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民族文匯 2022年34期
作者:張雅軍
摘 要: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與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在課堂中強化對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應當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從思考、辯證的角度看待知識內容,再運用語言將自己的見解流暢地表達出來,以此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其終身的成長發展。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嘗試通過多元教學評價,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保駕護航,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一些收獲。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閱讀與表達;評價體系
一、評價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合宜度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長期缺失
由于以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忽略了對課程內容的規定,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在同一文本的教學中不同語文教師教不同內容的局面,如你教語言的內容,我教文學的內容,他教寫作的內容,一時間,語言、修辭、邏輯和文學的知識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甚至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和歷史、政治學科教學內容交疊的情況。在語文教師看來,歷史或政治學科的內容進入語文課堂成為無可厚非的事。正是因為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在“課標”中的缺失,導致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跑偏、走樣和低效[1]。伴隨著語文課程內容蕪雜的現狀,教師迫切需要以合宜恰切的教學內容作為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抓手。
(二)選擇恰切合宜的閱讀教學內容是有效語文教學的基點
從當前課程改革的邏輯來看,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建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確定閱讀教學的內容已經不再是教師教學面臨的難題。“新課標”的規定從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缺失的尷尬現實,為教師恰當開展契合高中語文學科性質和準確把握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教學提供了依據。我們以“學習任務群1 整本書閱讀”為例。新課程已經從學科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群三個層面對教學內容做了規定,因此,我們需要回到“新課標”中去,把握新課標對《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的清晰提示與教學建議,即“基于學術著作的特點,通過勾畫圈點梳理全書的綱目及其關系,把握這本書中作者的觀點及作品的價值”。這樣明確的規定避免了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隨心所欲的問題,從根本上省去了教師確定教學內容的煩惱以及可能造成的教學跑偏現象發生,也為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和基于文本閱讀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評價言語實踐活動開展的深入度
(一)閱讀教學中設計言語實踐活動的路徑
從學科性質來看,高中語文學科是一門言語實踐特征非常鮮明的學科。簡單來說,語文學科的言語實踐特征就是語文學科要體現言語實踐活動性,即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等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言語思維、審美鑒賞及文化傳承和理解等能力。因此,基于文本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是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關鍵所在。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言語實踐活動是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活動,是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發展的活動,是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升發展的活動[2]。從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和言語實踐活動的目標指向來看,言語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言語思維提升的參與性活動,即開展基于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言語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學習關鍵能力提升,為學生學業水平提高奠基。
(二)評價閱讀教學言語實踐活動的維度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言語實踐特征,在這個意義上,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過程,評價閱讀教學就是要評價言語實踐活動開展及其質量。我們需要摒棄以往不科學的評價傾向,即評價言語實踐活動不是去看教師把文本閱讀課上得多熱鬧,而是要去評價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深入程度及學生在言語實踐過程中生成言語作品的思維含量。基于以上認識,閱讀教學要評價指向言語實踐活動開展的充分度。就發生過程而言,閱讀教學是一個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建構文本意義并不斷喚醒學生參與閱讀、思考和表達等言語實踐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教師引領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有效實現的過程。
三、評價閱讀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我們可以以宏觀的課程目標或學科核心素養去關照教學目標,也可以將課程目標或者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撰寫教學目標的指導和依據,但是絕對不能用學科核心素養代替教學目標。那么,如何評價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呢?
(一)需要基于合宜恰切的教學內容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目標表述要具體,即對學生學習的行為方式要做出準確必要的規定;同時,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基于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來表述,即要體現學生基于文本閱讀的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活動;此外,還要體現學生言語思維水平的提升與發展,即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要達到的程度和學生基于文本閱讀在言語活動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
(二)要恰當開展基于學習目標的言語實踐活動檢測
檢測的目的是將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與學生通過言語實踐活動達成的目標進行對比,借此以方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及時開展補償性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高質量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和提高言語思維水平提供反饋,也為開展教學糾偏提供機會。
三、結束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閱讀教學中的優勢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但同時在運用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尤其是受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極易導致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無法取得最佳成效。為此,教師在運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時,要從多個方面善于去引導學生,尤其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和爭辯,并且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要學會表達,以此來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劍.思辨能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設計的出發點與旨歸[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3):3.
[2]李沐書.高中生思辨性表達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3]程霄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9.
[本文系:2021年度常德市教育研究立項課題《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研究》(批準號:CDJYKY202110)的研究成果]
推薦閱讀:高中語文微型課題參考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