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的支柱性作用日益凸顯。據研究可知,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存在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競爭力比較弱等問題,使得增強文化產業發展實力成為促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于產業結構理論,結合文化產業發展層次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加以梳理,尋找提高文化產業發展層次提高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產業結構
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地位越來越高。對于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而言,調整文化產業的結構和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是重中之重,在對文化產業發展是否真正得到提高進行檢驗時,需要觀察文化產業是否促進經濟增長、是否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是否實現經濟方式的轉變等。
1 產業結構的基本內容
在產業經濟學的產業結構理論中,產業結構是最為核心的概念,和產業這一概念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特性相同的企業聯合形成了產業。從本質上來講,產業概念在對企業分類時,其標準是企業的共同特性。其中,在選擇產業分類標準時,需要結合研究與實踐的情況,提高選擇的相對性。根據產業結構理論可知,在社會再生產的整個過程中,產業的分類準則的確定,必須分析各個行業和部門內的均衡情況,按照同樣的工藝、技術、原材料作為標準。所以說,產業結構理論指出,產業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集合,這些企業運用的工藝、技術和材料都是相同的。在對企業分類時運用這一標準,企業如果屬于同一個產業,或者是對同種技術和材料有相同需求,那么這些企業必然會在市場上存在競爭關系。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經濟分析階段引入產業的概念,可以科學劃分復雜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簡化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比如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供需,最終使問題簡化為部門的供需問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產業結構理論是在產業概念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經濟的層次結構,也就是產業結構。專家和學者們認為產業結構具體指的是所有產業內部存在的所有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內容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對企業市場關系進行分析,由此也引出另一種概念,產業是生產相同或者相類似的產品的企業聯合。以研究需要為標準,可以對產業概念下定義。文章的目的是對文化產業發展層次和結構進行研究,分析文化產業構成的系統。參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明確如下七大產業的劃分:工藝美術品產業、文化娛樂產業、文化設計產業、文化傳輸產業、文化服務產業、電影電視產業、新聞發行產業等。上述的產業也可以指行業,而文化產業結構相對應的就是文化行業結構。
文化產業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其經濟系統具備全息性與層級性,這表示和高級的產業結構相比,文化產業結構的發展規律與之一致,產業的轉型升級過程都由高層級與合理化的產業結構組成。同理,文化產業發展層次的升級也遵循相同的軌跡。
2 文化產業結構成為評價文化產業發展層次的指標
由上文所述,按照產業結構理論的原理,文化產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細分。為了與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產業的具體發展情況相吻合,文章參考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品的分類情況,得到七大類產業劃分。上述提到的每個產業都屬于子產業,也就是行業。整個文化產業由這些子產業所組成。和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相比,文化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與之具有明顯的相似性。
通過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的了解,可以發現在文化生產方面,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廣泛運用機械,文化產業一直以來都在飛速發展,其規模在不斷擴大,生產技術也與時俱進,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由文化產業的發展周期可對其進行階段的劃分,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階段是19世紀后期,該階段的特點是機械化生產。在這一時期,發達國家的民眾的素質穩步提升,紙質出版物銷量大幅度增長。在印刷技術得到創新的過程中,書籍、報紙等刊物的出版量得到提高,市場上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所以紙質出版物的價格明顯下降,刺激了民眾的購買欲望。而且這一時期的交通工具也逐步發達,商品市場的規模得到顯著擴大,廣告行業就此興起,其載體主要為雜志和報紙。由此可見,廣告讓雜志業和報紙行業得到飛速發展,這些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得到完善,同時也得到了許多資金方面的支持。此外,該階段的唱片行業和表演行業得到萌芽,其規模比較小,而且生產技術也亟待完善。所以紙質新聞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在文化產業結構中地位超然,具有資本密集型的特點。此時產業結構是單一化的,且缺乏產業分工,蒸汽機發揮主要作用。
第二階段是20世紀初期,該階段的特點是電氣化生產。這一階段世界各國的民眾的收入水平都得到穩步提升,對于文化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同時,無線電技術和電力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信息流通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電視業和電影業的出現和發展,尤其是在美國文化市場內占據一席之地。得益于電報技術的支持,新聞出版業得到全新發展,唱片行業也隨之成熟起來。廣告行業在19世紀時的載體主要是紙質出版物,而在20世紀則轉變為廣播、電影和電視,視頻和音頻的作用得到深度挖掘,為產業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廣播電視電影行業的優勢逐漸凸顯,成為文化產業結構中的重中之重,實現了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之間的轉化。與此同時,幾個傳統文化產業都得以崛起,但其發展道路帶著獨立性和自發性的特點,其發展體系、規模、推動力等都受到國內因素的限制。
第三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該階段的特點是數字化生產。這一時期出現了全新的通用技術,比如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等。整個文化產業都被數字融合帶動起來。原本的傳統行業的生產技術,比如廣播業、電影電視業、新聞業等都難免受到新技術的沖擊,抓住機遇的同時得到數字化的升級,傳統文化產業也朝著成熟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而且全新的信息通信技術影響下的數字融合,可以為不同種類的信息傳輸平臺搭建橋梁,更有利于打破壁壘,催生信息傳輸平臺下的網絡電視、游戲等。隨著新興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原本傳統的運輸平臺在這一階段從傳統媒體內容中分離出來,由此也逐漸出現了文化信息服務產業。在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優勢產業在不斷進行轉換。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文化產業結構的變化并不是簡單分化,而是開始進行融合。數字融合下出現的生產技術融合,模糊了傳統產業內的邊界,文化產業的生產情況不再完全由原來的產業劃分所體現。很多專家立足于對實際情況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比如創意產業和內容產業。在信息傳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內容服務等生產環節直接體現著文化產品具備的核心價值,在產業融合與分化的趨勢下凸顯出優勢。而且文化信息服務產業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技術方面的創新,該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必然會占據重要地位。
推薦閱讀:經濟學論文見刊周期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