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使英語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法中一些落后的教學觀念,從過去“一言堂”式的知識傳授者這種單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轉換,為學生建構全面知識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一切條件。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主要從以學生為中心、營造真實的情境、重視“協作”與“會話”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大學英語 建構 教學
在以培養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的現代教育逐漸取代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教育的重點逐漸從知識的傳遞與獲取轉向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的過程中,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大學英語教學開拓了新的領域,并且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它符合當今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思想,它必將對我們的教學起到積極有效的啟發和推動作用。
一、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 (student-centred),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constructivist),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管理者(admin-istrator)、組織者(organizer)、促進者(facilitator)、指導者(guide)、征詢者(consultant),而非知識的灌輸者(implanterofknowl-edge)。在這一符合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以人為本的理論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法中一些落后的教學觀念,從過去“一言堂”式的知識傳授者這種單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轉換,身兼課程的設計者、知識的導航者、教學的管理者、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督導者等多種身份,為學生建構全面知識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一切條件。而這種教學模式的轉型,正是反映了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思想:知識是由個人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這種建構是在與他人發生交往的環境中產生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學生、教師、任務和環境是整個過程的主要構件。
二、如何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
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就是要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方針指引下,更新教育觀念,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構建和諧有效的教學環境,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單純的語言教學不是教育,教育應是使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是使學習經驗富有個人意義,是促進整個人的成長。每位大學英語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只不過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而已。建構主義認為教學理念是教師人格的一部分,是教師教學決策和教學行為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如果認為語言是在真實情況下用來進行交際的工具,可能會更強調功能教學;如果認為語言是人類大腦中一種特有的機制,就會提倡認知法;如果認為語言是一個受無數規則、系統所支配的創造性過程,很可能就會強調形式教學;如果認為語言是習慣形式的培養,就可能推崇聽說法。可以說,教師的信念對教學的影響遠比他們的知識對教學的影響大,它涉及到教師的課程計劃、課堂決策以及課堂活動等。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認識能否到位,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否與時俱進,是21世紀的外語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大多數課堂決策和行為的依據,是一切教學改革的前提,對課堂的教學活動具有支配的作用。沒有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就不會有新的教學實踐,更不可能把教學實踐由自發的、經驗的高度提升到自覺的、理性的高度。大學英語教師要扮演起重要的中介角色,教學中應考慮個體學生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情況,了解他們的現實處境、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因素及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情感,接受學生自己對現實社會的理解,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鼓勵積極的自我概念,多用協商對話,少用灌輸式講授,為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和全人教育創造最佳條件,讓學生在互動環境中構建知識與自我,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營造真實的情境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含有真實問題或真實事件的情境,這有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對話,主動學習。這些問題或事件如一個個“錨”,把師生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特定情境中。
情境教學在本質上是開放的、富有創造性的。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
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情境教學的基本特征有三個:“學習者中心”,即每個學習者都是理解知識和建構意義的主體;“情境中心”,源于現實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學習者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平臺”,它與學習者的精神世界融為一體;“問題中心”,一個個真實問題是學習者思想匯集的中心和焦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意義建構的過程。外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的活動或實踐,例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情境再現,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展開小組討論和辯論等。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技術、實物、動作、圖片、幻燈投影或錄像,將大量模擬真實語言情境的聲形兼具、圖文并茂的電子教材提供給學生,向他們介紹各種語言學習軟件的使用和相關的學習網址,發揮好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學生創設有豐富信息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最恰當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入,引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知識,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意義,鼓勵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以便更深、更廣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重視“協作”與“會話”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學習環境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要素構成。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與會話則是意義建構的核心過程。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看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要重視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伙伴關系。外語學習活動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協商,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表達、會話與交流。教師應支持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和學習者相互間的合作與交流,向學生多提開放式問題,給學習者提供修正機會,而不是去“填空”。
這種對話教學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習者探索揭示問題并解釋問題的途徑,激發學生參加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建構。使學習者認識到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與接受過程,并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和與人方式,轉變學習者之間原來的競爭關系為具有建構性的合作伙伴關系。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基本動力,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強調“他人”對意義建構的重要性,努力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乃至師師互動的合作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意義建構。這樣的參與式合作學習,會導致學生原認知結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秀輝,胡建華,高義賢. 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英語個性化學習環境[J]教育與職業 , 2006,(05) .
2、侯秀麗.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 , 2006,(05) .
3、李小芳. 談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教師的素質[J]中國成人教育 ,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