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一直將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核心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五育的融合并未完全落到實處,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對緩慢。基于此形勢,學校要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確保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教育均能落到實處。從五育融合的角度出發,就如何構建更具完善性的勞動教育體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 勞動教育;五育融合;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在我國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學目的設定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國際性“全人教育”思潮有著緊密聯系。雖然教育教學中推崇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教育教學的宏觀層面來分析,即使個性化的學習和教育也需要建立在共性規律和特征的基礎之上,只有在規定的教育體系之內才可追求個性化教育,對于個性化教育來說,教育體系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1]。
一、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與發展
何為五育并舉?即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五育并舉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一種新時代教育思想主張,其具體包括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落實到現代實際教育工作當中,便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2]。五育并舉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何為五育融合?其本質是一種融合教育,強調融合育人。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轉變,深層次代表的是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和趨勢。與五育并舉相比,五育融合是更具先進性的思維方式和教育理念,也是更具創新性的教育實踐方式。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重點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對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再次用實際行動向全社會證明了我們國家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也再次明確了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3]。
縱觀多年來我國教育生態體系的發展形勢,提出五育融合的理念是一種必然結果。多年來我國教育生態體系在基礎教育中是存在失衡和缺失現象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呈現出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多重負面傾向,而“唯分數、唯升學、唯論文、唯文憑、唯帽子”的五唯頑疾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4]。從中可以看出原本積極正面的德智體美勞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反而成為重癥頑疾,影響到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學生教育本應該是有機融合的整體,雖然不同學生有著各自的個性和學習需求,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他們都需要接受來自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教育,他們的綜合素養便是他們接受德智體美勞多方面教育的呈現結果。因此,只有將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的教育工作發揮到極致,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才真正實現了質的提升與飛躍。
總而言之,德智體美勞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實際教育工作當中,教育工作者開展德智體美勞教育既要做到內在統一,又要做到有所側重。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接受到科學合理的教育,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從五育并舉向五育融合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分析
(一)對五育融合的認知存在偏差
在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知體系當中,他們更習慣于將五育融合看作是一場零和博弈,將五育看作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五育當中任何一育得到凸顯,那么就代表著其他方面將會有所損失。但實際的五育融合內容卻并非如此。現在學校里所推行的五育融合思想絕非是德智體美勞五方面教育的機械拼湊,五育融合在真正意義上指的是五種教育的相互滲透,就是要做到大眾都理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將五育如此融合在一起,才能夠算得上實現了五育融合的目標。在踐行五育融合的過程當中,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學校的舉措,要看學校是否做到了真變革,是否盡全力推動了學科融合、知識融合、方法融合和價值融合等,是否真正將立德樹人機制落到了實處。就目前學校的實際作為來看,有很多學校并未真正做到五育融合,甚至五育之間出現了割裂現象,各自為營,互不相干,導致學校的教育力過度分散,很難在五育融合中找尋到一個最佳契合點,也便不能將原本分離的、割裂的教育形態有效連接和整合到一起[5]。
(二)長期被忽視的勞動教育成為五育融合的短板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越來越重視成績和與成績相關的教育,而勞動教育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長期以來都被嚴重忽視,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當下推行五育融合的一個巨大短板,勞動教育很難與實際教育教學工作融合在一起,與其他四育相比也更具困難和挑戰。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的勞動認知滲透難度很大。哲學理論中講到認知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認知才適合形成行動自覺的必要條件。可是,就目前學生群體的認知以及行為分析,現在的學生群體對勞動價值觀的認知頗淺,甚至是有失偏頗。在物質條件日益提升的今天,學生基本上都是由家長全權負責供養,直到大學畢業還會有少部分人在啃老,這與他們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勞動價值觀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他們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慢慢習慣了不勞而獲,并將別人的辛苦勞作和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加之現下社會中部分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一些負面和扭曲的病態價值傾向在學生群體中的蔓延,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學生對勞動觀念的認知與認同,將其引入勞動價值觀扭曲的泥沼。
2.教育工作者的勞動教育態度和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學校看似是在積極推行和開展勞動教育,但是深入其中便不難發現,有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僅僅是停留在了理論知識層面,勞動實踐教學也基本上是點到為止,未能做到從思想認知深處去引領和教育學生,未盡全力去幫助學生塑造品性[6]。一個人的學習階段恰恰是培植和滲透勞動思想和精神的關鍵階段,如果他們在這個階段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勞動教育,學生內心深處便沒有將辛勤勞動和熱愛勞動的種子根植其中,那么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發展。勞動教育被邊緣化已經是學校教育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甚至會有部分學校直接將勞動課程刪除掉,若從教育工作者的認知角度便不重視勞動教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從何談起。
推薦閱讀:素質教育方面著作出版服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