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職對口升學考試歷史短,經驗少,參加人數少,影響范圍小,因此很少受到社會各界和教育專家的關注。尤其是地方性的高職考試,考試管理有待完善。1、建立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管理。2、設立科研小組,深入分析研究。3、培訓相關人員,增強責任意識。文章發表在《教育教學論壇》上,是評職稱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我國封建教育制度歷史久遠。傳統文化和教育中的“重虛輕實、重理輕用、重道輕器、重學輕術”、“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響頗深。因此,“學者型”教育觀逐漸形成。現在我國雖然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可“學者型”教育思想依然還是我國教育的主流觀念。盡管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然而社會目光依然聚焦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依然不能引起關注和重視。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課則更加受到冷遇。與如火如荼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相比,中職文化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就相當沉寂。那么相應地,考試相關和部門對高職考試也就不能有效管理,甚至責任意識淡薄。
高職對口升學考試歷史短,經驗少,參加人數少,影響范圍小,因此很少受到社會各界和教育專家的關注。尤其是地方性的高職考試,考試制度自然有待完善。首先,命題制度、命題原則、《大綱》學習、教材研究、《考綱》修訂等與考試相關的內容等均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加以管理,因此考試缺少有效的理論指導。試卷批改工作則通常由某一高校負責,基本上都由高校研究生負責;考試結束之后也沒有相應的信息反饋機制;學者、專家或教師對試卷質量也缺少分析、總結和深入研究;對于試卷中的錯誤和疑義更是無人理會,將錯就錯。其次是定位不夠準確。同樣是由于高職對口升學考試起步晚,無先例,沒有模式可循,但又屬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試方面必然借鑒高考形式。但從整體看,試題只是相應地降低了難度,題型側重客觀題的分布,內容多考課內知識,能力層級要求有所降低。如內蒙古高職對口升學語文《考綱》和普通高考《考綱》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定位是不夠準確的。高職升學不該是普通高考的“降級版”;中職學生也不該是“低能兒”。中等職業教育學科有著自己的性質定位,這一點在《大綱》中已經明確表述。因此單純的模仿不是高職文化課考試的出路,只有借鑒并創新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
1、建立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管理。高職考試相關部門應加強試題命制的理論指導;對命題理念和原則要在文字上做出明確指示;要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測量學的基本理論在命題原則、命題方式、命題建議各個方面給出指導性的意見;《考綱》要根據時刊發展和社會要求適時地調整變化;對于其中的內容要合理增刪,逐步改進,使之真正成為試題命制的指導性綱領。另外也不應幾乎完全模仿借用高考考綱,應制定出符合職業性特點的高職《考綱》。在試題命制方面要成立由命題專家組成的專門的命題小組,人員選擇要謹慎。試題在命制完成之后要經過科學的測量和計算,以便保證其效度。試卷的評審工作要在公開公正的環境中進行,采用機器和人工相結合的評卷方式;對于主觀性試題要采用多人評判,平均成績的方式公平評分。應設立相應的監管部門并制定監管機制,對考試相關過程和一系列程序進行嚴格監控,也可開辟群眾監管的通道。考生成績和卷面應盡可能公開,使信息更加透明。
2、設立科研小組,深入分析研究。考試中心應在考試結束之后對考試成績做出全方位的統計,對試題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各個方面進行測量和分析,給試卷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價,通過分析總結進一步完善考試評價。對于試題的質量分析要在第一時間公布于權威報刊雜志,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監督,擴大影響范圍;同時把信息反饋到各個中職學校,發揮評價的反饋機制,使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提高效率。高職招考相關人員還應該經常和本地及各地的中考、高考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職考試部門相互交流和學習,借鑒其成功經驗,在比較學習中相互促進,而不是僅僅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閉門造車。
3、培訓相關人員,增強責任意識。在試題命制小組成立之后,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認真研讀、學習《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并要充分熟悉教材,根據兩綱和教材來科學命制試題,避免試題的隨意性。命題者應該深入到中職教學課堂和教學實際中去感受體驗日常的教學過程,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做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積累有效素材,在試題命制中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增強題目的現實意義。應加強考試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在命題過程中要保密;題目命制要嚴謹,表述要嚴密,并多方驗證;答案的制定更要周密,尤其是客觀性試題的答案更應準確,不應造成知識性錯誤;試卷印刷和答案印制也要輸入準確,反復校對,避免出錯;試題評判更要科學、準確、無誤。對造成試題泄露或人為錯誤的人員要進行必要的處理,并想方設法對其進行彌補,且在媒體公開致歉。
高職升學考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命題的每一項缺憾都將直接影響到考試的公正和公平。無論從考試管理還是考試組織,都應該認真嚴謹,加強考試的管理,使其體現教育測量評價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楊金土.職業教育興衰與新舊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職業教育回顧,論文天下論文網,2007-11-23.
于信鳳.考試學引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8-215.
徐玖平.考試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1-146.
倪文錦.語文考試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梁其健,葛為民.考試管理的理論與技術[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9-220.
林晨,謝蘭榮.語文新課程與教學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459-479.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2008).
評職稱教師論文發表須知:《教育教學論壇》雜志系教育類專業學術期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花山文藝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3-1399/G4,國際刊號:ISSN1674-9324,郵發代號: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