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大力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將農業綠色發展視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引領措施是實現我國生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升生態農業經濟效率的必經之路。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了解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概念、強化對不同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常見問題,總結生態農業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是新時期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加快農業綠色轉型、釋放農村內需潛力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新時期我國農業農村部正在堅定農業農村保供固安全、強化政策扶持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農業振興循環工作,大力扶持新型生態工業綠色化、現代化建設,積極統籌農業農村的各項保障性工作,逐步實現了全國全年糧食產量高位增產、“菜籃子”產品鏈持續性擴大、生態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持續性推進、綠色農業轉型速度不斷增快、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目標。以漢江生態農業經濟帶的“襄陽引擎”、四川省犍為縣鄉村振興發展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現代化經濟發展案例彰顯了我國在新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中取得的成就,也為我國不同地區鄉村建設風貌提供了可復制性的、可推廣性的經驗模式。對國內外農業生態化與經濟化發展現狀分析可知,農業生態化與農業經濟化兩者協調發展理念是在經濟繁榮、環境危機、能源緊缺的條件下產生的。“粗放式”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評價農業生態化與經濟化兩者協調發展的理論、兩者關系及評價指標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熱門的研究內容。
1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概念分析
1.1 農業經濟基本概念分析
眾多學者一致認為農業經濟的基本概念可理解為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廣義概念下的農業經濟指的是在所有與農業生產、農產品交換及分配、農副產品消費等領域相關的經濟類關系及活動,其關注點在于如何促使農業生產關系與農業生產力更加匹配,如何使農業生產活動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助推劑”;狹義概念下的農業經濟指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可視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最為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所帶來的經濟方面的效益。
1.2 農村生態環境基本概念分析
農村生態環境指的是在農村這一特定的區域內生態與環境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主要包括了農村生態發展質量、農村農業生產環境以及農村環境保護等方面。2015年,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全國各地堅守“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任務,著重關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改善工作,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改善工作正式提升日程,并在此后的幾年間獲得了顯著的成績。
1.3 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基本概念
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這一概念是在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轉變而來的,其目的是在維持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治理,其評價指標為在農村這一特定區域內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相互促進。
2 我國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中常見問題分析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始終堅持農業社會化和生態化理念,堅持通過促進農業經濟回饋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生態環境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道路以提升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多重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農民沒有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農民群眾是生態農業建設項目的主體,但較為薄弱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圍湖捕魚、亂用農藥等)勢必會加劇生態環境持續性惡化,環境惡化會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塌陷、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問題。“粗放性”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盲目追求高產量而忽視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致使大量耕地土壤受到嚴重污染,進一步加速了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喪失;(2)部分南方水產養殖環境逐漸惡化:多數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年限較為久遠,在長期使用和忽視管理的前提下多數基地已經出現了排水渠道堵塞、淤泥與魚類排泄物大量堆積等情況出現,不僅嚴重阻礙了養殖產業的經濟創收,還影響整個養殖環境(如外來物種入侵、水資源富氧化嚴重等);(3)新型農村生態農業旅游業發展遲緩且發展水平不足:眾多新型農村生態旅游業僅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游客,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旅游產業的規劃 。大量游客來到生態新型農業旅游項目之中并未體驗到豐富的旅游體驗,游玩內容同質化嚴重,并且多數項目游玩零星分散于多個地區無法形成規模(統一性不足);(4)新型生態工農業經濟產物加工技術無法滿足不同客戶的實質性需求:簡陋的農副產品包裝及加工技術手段并未從傳統技術層面突破,無法滿足不同客戶群體對生態農副產品的實質性需求;此外,新型技術手段與本土農業產品特性之間存在較大的“沖突”,從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較低、環境污染程度較為嚴重 ,生產效率大幅降低。
3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分析
3.1 持續性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產業
產業結構的完整性和創新性的發展有利于地區經濟或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持續性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堅持不斷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及升級系列性工作,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的特色產業,并結合其他優質產業以形成強大的“產業合力”。我國南方地區傳統農業產業單一,在新時期背景下應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幾點:(1)持續性優化和完善南方種植業的產業結構:除了堅持傳統糧食作物生產工作之外,還應多鼓勵人民群眾種植茶葉、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的經濟型農業。增大農業種植的多樣性、重視不同農作物生長環境的需求,采用“套種”或“林下種植”等新穎種植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開發農業經濟價值;(2)堅持擴大優勢農業產業種植規模,統籌兼顧地完善和改進管理辦法。如在我國林業資源豐富的地區,應著手建立以“公益林保護基金”為基礎的商品林與公益林種植及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利用政策調控或經濟手段適當調整商品林與公益林經濟效益之間的差距,進而在保障人民群眾及政府林業產業經濟效益增收的過程中保護林業物種多樣性;(3)積極搭建綜合性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如在南方地區發展林業種植與家禽養殖于一體、糧食種植業與漁業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在北方地區發展高層(如樹木)+低層種植(如馬鈴薯、花生)+豆類作物(如大豆)+養殖業于一體的綜合性立體特色生產模式;(4)除了重視傳統農作物和經濟農作物產業發展之外,還應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如江河、梯田等)開展相關的旅游產業。為了進一步持續性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還應重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充分利用生態、綠色、健康等品牌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渠道打通以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推薦閱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