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 會計的國際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會計的人才培養模式應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 以培養出具有多種領域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本文通過國外的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和國內高校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實例, 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指出國內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觀念缺陷和不足, 并為了滿足更高更新的需求, 對會計國際化的現狀教育模式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 對比分析; 教育改革;
一、引言
伴隨著從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現在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已經基本形成。會計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筆者把20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大致分為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及至今三個時期。1980—1990年是建設的初期, 是國內會計體系的重建和修復時期。1990—2000年是改革開放的深入階段, 是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推行會計制度改革的時代。2000年至今是我們不斷發展生產力, 提高改革開放的深度, 逐步實現會計國際化趨同的時期。
二、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構建
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相對于國際上的發達國家 (如美國和英國) 來說, 仍舊是比較落后, 因此我們向其他發達國家學習相關的人才教育體系可以借鑒到很好的教學經驗。國外的會計人才培養理念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提高其素質, 國外的會計高等人才的培養是以課程安排的比較科學為前提。首先把專業實踐也作為教學內容, 學生會有一整年的時間用來實踐。其次, 會計學習的方式也比較靈活。教學和作業特別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或者文獻, 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 學生的最終表現不應該是由期終成績而決定的, 應該是以平時結合期末成績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期表現。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更廣泛的會計專業知識, 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復合素質, 能夠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
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原則要以重業務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隨著經濟發展, 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高等院校除了基本理論的傳授之外應該多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要注意兼顧國家化的原則, 在國內雖然是與國際準則相趨同的原則, 但是在會計業務活動中還是始終以國家化為標準。高校培養方案要注意到國內外的準則不同之處, 帶領學生克服這些障礙, 最后實現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對高校學生的課程體系安排上, 從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原則的角度考慮安排課程。選擇的教材中應該包含最新相關的國際化建設的內容以及專業性的術語, 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 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教學方法可以考慮案例式的教學, 通過國內外真實的企業案例能夠提升學習效率使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其次是啟發式教學, 通過案例、示范、類推、比較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了解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教師資源是使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在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教育的同時首先應該培養教師的國際化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只要教師起到了帶頭作用, 學生的教育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時高校要設置案例與試題的數據庫。然后是學校的硬件設施, 必要時可以與企業合作, 企業提供實習崗位來挑選學校輸送的優秀實習生, 這是雙贏的結果。最后學校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標準和評價原則, 對學生的考評應該不只限于考試, 還要考慮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實踐能力等各個方面。
三、國內外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比較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至今已有了134年的建校歷史, 創建于1883年。該校的會計專業已經連續多年排名第一, 設置的專業基礎課中包含了工商管理、宏微觀經濟學、財務會計基礎、市場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 學分占到40%, 專業方向課包含財務報表分析、審計與控制等, 學分要求占到總體學分要求的1/4。坐落在香檳市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自1867年建校至今也有150多年的校史, 在全球排名25位, 是美國會計專業名校, 是世界一流大學。在對該校的課程研究中發現, 該校不特別設置很多的會計專業課程, 而是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多個領域教育學生。香檳分校課程體系中包括通知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和非會計專業課程。其中專業類的課程中包含了會計基礎課、會計質量與披露、會計決策、會計機構和制度、保險與認證等課程, 這些課程學分占到總學分的1/5。
廈門大學是我國的“211、985”高校。會計學、金融學、統計學、經濟學、財政學等學科都榮獲國家重點學科, 會計學和統計學更是全國排名第一。廈門大學的會計學專業三個方向, 分別是會計學、注冊會計師、國際會計。從廈門大學的課程設置上可以了解到專業學科與實習實踐的學分能夠達到學分要求的50%。在北京市的對外經貿大學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我們也能夠發現, 在專業方向課上學分要求達到64分才可以完成學業。經過比較, 我們可以看到下面幾點缺陷:首先國內的高校要求修滿的學分比國外高出很多。國內的高等院校要求的畢業學分普遍要比國外的大學高出40分左右。由于本科教學中的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就有20多學分, 如果國家降低對學生的學分要求, 就會使會計教育的完整課程受到很大程度的壓縮, 會導致教學效果下降。除規定必修的公共課之外, 國內與國外的課程相比, 國內高校的教育體系中通知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都要小于國外高等學校。在選修課的設置上國外高校比國內高校更加注重。這些都充分表明了海外高校的教育理念, 它就是培養一個復合型的會計人才。
國外高校通過淡化專業課程增加其他的學科基礎課, 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方法, 努力擴展學生的眼界并放開學生國際化的思想。國內高等教育明顯過于注重會計專業的教育, 這樣雖然能夠使學生在會計方面的知識掌握得十分深入, 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終身學習的能力, 不利于現在這個多變的經濟環境和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
四、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改進與創新
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 使會計人才實現個體發展需要, 培養其貫穿一生的持續學習能力是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的主要目標。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的創新。首先, 要建設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育課程體系, 完善現有的課程體系設置。以學生的自身情況為根本, 以先進理論指導課程為輔助, 理論聯系實際, 最終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人才。同時要注意到知識的更新和環境的變化, 要適時地調整課程體系, 使學生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并使其能夠在畢業之后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加強教材建設,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 沒有優秀的書籍、沒有最新的研究資料、沒有最緊密的報告形式, 學生就無法獲取知識。
在加強教育體系改革完善與書籍建設的同時, 還應該注意到教師團隊水平的提高。教師的知識量和豐富的會計經驗是學生永遠缺乏的, 所以要不斷地更新教師的知識面, 通過教師的傳授把最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和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讓學生理解消化。其次, 在教學方面。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能夠培養學生在突變的環境下做出合理的反應。在教學上應該使用舊方法和新方式相互結合的方法, 不能專一地使用傳統教學方式, 更加需要的是現代的科技手段, 通過各個優秀平臺, 模擬會計業務的發生核算和分析報表。
有目的的引導使學生能夠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思考解決問題。會計課程中充滿了枯燥無味的數字, 通過新的教學授教方式加強學生的鍛煉, 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在課程體系中要幫助學生走出校門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全球經濟的深入合作勢必將會引起更多的企業需要國際化會計人才, 但是培養人才使其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不是以簡單的“拿來主義”就能夠完成的。培養人才的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 要適應我國經濟體制的建設, 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人才教育方法和道路。最后, 不僅要對會計人才課程和教育方式進行改革, 也要在學生專業實習實踐方面進行改革。專業的實習實踐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更加鞏固教學理論, 而且對會計實務操作有更加熟練的體會。在人才培養中要努力設法使學生接觸到國際化的準則和國際化的會計事例。努力使ACCA、CGA、CPA、CIMA的專業學生通過實踐實習更加理解理論知識。也可以使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到可以學到ACCA、CGA、CPA、CIMA實務操作的地方參加實習以促進其執業考試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少雪.張應強高等教育改革理念與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2]杜興強.加入WTO后對我國會計教育的思考[J].四川會計, 2002 (3) :51-52.[3]姚美娟.會計國際化背景下的學歷教育改革和創新——CGA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會計研究, 2012 (5) :91-92.[4]余曉燕.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基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 2011 (10) :56-58.[5]Charles H.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