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低碳經濟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機會,引領了新的方向,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低碳是基礎,要把低碳技術和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中;協同是手段,是融合發展的關鍵;發展是目標,促進區域經濟引擎推進。
關鍵詞:低碳;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隨著近些年來傳統的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工業廢棄、汽車尾氣等超量排放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危害了人類的健康,也影響了地球氣候的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了政府倡導、民間呼吁的亟待探索實施的重要之路。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能夠調整產業結構,緩解區域環境惡化的壓力。通過研究低碳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也能夠緩解區域經濟大城市的“虹吸效應”,發揮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形成產業承接互補的良好經濟鏈條。
一、低碳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
1低碳經濟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機會
“低碳經濟”是一個新概念,在這個新概念的引領下,一個新的產業正在不斷的崛起,沖擊著傳統的產業結構,低碳經濟技術體系地位的確立,傳統的產業結構就必然需要進行新的構建,為低碳經濟發展留出必需的發展空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的是一系列的變化,無論是市場占有率還是經濟衡量標準都需要進行重新的評定,而且不同地區的發展優勢與劣勢都不再受原有標準的衡量,需要建立新的標準。一定程度上來看,低碳經濟技術體系的完善打破了各區域原有的平衡狀態,使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可以說,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一切參與市場經濟競爭的要素都站在了新的起跑點,原來構建的發展基礎已經不能適應這種新產業的發展,各區域又回到最開始的競爭狀態。另外,因為低碳經濟理念的全球化,世界范圍的經濟貿易將會出現新的貿易規則,產業技術也會進行革新,這一切都需要中國的參與,也將帶來必然的機遇與挑戰,各區域只有抓住機會、迎接挑戰,才能有機會成為產業內的領軍人物,創建新的經濟格局。
2低碳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引領了新的方向
低碳經濟的出現,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震動,經濟發展開始有了明顯的起色,為各地域的經濟發展引領了新的方向,經濟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實現了多年來呼吁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穩步前進。
低碳經濟帶來的最重大改變就是對于環境的重視。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無節制的資源開采,先發展后治理,都使得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經濟發展也在失去基礎資源的支撐而開始倒退。而低碳經濟理念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邊發展邊治理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理念,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資源的利用重新進行分配,并且以低污染為前提進行合理的優化使用,有效地滿足了人們對于優質的生活環境的精神追求和充裕的物質需求,盡管短期內這種效果還未能達到人民的滿意程度,但是,長期堅持下來,便能夠為可持續發展創建條件,區域內部的多方聯動合作能夠更好更快地促進經濟協同發展。
二、低碳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1存在地方分歧,缺乏區域合作
地方分歧主要表現在地域各自為政,沒有開展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有些區域的農產品產量較多,是大城市農產品的主要供給省份,但是大城市先進的技術并沒有對農業省份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大城市傳統產業逐漸向周邊省份轉移,但是轉移過去的高耗能產業涉及到的稅收等問題仍然由大城市掌握控制權,產業轉移并沒有給農業省份帶來發展動力。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軟實力的強勢造成了周邊區域的人才流失、經濟發展要素匱乏。
制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通過制定區域經濟的合作框架加強經濟合作,加快建設區域經濟圈。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區域的合作程度。必須摒棄以往各自為政的狀況,從多核、多元向整體化發展。從有些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看,仍然缺乏生態環境治理協商機構,沒有制度機制的頂層設計,這就導致區域的低碳經濟合作缺乏協同效應,工作推進舉步維艱。
2高耗能,低水平
當前,無論是大氣污染還是土壤污染,抑或是水資源短缺等相關問題均進一步加劇。比如,在2018年區域內一個省份全年生鐵產量總值為169326萬噸,鋼材產量為2399520噸,水泥產量為1067737萬噸,汽車生產數量為9578萬輛。在以上指標中,只有汽車生產數量進一步提高,其他指標均出現了降低的態勢,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雖然相較之前以上指標有所下降,但是其基數非常龐大,這對我國來講依舊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按照英國BP公司2019年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2018煤炭消費量同比增長14%,是10年平均增長率的兩倍;煤炭消費增長以印度(3600萬噸油當量)和中國(1600萬噸油當量)為主;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份額從84%增至93%,煤電在發電量中所占的份額仍然最大,為38%。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在全球的占比己經有所下降,但消費占比仍然較高,單位GDP能源消耗比較高,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并積極探尋可替代煤炭的新型綠色能源,唯如此才能夠真正實現現代化、持續化發展。
3節能減排監管工作不到位
在工業領域中,節能環保的標準及要求相對較低,違規排放、違法經營、臟亂差小作坊分散較廣,環保部門執法手段單一,由于行政成本的限制,無法監控到所有的區域,高能耗、高污染、煙塵粉塵大量無節制的排放等,有的超排工廠為了追求利益,只要監管人員不在,立刻拉閘關閉環保監測系統,偷排現象在有些地區屢見不鮮。節能減排監管協同性差,一些區域節能減排監管工作各自為政,疏解的企業缺乏跟蹤機制,是疏解還是淘汰沒有建立相應的目錄。同時有些區域的企業準入缺乏負面清單,沒有準入標準的信息公開化。
推薦閱讀:陜西省可以投稿的經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