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傳播是指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文章發表在《江西圖書館學刊》上,是新聞傳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區域傳播,傳播全球化,地域語言傳播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傳播
作為社會科學分支之一的傳播學,其研究客體――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本身便體現出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傳播,既是一種大地理圈――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共有的行為,又是具體地在大地理圈各個節點――區域范圍內展開的社會行為。
【1】人類的傳播行為,是由個人自身傳播、人際傳播向團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和綜合,在傳播過程中,信息都是有意或無意地由小區域擴散到大范圍。隨著人類對地球的進一步認知了解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傳播區域也逐漸呈現出擴大化,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敏感地捕捉到了傳播技術對于地理距離的壓縮而提出了“地球村”概念。傳播全球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由美國政治家布熱津斯基在《兩代人之間的美國》中提出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從一開始就被烙上了鮮明的政治目的。
而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對于“全球化”所持觀點與麥克盧漢和布熱津斯基都有所不同,他認為“全球化不等于同一化。我們可能看到的不是已故所預言的單個的地球村落,而是大量不同的地球村——它們都被納入新的傳播系統,同時又努力保持或加強各自的文化、種族、國家或政治個性。”
【2】 在托夫勒看來,“全球化”是大量各具特色的差異化村落,那么在傳播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個村落內部,必然會想盡辦法在接受新的全球化傳播系統的同時,保持和加強原有的區域傳播系統。
二,“小世界”里地域語言的區域傳播
中國加入WTO以來,“全球化”便與我們越來越親密的接觸了,甚至幾乎滲透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全球化”的浪潮也越來越強烈地沖擊著中國的傳媒市場,原本封閉的區域傳播,現在也不得不走向多元開放。所謂區域傳播,是指特定區域內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傳播。【3】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的文化和習性存在巨大差異,經過歷史的沉淀,各民族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文化輻射范圍,在這個文化輻射范圍內,他們用包括自己的語言在內的傳播符號進行著自己的信息區域傳播。
假設中國是一個小世界,在這個小世界里,我們以中國方言文化為劃分依據將中國劃分為若干方言區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小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方言文化傳播也就是一種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傳播。
拋開少數小部分人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中國的漢語共有七大方言,分別是官話方言、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和客家方言,語言是一個民族進行交流的工具,電視作為大眾傳媒,便利用了這種工具,為廣大受眾提供了一個更加方便多元的交流平臺。
跨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重慶電視臺的《霧都夜話》,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等方言類欄目越來越為廣大受眾所熟知,我們不難發現,一股強勁的方言風正在中國這個“傳媒小世界”里的媒體蔓延。各地廣播電視媒體紛紛推出了一批方言節目,形成了一股“方言熱”現象,引起了行政管理部門、有關學者、業內人士、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中國電視方言欄目浪潮的興起,也是一種區域傳播的表征。
三,中國地域語言的區域傳播的現狀與趨勢
中國這個“小世界”的傳媒行業與世界的一個很大不同點是中國的傳媒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時時刻刻要圍繞黨的宗旨辦事。中央電視臺占領最高要邸,各地方電視臺各放光彩是中國的傳媒業心知肚明的局勢。近年來,大眾傳播事業越來越發達,發展越來越迅速,各地方電視臺紛紛崛起。面對央視,湖南衛視等強勁的對手,各地方電視臺紛紛推出自己的新產品,試圖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文學期刊發表投稿須知:《江西圖書館學刊》1971年創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3-725X,國內統一刊號:CN36-1150/G2,雙月刊,是由江西省圖書館學會和江西省圖書館主辦的江西圖書情報界惟一的一種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省級學術性專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