的名與語詞的名的關系?;⑹腔?,以名列舉模擬,名又要以語詞表達出來,將實、詞、名的關系闡述的非常清楚。

  其次,《墨經》區分了名和指,進一步說明了名的概括作用。指,是用手來指具體事物。是比名更原始、更直接的交流思想的方式。《經說下》說:“或以名示人,或以實示人。舉友富商也,是以名示人也。 “指”,這種表達方式沒有擺脫實物的具體形象和感官對眼前實物的感覺,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對象不在眼前,指就失去了作用。而名則不受感官與具體事物的限制,它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第三,《墨經》從外延上對名進行了分類,即達名、類名、私名?!赌洝氛f:名、達、類、私。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就是說,名從外延上可分為達名、類名、私名三種。達即周遍、全面之意。即只要是這樣的事物,具有如此這般性質的事物都一定可以用這個類名來稱謂。如凡是具有“一中同長”屬性的事物,均可以用“圓”來稱謂。私名,是指稱一個特定對象的名。如“臧”(一個奴隸的名字)這個名,它僅僅限于指稱臧這個實。

  二、亞里士多德概念論概述

  亞里士多德的概念論分為兩部分,一是十范疇體系,一是四謂詞理論。 亞里士多德從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三方面提出范疇問題,并建立了范疇理論體系。他在《范疇篇》中提出十個范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從邏輯上來看,“人”、“馬”這些語詞或用語,是表示實體的范疇;“在家里”,是表示地點的范疇;“今天”是表示時間的范疇。而人、馬、在家里、今天,只是語詞或用語,它們本身不是范疇,但它們所表示的內容都屬于一定的范疇。

  除了主詞和謂詞的最高種類的范疇之外,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四謂詞理論。為什么要研究四謂詞?亞里士多德說:“論證所由出發的材料同推理所由產生的題材,在數目上是一樣多,而且是相同的。因為論證從‘命題’開始。每一個命題和每一個問題所指明的或是一個屬;或是一個專門固有性; 亞里士多德的意思實際上是要表明謂詞和主詞的關系有四種,即屬、固有屬性、偶性、定義。他分別定義了四謂詞,并詳細地進行了解釋,其中涉及到了概念問題的一些根本方面。

  (1)屬。屬是對一些不同種類事物的本質范疇的述說。也就是說屬以下可以有很多種,屬可以述說種,種不可以述說屬。如可以說“人是動物”,但不可以說“動物是人”。屬和種是亞里士多德范疇、概念論中的重要概念。

  屬和種是不能分開的,屬離不開種,種離不開屬。單獨一個概念無所謂屬或種,在一個命題“人是動物”中,動物這個謂詞相對于人這個主詞來說是屬;而人相對于動物來說是種。屬和種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

  (2)固有屬性。固有屬性不表示一事物的本質,但卻是此事物專有的,并且可以和它相換位述說。如“人是能學習語法的”也可以說“能學習語法的是人”。

  (3)偶性。偶性即偶有屬性,非必然屬性。它可以屬于或不屬于某事物,或屬于或不屬于同一事物。也就是說,如果p是s的偶性,那么p可以屬于s,也可以不屬于s,或屬

  于其他對象。“白的”和“坐著”,對于一個人來說,就是偶性。因為人可以是白的,也可以不是白的;人可以坐著,也可以不坐著,或別的動物坐著。所以,以偶性為謂詞構成的命題,主、謂詞不能換位。我們可以說人是白的,但不能說白的是人。

  (4)定義。“定義是表明某事物的本質的詞組”。什么是本質?“是事物之所以區別于其他事物的一種屬性,例如人之能獲得真知是其一種本質屬性”。也就是說一個命題,其謂詞如果是表述對象本質的,那么它就是定義。

  三、二者的比較分析

  墨家和亞里士多德都對概念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相似之處是關于概念的論述都有濃重的自然語言邏輯色彩,都不很全面系統,如,關于虛概念、空集則接觸甚少,或有所忽略;就具體內容而言,《墨經》中的達名相當于亞里士多德的范疇。除此之外,二者的差異是很大的。

  首先,二者研究概念的目的不同。

  《墨經•小取》提出名辯的六大任務:“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這六大任務涉及解決政治、倫理、是非、對錯等多方面的實際問題。這表明他們對“名”的研究是以關懷社會秩序為中心,以解決現實社會的倫理、政治問題為目的。這一狀況促使墨子在關注名的社會規范意義之外,也注意到名自身的認識論問題。這樣,墨子就開創出墨家的名辯學。但是,就兩者的關系看,后者的研究是為前者服務的。但是,他們對“名”的討論仍以社會關懷為目的,注重語言對社會秩序的調節性功能。

  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的《前分析篇》開篇就指出:“我們首先要說明我們研究的對象以及這種研究屬于什么科學:它所研究的對象是證明,它歸屬于證明的科學。”“我所謂的證明是指產生科學知識的三段論。所謂科學知識,是指只要把握了它, 就能據此知道事物的東西。”這說明亞里士多德邏輯的目的是獲取科學知識,即“求知”,而它的任務是“探索(求知)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推理即三段論。研究推理就要研究推理的成分以及其成分之間的關系,亞里士多德對概念的研究就是為推理,為求知服務的。

  其次,二者對概念的分析方法不同。

  墨家側重名實關系(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系)的分析,關注名的本質,無論在外延上還是內涵上對名的劃分,進行的都是詞意和語用的分析。。墨子就曾講:“今瞽曰:‘鉅者白也,黔者黑也’。雖明目者無以易之。兼白黑,以其取也。”(《墨子•貴義》)這就是說,我們關于“黑白”、“仁與不仁”的知識其實并不是根據“名”來的,而是根據實際的經驗,是我們根據經驗賦予“名”實際的意義。墨子這里非以其名、而以其取的論述闡明了取實予名的思想。墨子之后,這一經驗主義的語言觀又為墨子后學所繼承和發揮?!督浬稀分v:“舉,擬實也。”《經說上》講:“舉,告以之名,舉彼實也。”對名的分析必須就“實”來討論,所以,墨家在將名分成三類時說,達名是“有實必待之名”,類名是“若實也者必以是名”,私名是“是名也止于是實也”。在這里對名的分析也就變成“名實”關系的討論了。所以,墨家對名的分析方法不可能是純粹語言分析的,而是以“實”為依據的、對語言的經驗分析,這是墨家一貫的經驗主義立場。

  亞里士多德對概念的分析方法和墨家相反,是側重詞性和語法的純粹語言分析方法。他注重屬種之間的關系,重視下定義的方法。從分析三段論的前提即命題入手,把命題分為主詞、謂詞,通過對主詞、謂詞以及主、謂詞之間關系的分析,提出了四謂詞和十范疇理論。

  綜上所述,從研究目的上看,與亞里士多德概念論的“純粹求知”的本體論目的相比,墨家的名缺乏知識層面的“純粹性”,它以社會關懷為中心,注重解決社會政治、倫理秩序的現實問題,它的目的是實用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亞里士多德的概念論體現的是一種本體、語言、邏輯三位一體的理性思維方式,墨家的名體現的則是社會、實用、經驗三位一體的經驗思維方式。二者如此不同,絕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等同起來。

  【參考文獻】

  [1]張家龍.邏輯思想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5

  [2]楊百順.比較邏輯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73

  [3]馬玉珂.西方邏輯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31

  [4]楊百順.比較邏輯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74

  [5]亞里士多德.工具論[A].亞里士多德全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247

  [6]陳聲柏.先秦名學與亞里士多德的范疇[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 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青海省| 东山县| 集安市| 九江市| 莱西市| 西乌| 田阳县| 嵩明县| 化德县| 花莲县| 监利县| 深水埗区| 安义县| 隆林| 绥芬河市| 达尔| 张家川| 衡水市| 宣城市| 隆子县| 收藏| 鞍山市| 监利县| 太和县| 察隅县| 安康市| 秀山| 昆明市| 庆元县| 辉县市| 克什克腾旗| 华池县| 绵竹市| 泰宁县| 普宁市| 乌拉特中旗| 红安县| 游戏| 阿拉善右旗|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