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地域文化教育論文發表了中職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地域文化,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 部分原本傳統地域文化氛圍濃郁的客家村落城鎮化、同質化發展, 失去了原有的歷史人文風貌。通過嵌入地域文化的項目化課程教學實踐, 學生更切身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創意行業領域中展示和表達傳統文化。
關鍵詞:文化教育論文,中職語文,地域文化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認為,中職語文教學在完成“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的課程任務的同時,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所以,中職語文教學不僅是工具性的,為專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也是人文性的,務必要融入地域文化,滲透民族精髓。然而,伴隨網絡經濟風潮的席卷而來,中職學生對現實生活越來越陌生,對地域文化越來越疏離。
以慈溪為例,慈溪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儲備有其一定的特點:慈溪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正逐漸受網絡文化的洗滌,甚至受到游戲小說的誤導,課堂語言如視頻彈幕,經常出現如“皮皮蝦”“涼涼”等網絡詞匯;慈溪本土中職學生對慈溪地域文化的了解逐漸弱化,基本處于“名詞不能解釋”階段;慈溪中職生中逐漸增多的外來務工子女對慈溪的地域文化更為陌生,缺少認同感。所以,解決中職學生和中職語文教材之間的抽離感,同時讓慈溪地域文化在新一代慈溪人中得到傳承,需要本土中職語文教育者做出努力。
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所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獨有的文化積淀等條件下形成的一種亞文化”,包括諸如地理環境、歷史變遷、名勝古跡、人物小傳、歷史事件、風俗民情等物質文化及其蘊含的精神文化。慈溪本土地域文化正處于不斷發掘驗證階段,其獨特的“圍墾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正日益受到關注。傳統的地域文化需要傳承,而語文教學則是最好的載體。
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的方法和案例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中職語文教學的外延就等于語文教學地域生活化的外延。當筆者把教學活動放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用學生所熟知的地域文化來熏染語文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能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語文之美,在語文的學習中感受生活之美。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地域文化滲透的方法與案例做了歸類。
1.地域文化滲透——從《胡同文化》看慈溪“海塘文化”在《胡同文化》的解讀中,筆者從胡同的方正封閉特點講到了胡同文化的安土重遷、易于滿足、安分守己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做了兩張對比表格“胡同文化VS海塘文化”。讓學生通過對慈溪境內以“塘”“灶”“浦”命名的地名的搜索,得出慈溪土地“唐涂宋地”“圍墾造田”的特征,再通過組成元素、文化心態和文化心理方向幾方面的對比,從而得出慈溪人斗天斗地,勇于開拓的精神文化,也進一步加深胡同文化在王權集權下安分守己的心理認識。
2.地域人物滲透——將《廢墟的召喚》同慈溪作家余秋雨《廢墟》作對比閱讀在《廢墟的召喚》的對比閱讀中,筆者分享了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籍貫慈溪)的同名作品《廢墟》。“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跡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鏟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么得不償失。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郁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殘夢(余秋雨《廢墟》)。”
3.地域風物滲透——從《南州六月荔枝丹》寫慈溪楊梅《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一篇科普小品,寫得全面客觀,但對于嶺南以外的學生,缺乏親近的元素。在解讀文章之外,筆者額外對學生布置了說明文寫作《慈溪端午楊梅紅》。寫作材料來源分兩組:一組學生為梅農家庭詢問父母,主要為橫河匡堰沿山一帶的學生;一組學生是非梅農上網查資料,主要為市區及靠海地區的學生。在兩組對比之下,非梅農學生寫得更為全面,但缺少實際的生活體驗,少了真正的原生態的楊梅味;梅農家庭的學生則增加了當地的諺語和傳說,寫得更生活化、更接地氣。
4.地域名勝滲透——從《洛陽詩韻》寫方家河頭古村落《洛陽詩韻》作為選讀課文,非常適合作為學生的寫作訓練。通過課外游賞,提綱劃定,到最終定稿,借鑒洛陽的“古美奇絕”寫出了方家河頭村的“蘭嶼之古”“桃花嶺古道之美”“鴛鴦樟之奇”“方井之絕”。文字景物與現實景物的映照使學生對方家河頭古村落,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淵源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同時加深了對課文《洛陽詩韻》的理解。5.地方語言滲透——用方言特性理解難解字詞慈溪方言屬于吳語,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三、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的原則和舉措
這只是筆者將地域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初步嘗試,在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原則性。
第一,披沙揀金,去粗存精。地域文化中并不是一概都值得在語文教學中適用,在實踐過程中,必須保留地域優秀文化傳統,去除粗俗低劣的。比如地方傳說中有一些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但也有一些見死不救,品質惡劣的人。在引入的過程中就必須善惡分明,有所區分。
第二,主次分明,兼容并蓄。地域文化資源只是語文教學中的資源補充,是為了更好地實踐語文教學,所以在操作過程中不能主次不分,過于傾向于地域文化的滲透,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讀。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地域文化的主要舉措有:編寫與中職教材配套的地域文化校本教材,以此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拓寬學生視野,得到課堂與生活的同步升華;創新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通過課題調研,鄉野實踐,將課堂從教室帶向生活;通過實物入課堂,方言入課堂,非遺傳人入課堂,將地域文化帶入教室。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然而,語文課程在根植于現實的同時,卻不妨落腳于地域特性,面向的世界才更大,承載于傳統文化,面向的未來才更遠。
參考文獻:
[1]方東.追尋慈溪地域歷史文化的痕跡[M].杭州:文藝出版社,2009.
[2]王毅清,岑華潮.慈溪文獻集成[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慈溪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慈溪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
作者:鄭筱逸
推薦閱讀:《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本刊是一家創刊于2003年的年輕的綜合性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