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類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的發生是以人類生產行為的發生,發展作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關鍵詞:會計教學,會計制度,會計師論文發表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后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件方面數據庫的應用,并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一、 當前中職會計教學現狀
從衡量中職會計教學成果的兩項指標——考證通過率和對口就業率上看,中職教學處于尷尬境地。
一方面,近年來由于取消了會計專業畢業生免考兩科、電算化不再單獨劃線、考題難度系數增大等一系列的改革,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取難度大大增加。以廣東省惠州市為例,根據財政局公布數據,2013年全市中職學校考生平均通過率低于10%,按照規定,這個數據意味著剩下的超過九成會計專業中職生將不具備從事會計工作的資格。
另一方面,會計專業中職生面臨來自社會的非會計專業人士和會計專業大專生等多方面的競爭,就業形勢不盡人意,2012年全國會計專業中職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但完全對口或相關行業的就業率卻低于10%。
二、 中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課程設置不切合中職生實際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普遍采取的是2+1的教學模式,即前兩年在校接受理論知識,第三年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實際在校時間只有兩年,而中職學生又有基礎薄弱、對會計知識零起點的特點,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卻是向著“大而全”的方向發展,試圖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從理論到實操技能地掌握工業企業會計中各個環節各個流程,結果卻是許多學生在初期就被枯燥復雜的理論繞暈了頭,從而失去了學好會計的信心和興趣,在后面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消極甚至是放棄。
2、 教材相對死板、落后
當前的企業發展態勢、會計制度和稅收法律法規都在不斷變化,中職學校的教材往往未能及時與現實情形接軌,以致許多從事了會計類工作的畢業生連聲抱怨:“老師,怎么我們做的和學校教的都不一樣!”
3、 校內教學條件和教學設備不齊全,仿真效果不好。
作為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社會科學,會計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全面、系統地傳授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更要注重培養他們應用會計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模擬實驗實訓是會計實踐性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目前一般學校這方面的設施都比較薄弱,起不到仿真效果。
4、 校外實訓欠缺
在現實的教學中,這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由于會計行業的特點,企業不可能同時接受幾十名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進行第一線的實訓教學。
其次,由于企業會計內容的保密性和教師工作量較大等原因,會計專業教師也難以獲得到企業提升實際業務水平的機會。造成當前中職學校缺乏“雙師型”人才。
三、 解決問題的建議
1、根據時間,合理刪減、合并課程或內容
刪減方面:對于相近的科目,如經濟法和稅法兩門課,對于會計專業中職生來說可以以稅法為主;又如財務管理中已經涉及到的“貨幣時間價值”,在其他專業課程的相同內容中就可以略講。
合并方面:對于會計基礎中的分錄和稅法的知識,可以將兩者結合進行強化性練習,防止學生在分別學習時“盲人摸象”。
2、編寫符合實際的校本教材或講義、不斷更新內容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會計準則、制度不斷推新或修訂,會計資料也應及時更新。從編寫教材到出版教材是需要時間的,更新的內容在校外版教材中不一定能反映出來,對于需要刪節和增加的內容,也應當經過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結合當前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討后因校、因人、因時制宜。
3、提高對校內實訓配套軟、硬件的投入
硬件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專門的會計實訓室。既要建設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又應配備會計電算化實訓室。
軟件方面,應該為實訓室配備專門的實訓人員,并為實訓人員提供定期的培訓。
4、轉變觀念,強化校企合作
以往會計專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很大原因在于雙方的付出與回報并不對等,企業覺得“吃虧”了。可以拓展思路,采用對企業造成損失較少或者能讓企業也獲利的合作形式。比如對于學生直接在企業實習對合作單位來說得不償失,就可以采用讓新生參觀流程等方式盡可能減少對企業的影響;又如讓可以讓老師協助企業或指導處理會計事宜,讓企業工作量得到減輕,同時教師的實際業務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結語
總之,突破以往格局,讓會計教學更加務實、更加高效是中職會計教學的核心問題,如何實現與企業和社會的“無縫對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學校的鉆研和創新,更需要社會各方面和用人單位的支持和配合。