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高級經濟師論文發表范文新興產業現狀方向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經濟學時間:瀏覽:

  摘要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抓住機遇,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本文發表在《金融研究》上,是高級經濟師論文發表范文,文章分析了湖南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對于湖南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幾點建議。

  關鍵字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制約因素;對策分析

  Abstrac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guide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major strategic to occupy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manding heights. I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key period, we shou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eize the opport- unity, clear direction, emphasize the ke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new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dvantages , the disadvan- tage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背景

  1.1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背景

  一方面,全球科技進入了新的創新密集時期,重大發現和發明不斷涌現,在能源、環境、健康等戰略領域,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正在發生或正在孕育著革命性突破,必將催生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引發了世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深度思考,并與有效緩解全球日趨嚴峻的能源、資源、糧食、環境、氣候、健康等問題相關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力度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大對節能環保、寬帶網絡、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領域的投入,加速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高層次就業。[2]例如,美國政府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提出今后10年內將投資1500億美元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寬帶網絡和生物工程產業,保持航空產業的領導地位,加快發展電動汽車,積極培育納米技術產業等。歐委會提出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發展。日本提出重點發展環境與能源、健康兩大產業,到2020年創造100萬億日元左右的新市場。[8]可以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展新興產業是搶占新一輪國際經濟發展競爭制高點的開端,是未來能否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基礎。[5]

  1.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內背景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振興計劃,通過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發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的逐漸復蘇,我國經濟中積壓多年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進一步凸顯,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已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隱憂。粗放經濟發展方式下形成的經濟結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09年我國GDP總量僅占世界GDP的8%左右, 但是我們的一次能源消耗卻占了世界17.5%,粗鋼和水泥消費占世界總產量的43%和52%,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前列,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要用世界7%的耕地面積保證世界20%左右人口的糧食供應等。未來再通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要想保持既有的增長,必須將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因素由勞動力和資源的投入轉變為對技術進步和管理效率提升的倚重。[4]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知識密集度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友好、具有較強的增長潛力,因此,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6]

  2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述

  2.1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以科技重大突破為前提,以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為基礎,能夠引致社會新需求、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能在一定時間內成為對國民經濟有重大意義的產業。[1]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滿足的三個標準:一是要有穩定并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應,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7]

  2.2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又是適應市場需要、以科技創新為靈魂的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以下特點:一是技術的先導性;二是效益的倍增性;三是快速的成長性;四是產業的輻射性;五是發展的可持續性。

  2.3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義

  2.3.1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9]

  2.3.2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輻射帶動力強,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0]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體現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根本要求。

  2.3.3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要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3湖南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狀

  3.1優勢分析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體,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近10年,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高于同期工業增長近10個百分點,2009年總量達到4500億元,是2000年的9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不到5%提高到11%。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實現增加值270億元,占全部文化產業的40%。

  3.1.1部分領域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

  初步培育形成了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裝備制造業領域,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輸變電設備、新能源裝備等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其中工程機械產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6%。新材料領域,以先進儲能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先進硬質材料為特色,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三。文化創意領域,基本形成了廣電、出版、動漫、演藝娛樂等4大優勢板塊,擁有中國文化發展20多個第一,湖南衛視、快樂購等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原創動漫產量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3.1.2產業集聚度和園區承載力逐步提高

  初步形成了以長株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為中心,以長沙、益陽、常德等7個高新區為載體,以優勢產業為龍頭的集聚式發展態勢。2009年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占全省的58%,“3+5”城市群占全省的88%,7個高新區占全省的48%。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等優勢產業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接近80%。

  3.1.3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潛力較大

  科教人才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高等教育總規模居全國第8位,在湘兩院院士達47人,雜交水稻、炭/炭復合材料、高性能計算機等科研成果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擁有國家和省級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2個、企業技術中心130個。2009年授權專利8000多件,居中西部第1位;取得國家科技成果獎30項,居全國第3位。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逐步提高,牽頭組建了一批科研生產聯合體和科技企業,初步形成了從高端研發、應用開發到產品工程化的技術創新體系。

  3.1.4支撐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

  近年來,圍繞科教興湘、建設創新型湖南等戰略,先后出臺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專項規劃20多個,初步營造了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長株潭城市群先后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的優勢更加凸顯。同時,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投融資平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加快構建和完善,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3.2制約因素分析

  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仍然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集中表現在:產業規模不大,競爭優勢不明顯,特別缺乏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產業鏈短、配套體系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企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較弱,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科研優勢未能有效轉化成產業優勢;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產業領軍人才缺乏,市場開發能力、市場開拓意識和能動性不強,企業成長較慢;有利于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教育、科研、產業脫鉤問題比較突出,資源配置分散重復,運行效率不高,各類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11]

  4 湖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

  4.1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府引導

  積極爭取和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和優惠政策。[12]如在信息產業方面,2010年到2015年,每年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發展專項資金和省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信息產業發展;設立“兩化融合”深化工程推進基金,支持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設立湖南省移動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打造移動電子商務完整產業鏈;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等部門支持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產學研用等專項資金重點向信息產業重大項目傾斜;各級政府要加大產業的投入,努力促進信息產業加快發展。

  4.2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

  提高對戰略性產業企業授信額度,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特別是對信息產業重點項目要保證信貸資金支持,實行優惠貸款利率政策,財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給予適當貼息;引導和支持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擴大直接融資。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鼓勵民間資金、私募資金、創業風險資金,參入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團來湘投資,深化與央企的戰略合作。

  4.3加強載體建設,提升整體競爭力

  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研發能力強、成果儲備多的省級以上新信息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規劃引導、統籌布局,建設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功能,高標準、高起點、高品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產業配套能力,擴大園區產業規模;創新產業化機制,對軟件、云計算、移動電子商務等領域,采取產業協會和企業聯盟的形式,互通互助,優勢互補,共同合作,促進良性競爭;通過市場準入、標準制定、品牌戰略和專利申請等措施,保護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業。

  4.4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產業化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工程實驗室。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動服務企業,為企業提供檢測、標準等服務。引導和支持企業有效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提升技術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能力。組建信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產學研合作示范企業”行動計劃。

  4.5實施人才戰略,強化智力支撐

  大力實施“ICT百千萬人才工程”,引進、培養百名領軍人才、千名高端技術人才和企業高管、萬名技術和企業管理骨干人才。[3]加強省內高校信息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從事信息產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大軍。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決定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J]. 科技與出版, 2010, (12):33

  [2]馬武松.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J].中國科技產業,2010,(3):52-52

  [3] 鐘清流.找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作的突破口[A].科技創新導報,2010 ,(20):198-199

  [4] 王勝光.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幾點政策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0,(8):16-19

  [5] 姜江.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態與趨勢[J].中國科技產業 2010:54-59

  [6] 王忠文.2010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變之年[J].觀察與思考2010,(8):49

  [7]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標準和七大方向[J].新經濟導刊 2010,(6):31

  [8] 趙剛.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經驗與我國的對策[J]. 科技成果縱橫, 2010, (01):51-54

  [9] 朱瑞博.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 2010, (03):64-67

  [10] 馮長根. 選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幾點建議[J]. 科技導報, 2010, (09):45-46

  [11] 沈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理清幾個問題[J]. 中國發展觀察, 2010, (05):73-77

  [12] 萬軍.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經驗教訓及啟示[J]. 科技成果縱橫, 2010, (01):36-40

  論文發表期刊簡介:《金融研究》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國金融學會主辦、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社會科學類刊物,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國內統一刊號CN11-1268/F,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2-7248。內容涵蓋中國各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既展示國內權威部門、權威人士以貨幣信用為主要內容的重大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的研究成果和動向,也推出實務工作者的研究體會和心得,力圖全方位深刻反映國內貨幣信用理論、政策和實務的發展狀況和成果,堅實中央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發揮研究專業領域的權威導向作用,為經濟金融部門培養和發現新人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公主岭市| 西平县| 枣强县| 新宾| 盐池县| 明光市| 湘潭县| 辽宁省| 沙田区| 株洲市| 赣州市| 阜城县| 佛山市| 博乐市| 丰原市| 资溪县| 平果县| 澜沧| 永宁县| 台南市| 岚皋县| 葵青区| 文昌市| 南京市| 东辽县| 新绛县| 开阳县| 宁津县| 苏州市| 宁远县| 大方县| 浙江省| 平原县| 崇义县| 沂源县| 兴宁市| 东源县| 云和县| 杨浦区|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