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一、當前計算機應用的普及現狀
計算機的普及教育在我國發展迅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國范圍來說,基本上談不上計算機普及教只有少數科研部門進行計算機的應用開發,在大學的非計算機專業基本上都沒有開設計算機課程。更談不上計算機的普遍應用。使用計算機,只是少數專家的事情。
在80年代掀起第一次計算機普及教育的熱潮。
8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1981年,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普及委員會和中央電大聯合舉辦計算機知識普及講座,由我向全國講授BASIC語言當年收看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數超過300萬人。這次群眾性的普及計算機知識的活動,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計算機普及的活動中,普及的人群相對十分有限,因為當時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而且計算機本身造價十分昂貴,所以普及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科研教育機構如;(1) 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師生; (2) 部分在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學生。當時計算機在我國發展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普及的內容偏重于計算機知識,特別是計算機高級語言。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在大學的所有專業都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結束了大學畢業生仍然屬于“計算機盲”的歷史。有更多的人充分的認識到計算機將在我們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計算機知識是當代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90年代出現第二次計算機普及熱潮
如果說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對象主要是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識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對象已擴展到廣大公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識分子,包括所有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中的人員。涉及的對象范圍比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廣泛得多。這次普及針對計算機應用的帶給大家工作效率的改變,使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成為人們求職的重要條件,各地各部門都制定了對工作人員在晉升職務、職稱和工作考核中在計算機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過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普及的內容主要是文字處理以及常用的一些應用軟件。
經過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我們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對這十年在計算機普及方面的成果應當有足夠估計。
新千年的計算機普及熱潮
剛剛進入21世紀,計算機在我國經歷的前兩次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們主動的接近計算機,從陌生抵觸開始到熟悉接受,而更多的依賴計算機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改變。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這次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的切入點將是網絡應用。
三次普及高熱學習計算機的人數成指數增長。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數以百萬計的話,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以千萬計,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數以億計。
這樣規模的群眾性學習計算機活動,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是我們當前開展工作的外部環境和有利條件。
面對這一大好形勢,我們應當怎么辦?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 制定長遠規劃。制訂出既先進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計算機的規劃。(2) 完善計算機網絡發展的管理措施。計算機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特別是引入internet以后,人們對網絡世界的好奇很容易讓人們迷失方向。甚至為不法之徒所用。所以完善計算機網絡管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3) 建立合理的強大的計算機發展梯隊。要針對當前計算機發展的方向,培養計算機專業后備人才。
(4) 轉變計算機發展觀念。要重視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性,正視計算機發展帶來的利弊。
二、計算機普及教育中的誤區
這個問題講的就是改變觀念的問題。
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怎樣使億萬群眾更容易更有效地進入計算機應用的大門?,F在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向億萬群眾普及計算機知識和應用,另一方面卻有不少人抵觸計算機的學習,正在學計算機的初學者感到計算機難學。
在計算機普及教育中存在誤區
把學校的模式搬到社會,要求計算機應用人員也像計算機專業人員一樣系統學習許多理論課程。這些就造成一個誤區。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嚴重影響計算機的普及。
應當看到∶在從事計算機工作的隊伍中有兩部分人∶(1)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專門人才,占整個隊伍的比例不足10%,他們是理論研究、科研、專業教學、系統開發的骨干力量,是專業登山隊。(2)從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占整個隊伍的90%以上,他們遍及各個領域,是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應用的主力軍。大部分應用軟件都是由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編寫的。對這部分人的作用決不可低估。顯然,這兩部分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學習特點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計算機教育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就整個社會來說,計算機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1)計算機入門教育。對象為原來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人群。應當通過本層次的教育使他們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這實際上是計算機的啟蒙教育,即“掃盲” 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2)計算機技術教育。對象是那些用計算機作為工具處理各種任務的人們。 例如工程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工程計算和工程制圖 ,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管理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管理,……。顯然,他們需要具有比第一層次更多更實用的知識。這個層次的特點是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點。(3)計算機專業教育。對象是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研究生以及從事計算機研究開發的專業人員。他們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最先進的開發技術。
通常把前兩個層次(計算機入門教育和計算機技術教育)統稱為計算機普及教育,以區別于計算機專業教育。它的對象是廣大非計算機專業的人群,他們占全體人員的95%以上。
顯然,對不同層次的教育,無論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絕對不應混為一談,否則將事倍功半。
應該從應用入手
有人認為學計算機應當從學習原理入手,有一位讀者寫信給我說∶他很想學計算機知識,心想應從原理學起,就到書店買了一本《計算機原理》,結果愈學愈糊涂。我對他說∶你的路子錯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學計算機不應從原理入手,而應從應用入手。
要多為初學者著想
不應當把計算機專家或大學老師自己的學習經歷照搬到廣大業余初學者身上。不能說自己學過什么就要求別人也要學什么,自己怎么學的也要求別人怎么學。我們要為初學者考慮,替他們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學習方法,使他們能輕松自如、興趣盎然地進入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在為初學者設計學習內容時,應當從實際出發,圍繞應用組織教學,堅決舍棄現在用不到、將來也用不到的內容。要提倡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學者的認識規律進行教學。在學校中講授理論課程時,傳統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釋概念;(3)舉例說明。我們在對計算機初學者介紹計算機應用知識時,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問題;(2)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3)歸納出必要的規律和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普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葛麗娜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王璠 《新西部》 2011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