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原理,漢語詞語的含義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也是家庭中影響與作用于兒童的家庭諸要素及影響與作用發生的機制。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的“初始”是指兒童0-3歲這個階段,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則是指對兒童個體發展的初始影響幾乎全部來自家庭,這是家庭教育獨具的影響原理。那么家庭為什么可以幾乎獨攬對兒童個體發展的初始性影響呢?
一、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的基礎
(一)人類發育特性決定了家庭初始影響的唯一性
為什么人類個體在早期一定可以得到來自家庭的幾乎全部影響呢?這主要與人類的發育特點有關。較之于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的發育特性是:初生嬰兒不能自立,且人類發育遲緩,性成熟晚,壽命長,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期加在一起約占個體壽命的1/5,出生后相當長時間內與親代生活在一起,并且需要學習,之后才能獨立生存。這種發育特征使得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響成為兒童發展的初始性條件。在我國兒童3歲進入幼兒園的學制情況下,家庭教育的初始性影響作用更為穩定和突出。
(二)現代心理學人格理論對初始性影響的解釋
1.“無意識”理論
家庭對兒童的初始影響為什么可以成為家庭教育的原理之一?現代心理學無意識理論的解釋給予了有力支持。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無意識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生命可以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掌握生命和行為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即便是通過充分意識而達到的行為,其最初的根源大都在于無意識。無意識的作用機制雖然尚不明確,但弗洛伊德堅信,人類的很多活動往往是依靠無意識機制,人類的初始性學習和經驗,更是借助無意識機制形成持續的精神動力源。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一種不能為意識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雖然不被人所知,卻能導致人的行為。無意識心理活動的作用之巨大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不但包括人的低級心理形式,也包括人的高級心理形式——人的清感、欲望、以及思想品德與道德品質都可以是無意識的。人的心理過程沒有一個不是屬于無意識系統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無意識比意識更為重要,無意識非但是人的心理過程的主要部分,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是人的心理的本質。”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揭示了人的意識并不能完全控制和支配無意識,正因此,人也就無法成為自己的中心。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動搖了人類自我中心的觀念,也從實際上動搖了人類的理性中心。
無意識機制是兒童早期學習和發展最重要的機制之一,也是早期經驗之所以對兒童影響巨大的主要機制所在。那么為什么無意識的作用如此巨大?這是由無意識的特點決定的。與意識相比較,無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無目的性。無意識不存在有意識地去發生影響的目的,對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非系統性的。第二,無序性。無意識是脫離第二信號系統的非邏輯的心理現象,因此人的意識和思維無法通過條理性和邏輯性去把握它。第三,無意識的容量巨大。心理的意識部分好比露在海平面的冰山的小小山頂,而無意識部分正如海平面底下看不見的巨大冰塊,人的心理結構系統中絕大部分是無意識,而意識則是很小的一部分。第四,情境性和主觀性。無意識活動是以情境為條件的,其活動往往依賴于某種情境和刺激物的特征,而且無意識活動往往與人的主觀狀態相關聯。第五,潛在性和能動性。它能夠直接支配人們的意識活動,然而其作用是潛在的,這是無意識的最主要的特點。潛意識中蘊藏著極大的生命能量,在深層涌動卻不為人所察覺,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
弗洛伊德強調組成意識的材料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感覺系統而來,其具體材料來源于外部世界;二是由精神世界內部而來,直接來源于無意識,而無意識進入意識,其數量的多少是由意識的檢查作用而定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種意識都有一個潛意識的原始階段,所以說,“無意識乃是真正的精神實質”。
“集體無意識”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用語。榮格(Carl Gustav Jung)指出,在人類心理結構中攜帶著物種生存在各個階段遺留的信息,刻印著人類祖先、動物祖先,甚至有機界漫長發展過程的痕跡,包括生存欲求、對環境做出反應的方式等,所以人類無意識中的許多東西,并不僅是后天經驗的沉積,這部分無意識稱為“集體無意識”。
還有學者進一步推證存在著“宇宙無意識”,認為人類生命最原始的沖動源于更深層次的宇宙演化進程形成的這種“宇宙無意識”,即在有機界之前的無機界那更加漫長的、永無止境的宇宙過程,在人類心理結構中也必然留有印記。“宇宙無意識”是人類源于自然的特性,是人性的根基,它埋藏在人性的最深層,成為生命的最原始沖動。這是更富有魅力的宇宙想象。
2.早期經驗影響的作用原理
早期經驗一般指兒童0-3歲時期的經歷體驗。在西方教育理論界,早期經驗在兒童心理發展和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被兒童心理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提出0-3歲是兒童心理的胚胎期,這個時期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來保護兒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兒童在生命的頭幾年通過與周圍成人的密切接觸和情感聯系,依靠一種具有吸收力的心理,積極從周圍環境中獲得各種印象和文化模式并使之成為其心理的一部分。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在關于反射的研究中指出,即使新生兒的大腦皮層也有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兒童的各種反射形成很快,并且有永恒性的特征,這種鞏固下來的反射可以保留很多年。現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證明了兒童的早期經驗為什么能夠深刻持續影響人的一生。
首先,早期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的大腦組織。人出生后頭2-3年腦發育速度最快,足月兒出生時腦體積約為350cm3,長到6個月時體積增加了1倍,約為成人體積的二分之一,2歲時為成人腦體積的3/4,4歲時的腦體積為出生時的4倍,達到1400cm3。更重要的是,人腦皮層單位體積內的突觸數目在出生后迅速增多,嬰兒6個月時突觸數目為出生時的7倍,2歲時突觸密度達到頂峰,為成人的2倍。突觸的高密度持續到兒童10歲左右開始裁減,只保留那些由經驗改造過的突觸。與突觸密度的變化相對應,神經間連接的回路也迅速發育,神經突觸及回路的發育和成熟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特別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這一點表明,未成熟腦的可塑性最強。
推薦閱讀:家庭教育的課題研究容易申請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