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認知語法以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為理論基礎,主要闡述了人們對世界的感知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種種認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約束語法構造的,并深入解釋語法規則背后的認知方式和心理基礎,以及構造與意義之間的關系,仔細描寫人腦在使用語言和形成規則時的心智活動,以及人們掌握語言單位和構成更大構造的能力。認知語法嘗試給語法范疇和語法構造作出一個較為系統的、一致的解釋,從而為語法解釋找經驗和概念上的理據。”
一、認知語法的出現
“認知語法的出現標志著語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轉向了注重意義,將形式與意義密切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認知語法”從名稱上看似乎是對語言的認知研究范式的統稱,其實是對Langacker語言研究的專指。認知語法脫胎于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其主要學術主張都是對生成語法的反動。
認知語法通常指以Langacker為代表的一派認知語言學家所從事的研究,強調用語法以外的因素來解釋語法現象。Langacker所創建的認知語法,主要運用“象征單位”和“識解”等來分析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詞素、詞、短語、分句和句子。
二、認知語法研究的“新思路”
認知語法徹底摒棄了傳統語法中的詞類劃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張區分詞匯結構和句法結構,也不依賴傳統語法中常用的名詞、動詞、主語、謂語、賓語等術語,認為這些傳統分析方法作為一個理論缺乏一致性、統一性和系統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釋力。認知語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語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體驗性;
2.以語義(概念化)分析為基本出發點;
3.依據幾種基本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來對語法作出統一解釋;
4.只設三個單位:音位單位、語義單位和象征單位;
5.用“識解”來描寫語法;
6.堅持整合觀,接受部分組合觀;
7.語法具有象似性;
8.語法具有模糊性:詞素、詞匯、詞法、句法構成一個連續體;
9.通過典型事件模型解釋英語基本句型。
認知語法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它不僅要解釋已固化的語法單位,而且還要解釋運用已有象征單位組成新單位的創造力。因此認知語法為解釋語法具有生成力(productivity)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統一的理論框架。
三、認知語法的“構式”
認知語法認為語法是由語法范疇和語法構式組成的,構式不是部分的總和。語法構式是復雜的概念結構和表達這個概念結構的方法之間的配對結合,語法構式包括在概念極中對認知功能的限制,如已知和新知信息、注意焦點等。每一個語法構式還陳述若干限制,即對某一語言中復雜內容如何在音位上表達的限制。每一個語法構式可表明:
1.語法構式各部分的意義如何連接成整個構式的意義;
2.概念組合如何用語言形式表達;
3.通過上述兩點可表達什么樣的附加意義和認知功能。
(一)語法構式的多義性
語法構式就像詞匯一樣,也可能是多義的。在語義極有許多系統性相關的概念,形成了輻射性范疇,表達了這種多義性。
(二)語法構式的體驗性
語法構式不是把無意義的形式任意地置放在一起,而是表現了人類組織基本經驗的方法。
(三)語法構式的合成型
語法構式陳述、概括、描述語法形式是如何被用來表達特定概念內容和認知功能的。每一個語法構式可被視為一個條件,管轄著語言表達復雜概念的方式。語法構式通過疊置組合而成,如果符合共同的條件,就能相互適合,被置于一起。一種語法構式陳述一些限制,在這些限制下,其他語法構式就能相互結合。
在認知語法中,一個句子的語法構式是由多個語法構式給定的。每一個語法構式有一個層級性語義結構的語義極和一個層級性表達結構的音位極。概念范疇具有概括性,是在個別概念層次之上的。這些概念范疇包括特性、事物、過程、方式等。
四、認知語法的“識解”
語義是語言的核心,而語義的核心是識解。識解使得語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種不同方式來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語言行為。語言由此而變得更加復雜和靈活。
識解指的是人們的認知能力,不同的認知方式作用于同一情景,導致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和不同的意義。研究人們的不同的認知能力在語言表達中的具體體現正是認知語言學的總體任務。
把動態的認知過程引入語法分析,是認知語法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同樣一個對象,由于認知視點的不同,會影響人們選擇不同的句式去表達。認知語法把這種認知視點變換與語言結構選擇之間相互作用的現象叫作“識解/詮釋(construal)”。“識解”即聽話人和說話人傾向于對某個特定情景形成無窮的理解。
比如我們面前放了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不同的人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就會選擇不同的句式:
A.The glass with water in it.里面有水的杯子。(觀察視點是杯子)
B.The water in the glass.杯子里面的水。(觀察視點是水)
C.The glass is half-full. 杯子裝了一半的水。(觀察過程是從杯底往上看)
D.The glass is half-empty. 杯子一半是空的。(觀察過程是從杯口往下看)
對同一個客體的四種不同表述,反映了不同的認知識解。這些不同的認知視點或者過程,影響了句式的選擇或者表述內容的差異。
諸如名詞和動詞、主語和賓語這樣的基本句法范疇,是對它們所指概念內容的抽象的(圖式化的)語義識解。這些基本句法范疇都有基本意義,但都是在人們對經驗作出各種識解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所以Langacker創建了一套分析句法范疇的語義識解系統(精密度、轄域、背景、視角、凸顯)。在跨語言對比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相同的意義范疇,但這些相同意義范疇的識解卻因語言而異。這成為認知語法的一項主要內容和一個重要特點。
例如:英語的“sick”被識解為一個形容詞,具有非時間性,是總體掃描的結果,因此它需要借助表示時間的系詞“be”(為順序掃描)來表示。而漢語的“病”則被識解為動詞,屬于程序性掃描,本身就具有時間性,因此不需借助系詞構句。
“識解”,特別是其中的凸顯原則,包括側面與基體、射體與界標,對語言理解和語法分析既十分新穎,又非常實用,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例如:1.解釋詞義;2.劃分詞類;3.分析所有格構造;4.描寫基本句型;5.分析分句主語和賓語的擇用情況;6.解釋語法構造;7.解釋隱喻和換喻。
語言使用事件是一個實際的語言使用行為,無論是語言表達式的選擇,語言資源的利用還是非語言資源如記憶、規劃、問題求解能力、百科知識以及對社會、文化和話語語境的把握,都是由語言使用者控制的。即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使用者的主體性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語言使用中的語義建構離不開語言使用者的識解。
五、認知語法的“研究范式”
認知語法是從生成語法的陣營中分離出來的,它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這種范式的具體特征包括:語法結構的自然性,概念的統一性,語法結構必須滿足內容要求的原則,語法和語義具有互釋性,語法結構的最大化特征,具體化單位和結構圖式間的不可還原性,語法抽象的過程具有自下而上的特性,語法網絡模型的各結點通過延伸、具體化和相似性鏈接,網絡模型各結點具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凸顯性和被說話人接受的程度。
所有這些特點的理論基礎包括三個方面,即語言單位具有象征性特征、語言結構基于用法模型的特征、語法結構呈網絡模型的特征。在理論基礎的這三個方面中,語言單位的象征性特征又是最根本的,它決定著另外兩個方面。因為象征結構的語義極(semantic pole)是人對客觀情景的概念化,包含了人的識解,這就把語言的使用(即“用法”)提到了本體論的地位,并在使用中抽象出各級結構圖式,因而使包含結構圖式和具體化單位的語法系統呈網絡模型。
六、認知語法的“最大化”
生成語法理論的最新發展體現了一種簡約主義,以最簡方案為指導的生成語法研究旨在揭示語言理論最基本的運算規律。古典生成理論有三個信條,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原則,認為語法應以最簡約的規則對盡可能多的語言事實作出解釋。另外兩個信條為“生成性原則”和“可還原性(reductionism)原則”。
生成語言學認為,語言可以被描述成一個算術系統,因而語言學就像邏輯數學中的自動理論一樣是一門形式科學。喬姆斯基在尋求離散的范疇和絕對的原則的時候,嚴格遵循“經濟”的原則,即在建立某一語言的語法時,將“經濟”放在首位,并且認為冗繁的陳述意味著丟失有研究價值的概括。
與此相反,Langacker將語言比喻成“生物”。在他看來,盡管語言中的某些方面或許具有離散性和算術性,但總的來說,語言更像是一種生物體,與心理的精確性相比,對“經濟”的考慮應退居其次。在對語言結構的認知表述中,冗繁應該是允許的。有鑒于此,認知語法是“從繁”的(maximalist),而生成語法所信奉的語法模式是“從簡”的(minimalist)。例如“最簡方案”是喬姆斯基理論近二十年來的最新發展。該理論強調關于語言的陳述應盡可能簡單而具有普遍性。所有的表現形式和生成過程應該盡可能經濟,解釋語言現象的工具應該盡可能少。
“從簡”是指應采用最少的必需的理論上和描寫上的裝置來描寫語法,即:語法越簡單越好。一個“簡化”了的語法模式假設:如果某語法的規則能充分描寫某一特定結構的構成,那么,該結果就完全沒有必要單獨在該語法列出來。
認知語法信奉的是基于用法模式。基于用法模式致力于研究語言運用對語言知識的形成和表征的影響。它是同生成語言學的語法表征模式相對立的。后者認為,只有語法形式結構決定它在說話人頭腦中的表征,而基于用法模式認為,話語的運用也起作用,尤其是運用語法形式結構出現的頻率。換言之,語言知識的運用和表征對使用的頻率是很敏感的。
與語言單位的象征性特征一樣,語法結構基于用法模式也是認知語法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在拋棄生成語法基本理論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認知語法中語言知識的范圍比傳統看法要廣。基于用法模式在語言描寫中采取的是“從繁”的原則,認為語言系統是約定俗成單位的龐大的、高度冗繁的總匯。這些單位從非常概括的到非常具體的,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差別。基于用法模式從實際存在的語言單位入手,在語言單位的基礎上抽象出不同抽象程度的結構圖式。語法不僅包括結構圖式,也包括成為了單位的語言結構。此外,認知語法認為語法模式應該是非簡化的。語法應該包括描寫具體結構的規則或句型和與此相關的個別知識與經濟原則相反,認知語法將具體化單位歸入語法,體現了認知語法的“最大化”特征,而經濟原則體現的是“最小化”特征。
七、認知語法的“語法觀”
認知語法的理論基礎是它不同于生成語法的關鍵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語言單位(包括結構圖式和具體化單位)的象征性特征。
2.語法結構基于用法模型的特征。
這兩個特征決定了認知語法關于句法、語義與音系的總體理論框架。
3.語法結構具有網絡模型的特征。
該特征是對認知語法結構形成的概括。
在喬姆斯基學派中,語法是一種形式演算,這樣的形式演算可以通過一套規則系統加以描述,規則具有高度的形式化特征,獨立于語言表達所蘊含的意義。語法系統包含幾個相互作用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可以看作是一個組件。每個組件可以劃分為規則子系統和原則子系統,規則子系統就是語法組成部分。
生成語法認為語法(特別是句法)是獨立于詞匯、語義以外的系統;語法范疇建立在形式的而不是意義的基礎上;說話人可以不管意義,只要根據語法結構就能決定哪些句子造得好。在生成語法的范式中,語法是一套可以生成具體語言的深層規則。生成語法認為語言是按一定順序排列、含義固定的符號串,語法是生成符號串的系統。語法及語言結構只關乎符號邏輯,與具體意義無關,與語境無關,與社會功能無關。
認知語法認為,語法是由語法范疇和語法構造組成的,構造不是部分的總和。語法構造是復雜的概念結構和表達這個概念結構的方法之間的配對結合。語法構造不是把無意義的形式任意地置放在一起,而是表現了人類組織基本經驗的方法。
Langacker認為,語法就是用來將象征單位逐級組合成較復雜的象征單位格式。一個典型的語法結構通常是一個復雜的象征單位。語法本質上是符號性的,不能離開語義和語音結構而獨立;語法只要用符號單位就能描寫,詞匯、句法組成了一個符號結構的連續體;一些語法范疇(如名詞、動詞)都可在意義上界定;決定句子是否造得好是一個程度的問題,需要考慮到語義和語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語法構造就像詞匯一樣,也可能是多義的,它是復雜的概念范疇、認知功能與表達它們的方式之間的配對連接體。
認知語法將語法看作是“傳統語言單位的結構化清單”,是象征符號的“清單”(inventory)。語法與其說是一個規則系統,不如說是不同層次的象征符號(從語素到句子到語篇)組成的“清單”,這些象征符號都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語法的這一“清單”特征也同時通過明顯的拒絕語法的“過程”或“建構”特征而得以突出強調,而強調語法的“過程”或“建構”特征正是生成語法理論的特色,生成語法理論認為語法本身能夠具體地規定句內項目的良好組合。語法僅是語義內容的一個結合體和象征體。
生成語法認為生成結構的語法是自治的,與人類的體驗無關,而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無論是結構還是語法都是體驗性的。語法是對概念進行符號化的能力。對語法的限制不僅受抽象形式的限制,也要受神經和身體經驗的限制。語言結構生來就是扎根于身體經驗的。基本語法范疇和受語法結構限制產生的語言結構,是從我們體驗性結構中獲得的。語法不是抽象的形式系統,而是一個神經系統,語法的特征就是人類體驗性神經系統的特征。語法包括高度結構化的神經連通,將大腦中的概念方面和表達方面連接起來,包括語法范疇、語法結構和詞匯項。
認知語法在處理語法問題時有獨到之處,與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有很大區別。生成語法是一種生成裝置,具有構建性;認知語法則認為語法僅僅給說話者提供了象征資源的總匯。運用這些資源構造和評價恰當表達的是說話者,而不是語法。
八、結語
生成語法比較注重形式,而認知語法比較注重意義。喬姆斯基強調語言獲得中內在的認識能力,并在較為抽象的層面上論證語言習得的邏輯前提,分析語言的形式結構和各種帶有普遍意義的限制條件,帶有濃厚的經院色彩。
Langacker的認知語法強調人的一般的認知能力和百科知識對語言理解的重要性,并以直觀的“概念”為核心來消解詞匯、詞法和句法之間的理論界線,帶有濃厚的世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